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见证时代变迁,孕育不息希望。

安存代

<p class="ql-block">九一八事变的警钟唤醒民族记忆,东北沦陷于战火,黑土地饱受摧残,山河破碎,人民苦难深重。然而,在白山黑水间,无数不屈者点燃抗争星火。一曲《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唱出对故土的深情眷恋:松花江蜿蜒流淌,林海苍翠无垠,煤矿蕴藏深厚,田野大豆高粱翻涌如金浪,承载着生命与希望。</p><p class="ql-block">松花江作为北方文明的母亲河,历经战火与岁月洗礼,如今碧波荡漾,白鹭翩跹,两岸绿道如翡翠环绕,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昔日伤痛化作奋进动力,东北正昂首迈向复兴。</p><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14日,秋阳洒落哈尔滨松花江畔,整座城市沐浴在金色光辉中。防洪纪念塔巍然矗立,见证城市坚韧变迁;音乐广场旋律悠扬,诉说生活的诗意。江面游船穿梭,笑语不断;百年铁路桥横卧波光之上,铭刻中俄交流的历史印记。传统与创新交融,历史与未来对话,哈尔滨在松花江的怀抱中书写新时代的恢弘篇章。</p><p class="ql-block">清晨,松花江在哈尔滨城中缓缓苏醒,如银带穿城而过,串联起雾中楼宇与远山。朝阳映照波光,江流宛如被唤醒的诗篇,尽显北国辽阔与温情。空中索道俯瞰冰雪之城若隐若现,如入梦境;沿江缓行至百年铁桥,钢铁轮廓刚毅挺拔——这不仅是漫步,更是一场与城市心跳同频的灵魂之旅。</p><p class="ql-block">镜头定格动人瞬间:水鸟掠影、老人垂钓、孩童放风筝,平凡画面中跃动着哈尔滨真实的生命律动。自然与人文在此深度融合,交相辉映,织就一幅永不褪色的江畔长卷。</p><p class="ql-block">人民广场绿意盎然,晨练人群在树影间舒展身心,自行车铃声清脆响起,背景是百年老建筑沉静的轮廓。斑驳墙面仿佛回响着中东铁路时代的足音,见证城市新旧交替的悄然蜕变。</p><p class="ql-block">防洪纪念塔庄严肃穆,铭记1957年特大洪水中的抗洪壮举。浮雕刻画市民并肩作战的场景,彰显哈尔滨人坚韧团结的精神品格。江风吹拂塔顶五角星,似仍回荡着历史的呐喊与誓言。</p><p class="ql-block">斯大林公园始建于1953年,原名“江畔公园”,后为纪念中苏友谊更名。白桦低语,俄式雕塑静立,欧式铁艺长椅泛着古铜光泽,仿佛时光凝固。每一块石板、每一盏路灯,都融合异域风情与本土情感,诉说着城市的多元灵魂。</p><p class="ql-block">中央大街的西式建筑延伸至江畔:音乐长廊回荡《喀秋莎》,俄罗斯雕塑微笑凝望,护栏纹饰留存巴洛克余韵。这不是简单模仿,而是文化交融后的诗意重生,成就“东方小巴黎”的独特气质。</p><p class="ql-block">这一路行走,是风景的流转,更是时间的低语、城市的呼吸与历史的回响。江流不息,记忆长存,人心不倦。正因如此,松花江早已将哈尔滨的灵魂,写进每一位驻足者的目光与心跳之中。</p> <p class="ql-block">清晨松花江边的友谊公园,阳光如金纱般斜斜铺洒在宽阔的广场上,为大地镀上一层温柔的光晕。中央那座巨大的乐器雕塑在晨光中熠熠生辉,仿佛被赋予了生命,显得格外灵动而神秘。它宛如小提琴与琵琶跨越时空的合鸣,优雅地伫立在绿意环绕之中,流线型的轮廓仿佛凝固的音符,随时准备奏响一曲悠扬婉转的乐章。我坐在雕塑旁的石阶上,任微风轻拂面颊,聆听它穿过如琴弦般交错的金属结构时发出的细微嗡鸣,宛如天籁低语。远处,树影婆娑,斑驳陆离,洁白的云朵在湛蓝的天幕上缓缓游移,如同城市悄然起伏的呼吸。这一刻,整座城市的灵魂仿佛都藏匿于这片静谧之中,温柔、深邃,又充满诗意。</p> <p class="ql-block">江畔的游船静泊于水光潋滟处,蓝白船身倒映波心,仿佛天光云影与流水交融,难分彼此。阳光斜照,船头彩旗与风铃闪烁如镀金,随风低语夏日的秘密。</p><p class="ql-block">青灰石阶温润,逐级延伸至水面,似通往静谧梦境。梧桐树冠摇曳,叶片翻出银绿背面,宛如轻拍的掌心。湛蓝天幕上浮云慵懒,形如画者不经意的水痕,轻盈欲融。</p><p class="ql-block">江水缓流,如时间低吟。忽而白鹭自芦苇惊飞,翅点水面,划开清冽涟漪,旋即复归宁静。万物屏息,风亦放缓。心在此刻舒展,思绪如絮飘浮,不念过往,不问将来,只安然栖于当下——若叶随光,若风无向。</p><p class="ql-block">此般时刻,并非逃离喧嚣,而是与自然达成一场温柔的和解。</p> <p class="ql-block">江边的长廊笔直地伸向水面,白色的栏杆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尽头那艘蓝色的游船停得安稳,船身上红色的字迹清晰可见。