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前言</p><p class="ql-block"> 台湾东岸的台东县,拥有山、海、平原与纵谷,也孕育了丰富而多元的原住民文化。</p><p class="ql-block"> 本文记录我在部落的走访与体验,我们与族人对话,与自然相遇,时间仿佛流得更慢,人与自然以敬重与感恩的方式共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第二篇:探访部落:与土地共呼吸</p><p class="ql-block"> 最动人的时刻,往往不是在课堂上,而是在真正踏上土地、走进生活的那一刻悄然降临。</p><p class="ql-block"> 这趟台东之行,我们走访了延平乡的永康部落与台东近郊的卑南部落。走进部落,贴近人们的日常,也靠近那片人与山林早已深深交融的情感纹理。对我而言,这正是旅途中最惊喜的部分:一场与自然、文化、人心的深度对话。</p> <p class="ql-block"> 永康部落:山林为家,传统延续</p><p class="ql-block"> 永康部落坐落在青山翠谷、绿草如因的延平乡。这里的居民多为布农族,世代以狩猎为生。部落背后的永陵山,是通往猎场的门户,也是族人与自然深度连结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盛夏烈日下,我们站在一株百年茄苳树下,静静聆听村民讲述族群的迁徙历史——布农族的祖先原栖居于中央山脉深处,以林为家、以猎为生。日据时期,部落被迫迁往山下,但祖灵与山林的记忆,从未中断。</p> <p class="ql-block"> 村民向我们介绍布农族最重要的传统祭仪之一——射耳祭。这是一项融合狩猎和信仰的祭典。每年,猎人们在古树下集结,感念猎物的奉献,祈愿来年农作和狩猎顺利丰收,同时也借由仪式传承文化与禁忌。我们也学着倒上一杯米酒,心中默默祈福,再缓缓洒入土地。这简单而庄重的动作,使我深切体会到布农族对自然的敬畏——人与大地的连结,在这一杯酒之间悄然升温。</p> <p class="ql-block"> 果香泥香:与土地共劳的喜悦</p><p class="ql-block"> 在部落妇女的带领下,我们走入果园与菜畦。尽管艳阳高照、暑气蒸腾,对我这个北方人而言,看到如此繁盛的热带果树仍感惊喜万分:莲雾挂满枝头,菠萝藏身叶间,每颗果实都被细心包裹在纸袋中,以防鸟啄。</p> <p class="ql-block"> 我们弯腰采摘、踮脚摘果,汗水淌落,笑声四起。指尖沾着果香,鞋底染满泥土——那一刻,我们不再是匆匆而过的访客,而是真切贴近了土地的呼吸。</p> <p class="ql-block"> 午餐时分,我们来到一座草垛屋顶的开放式棚屋,远眺花东纵谷,山脉绵延如画,绿意铺展开来,尽收眼底。我们分工合作包饺子:剁馅、调味、擀皮、捏褶,笑声与山风交织,野菜的清香在空气中轻轻弥漫,构成一幅温暖而生动的田野图景。</p> <p class="ql-block"> 不时有飞虫落在案板上,村民轻声说道:“别伤害它们,它们是我们的朋友。”这看似随口的一句话,却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真切感受到他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哲学。</p><p class="ql-block"> 随后,大家围着户外架起的火灶,如古时猎人般,在一口大铁锅中煮起饺子。饺子煮熟后,锅盖揭开,热气蒸腾,大家围上前来取饺子,边吃边交谈,空气中弥漫着热闹而温暖的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 饺子皮薄馅嫩,咬一口,鲜美无比,满是山野的清香与土地的滋味。老师们连连称赞,笑说这是此行最“地道”的一餐。</p><p class="ql-block"> 我们几个北方人一边吃,一边感慨:饺子,是家乡人喜欢的日常食物,没想到竟在台东山中的部落,也能尝到这份熟悉的味道。那一刻,它仿佛成了一条温柔的丝线,把我们的心悄悄牵回故乡,也把彼此的距离悄然拉近。</p> <p class="ql-block"> 手作与心意:文化的温度</p><p class="ql-block"> 饭后,村民请我们品尝以小米酿制的米酒,酒味微甜,含着山地的气息与风土的故事。我也第一次尝到了新鲜莲雾——果肉清脆饱满,甜润爽口,令人惊喜不已。</p> <p class="ql-block"> 在竹草屋顶的开放式亭子里,我们学习编织彩色挂饰。红、黄、绿的彩线在指尖穿梭,最终交织成一枚亮丽的小饰品。线与线之间,不只是技艺的传承,更是对山川自然的记忆凝结,是与祖灵共在、与大地共生的生命姿态。挂饰编成时,心也随之安定了。</p> <p class="ql-block"> 卑南部落:文化在生活中延续</p><p class="ql-block"> 另一日,我们拜访了卑南部落。行走在村落小径上,阳光透过树影洒落街巷,民居质朴,生活气息浓厚。我们参观作家孙大川的故居,与村民闲谈,听他们谈起儿时记忆与当代变化,文化的脉络清晰可感地延续在生活的细节中。</p> <p class="ql-block"> 村民向我们介绍了卑南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祭典——大猎祭。这不仅是一年一度的盛事,更是年轻男子的重要成年礼。从十二三岁起,少年便需先参加“猴祭”——过去是狩猎真猴,如今则改以草编猴模拟狩猎,藉此锤炼胆识、体能与团队协作精神。唯有完成这项考验,方有资格参与正式的大猎祭。</p><p class="ql-block"> 狩猎队凯旋归来,村口搭起花门,妇孺献上花环,全村载歌载舞,共庆胜利。仪式之后,青年方能获得婚配权与参与公共事务的资格,正式成为肩负责任的族人。</p> <p class="ql-block"> 这正是我所着迷之处:那些古老仪式,不仅未随时代消散,反而深植于日常,成为文化认同与精神传承的重要脉络。</p> <p class="ql-block"> 尾声:文化,是一种贴近土地的姿态</p><p class="ql-block"> 台东的部落之行,对我而言,不只是一次走访,更是一场深刻的文化学习之旅。它关乎多元共生,关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也关乎对土地深沉的依恋与文化传承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山林之间、果树之下、锅灶旁、手工艺坊中,学习的不只是知识,而是一种更缓慢、更温柔、更贴近土地的生活方式——一种与土地共呼吸的姿态。</p> <p class="ql-block"> 《台东记》第三篇,敬请期待。</p><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
</p><p class="ql-block"> 现任教于美国加州旧金山一所私立中学,多年在英国和美国从事中文教育,致力于传播中华文化与语言之美,热衷推动中西文化交流。喜欢旅游、摄影和写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