<p class="ql-block">美篇号:265145</p> <p class="ql-block"> 当尼罗河的金波漫过东岸,夕阳把最后一缕霞光泼洒在卢克索神庙的方尖碑上时,3200年的时光仿佛被熔铸成液态的金。那根孤零零矗立的巨石柱,顶端还沾着古埃及的太阳碎屑,而它的“孪生兄弟”早已在巴黎协和广场的风中伫立百年——1836年,埃及法老以方尖碑换钟表的故事,成了两个文明隔空对话的信物,在暮色里泛着微妙的光。</p> <p class="ql-block"> 穿过狮身人面像大道的残痕,那些风化的斯芬克斯依旧保持着守护的姿态,它们曾是连接卢克索与卡纳克的纽带,2700米的神道两侧,1200尊雕像曾如星河般绵延。此刻,夕阳为残存的石柱镀上暖釉,拉美西斯二世的坐像在阴影里半隐半现,四尊立像只剩基座与一颗散落的头颅,却仍能从石纹中读出法老当年扩建神庙的雄心。这座由阿蒙霍特普三世始建的神殿,本是太阳神阿蒙与妻穆特、子孔苏的居所,更是古埃及唯一向平民敞开的圣地,如今浮雕上的征战与祭祀场景,在暮色中化作流动的史诗。</p> <p class="ql-block"> 最动人的莫过于建筑里叠合的文明年轮。当夕阳透过阿布·埃尔·哈加格清真寺的窗棂,古埃及的石柱与伊斯兰的穹顶在光影里相拥——阿拉伯人当年在尼罗河泛滥淤积的土层上建寺,明知地下藏着神庙,却让两种信仰在此共生;而罗马时期留下的基督教壁画,又为这座石殿添了一层温柔的底色。1897年重见天日时,埃及政府保留了清真寺,让三千年的宗教记忆在此共存,就像夕阳从不厚此薄彼,把光均匀地分给每一道文明的刻痕。</p> <p class="ql-block"> 站在庭院中央仰望四周耸立的建筑,似乎懂了卢克索与卡纳克的不同:卢克索神庙是法老加冕仪式的举行地,而卡纳克是太阳神的庄严圣殿,而这里是法老加冕的荣光之地,是神权与王权温柔相拥的所在。石柱的阴影渐长,尼罗河的晚风送来远处的祷告声,古埃及的方尖碑、伊斯兰的宣礼塔、基督教的壁画在暮色中达成和解。原来真正的文明从不是割裂的碎片,而是如这夕阳下的神庙,让不同时代的信仰与故事,在同一块石头上,续写着永不落幕的传奇。</p> <p class="ql-block"> 夕阳终究沉进了尼罗河西岸的山梁,把最后一丝橙红收进远山的褶皱里,东岸的风骤然添了几分凉意。可卢克索神庙没有沉入黑暗——盏盏暖黄的灯次第亮起,像古埃及祭司点燃的长明烛,顺着石柱的纹路缓缓爬升,将拉美西斯二世坐像的轮廓从暮色里勾勒出来。那尊孤零零的方尖碑在灯光下更显挺拔,石面上的刻痕被照得清晰,仿佛能看见三千年前工匠凿下的每一笔,而它远在巴黎的“兄弟”,此刻或许正沐浴着塞纳河的夜灯,两处灯光隔空相望,续写着未完成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日志完成于 2025年10月3日 北京</p><p class="ql-block">图片拍摄于 2025年9月24日 卢卡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