松花江面如镜,倒映着天空与长廊,一个静止的世界。远处的山影淡淡地浮在天际,风从江面吹来,带着水汽的清凉。</p> <p class="ql-block">几艘船并排停在码头边,白底蓝红相间的装饰让它们看起来像节日里被精心打扮的孩子。水面平静,倒影完整得如同另一片天地。站在岸边,看云在天上走,树影在水里晃,忽然觉得,这些船并不只是停泊,更像是在等待某个未归的人。</p> <p class="ql-block">码头上色彩斑斓的船只在阳光下格外醒目,红顶的建筑远远地立在岸边,像从童话里搬出来的一样。水面映着天空与船影,蓝与白交织,宁静得让人不想说话。我沿着岸边慢慢走,脚下的石板被晒得微暖,远处有孩子在笑,声音随风飘散。</p> <p class="ql-block">那座欧式建筑静静立在江边的树影间,浅黄的墙面上拱形窗户整齐排列,白色的装饰线条像是岁月留下的笔迹。二楼的阳台栏杆泛着微光,阳光穿过树叶,在墙上投下斑驳的影子。我路过时,正有一阵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这建筑也在低语。</p> <p class="ql-block">松花江边分布着多个公园,建筑风格统一呈现西式特色。江畔一座黄色房屋尤为醒目,红顶白窗,透出灵动气息。浓密树冠掩映屋角,更添生动意趣。行人轻步经过,砖地红灰相间,宛如一幅简朴图画。我驻足凝望,顿觉这般居所,或许深藏着无数未诉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江边公园深处藏着一座红金相间的中西结合的亭子,飞檐翘角,层层叠叠,像一只即将展翅的鸟。四周绿意盎然,树木围成天然的屏障,只留下几缕阳光斜斜地照进来。人的坐在亭中歇脚,听风吹过树叶的声音,远处有琴声隐约传来,不知是谁在练习。</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规划展览馆前的广场宽阔得让人心旷神怡。白色的建筑庄严而简洁,高大的柱子撑起一片肃穆的空间。几个行人缓缓走过,身影被阳光拉长。远处的高楼静静矗立,红旗在风中轻扬。站在这里,仿佛能看见这座城市未来的轮廓。</p> <p class="ql-block">音乐广场的雕塑格外抢眼,金色的吉他与红色的管乐器并肩而立,像是在合奏一首无声的乐章。阳光照在金属表面,反射出耀眼的光。我绕着它走了一圈,仿佛听见了某种旋律——不是从耳朵进来的,而是从心里升起来的。</p> <p class="ql-block">绿树环绕中,一尊雕塑静静伫立:大人站着,孩子依偎在身旁,姿态温柔。松树的影子落在他们身上,像一层薄纱。我站了一会儿,忽然想起小时候父亲牵我走路的样子。风轻轻吹过,树叶沙沙响,仿佛时间也在这里停下了脚步。</p> <p class="ql-block">江边公园有无数的雕塑。这尊鹿雕塑让我驻足。成年鹿低头轻吻幼鹿,那份温情仿佛凝固在雕像里。基座周围的红花鲜艳夺目,远处有人在散步,有的坐着在深思。天空虽阴,光线却柔和,像被谁特意调暗了亮度,只为让这一刻更安静些。</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人民防洪胜利纪念塔,塔顶的铜钟在风中微微震颤,仿佛随时会响起那年紧急集结的号令。阳光斜照,将花影拉长,像一条条通往记忆深处的小径。我伸手轻触石壁,指尖传来粗粝的凉意,仿佛触到了当年筑堤人手掌上的老茧。忽然,一片花瓣随风飘起,掠过“1998”那组深深刻入石中的数字,竟在空中幻化成一串模糊的身影——有人扛着沙袋奔跑,有人在雨中高喊口号,还有位老人跪在泥泞里,用身体堵住渗水的缝隙。</p><p class="ql-block">江面波光粼粼,一艘渡轮缓缓驶过,汽笛声与记忆中的哨音重叠。塔基旁,一位白发老人静静放下一束红玫瑰,转身离去时,军绿色的旧胶鞋在石板上留下轻微的回响。我忽然明白,这塔不只是纪念一场胜利,更是无数沉默名字的碑文。风再次拂过,带着江水的咸涩与花香,仿佛低语:有些潮水退去,却永远留在了民族的脉搏里。</p> <p class="ql-block">她静坐于温润的青石上,指尖悬于无形琴键,仿佛凝固了时间。这座雕塑线条流畅,衣褶如风轻语,裙裾微扬,似应和着无声的旋律。她神情专注柔和,低垂眼帘,恍若沉浸于独属自己的夜曲。</p><p class="ql-block">身后古木参天,枝干苍劲,树影斑驳,洒落肩头发梢,宛如音符织就的披风。阳光穿过叶隙,点点金光跃动在虚设的琴弦上,仿佛肖邦或德彪西的乐章即将悄然流淌,弥漫这静谧一隅。</p><p class="ql-block">我缓步经过,不自觉放轻脚步,呼吸绵长。那一刻,世界只剩她与她的音乐——无声的演奏,却胜过任何有声乐章。她并非等待听众,而是在守护一段永恒的旋律;我,只是偶然路过的朝圣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