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甚好:瞿秋白生命最后的诗意与信仰(1)

lijun

<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22一24日,我们一家跟着旅游团踏上了去福建长汀的旅途,开启了愉快的三日旅游行程。</p><p class="ql-block"> 清晨的阳光洒在车窗上,树影飞快地掠过。福建省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约占全省面积的80%一90%,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这种复杂的地形特征直接导致隧道工程成为交通建设的必要选择。只见车轮碾过蜿蜒的盘山公路,时不时就进入了隧洞。</p> <p class="ql-block">  下午1点多,我们抵达长汀,安顿好住处后,我们随意走进街边一家挂着“瑞金烂厅下牛肉牛杂”招牌的歺馆。</p> <p class="ql-block">  红底黄字的招牌格外醒目,热气腾腾的牛骨汤面端上来时香气扑鼻,可几口下去,却总觉得味道寡淡,食材不够新鲜。我们草草吃了半碗便作罢。</p> <p class="ql-block">  下午2点,我们在导游的带领下前往瞿秋白烈士纪念园。</p> <p class="ql-block">  阳光正好,天空澄澈如洗,绿树掩映着石阶与碑林。一条石板路静静延伸,两旁立着刻有“浩气长存〞的石碑,字迹沉稳,仿佛从土地里长出来的一般。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像是低语,又像是回应。</p> <p class="ql-block">  再向前走去,一块巨岩赫然矗立,上书“瞿秋白同志就义处”。岩石前设有一石凳,据说是他当年就义前坐过的地方。那天是1935年6月18日,他从囚室走出,一路高唱《国际歌》,走到这片林间空地,说:“此地甚好。”然后从容盘膝而坐,饮下枪声。没有哀求,只有一句轻描淡写,重如千钧的“此地甚好“。</p> <p class="ql-block">  纪念碑高耸入云,碑身正面镌刻由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陆定一题写的“瞿秋白烈士纪念碑”八个大字,福建省人民政府立碑文。1985年被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中宣部评为全国第二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0年被列为福建省党史教育基地,是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现场教学点。</p><p class="ql-block"> 台阶宽阔,两侧绿树成行,我们拾级而上,静静站立在碑前,忽然想起他在狱中写的《多余的话》一一那不是辨白,而是一次灵魂的坦白。他说自己“本不是战士〞,却被时代推上了战场;他热爱文学,却以生命践行信仰。</p> <p class="ql-block">  在纪念馆外墙上的介绍牌上,详细讲述了纪念园的由来:此园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承载着革命传统教育的使命。文字平实却有力,写着“这里不仅纪念一位烈士,更传承一种精神”。我读着,心里泛起一阵温热一一原来我们今天能如此平静地走在这片绿意中,是因为有人曾以生命换来了这份安宁。</p> <p class="ql-block">  接着,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瞿秋白烈士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一尊金色的瞿秋白雕像立在红墙之前,他身穿西装,双手垂落,目光平和而坚定。墙上的金色大字写着:“为大家开一条光明的路”。雕像下展板记录着他短暂却璀璨的一生:革命家、翻译家、文学奠基人。我蹲下身,默默读完那段生平,竟有些眼眶发热一一他本可做大学教授,却选择了最艰难的路。</p> <p class="ql-block">  在这面红色展板上,用文字拼出瞿秋白的轮廓:“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奠基人”。那些字像一颗颗钉子,钉进我的记忆。原来他不只是一个名字,更是一条路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  这面红底标语牌上写着“人之公余,为小快乐;夜间安眠,是大快乐;辞世长逝,为真快乐。”这是他在狱中写下的哲学。我默念几遍,突然懂了:对他而言,死亡不是终结,而是信念的完成。我们常说“鞠躬尽瘁”,可真正能做到“死而后已”的,又有几个。</p> <p class="ql-block">  这块刻有毛泽东题词的牌匾静静挂在墙上,左侧是他的签名,右侧是竖排小字,评价瞿秋白“功在人间〞。我站在牌前久久未动。历史终会给出答案,而真正的评价,往往不在生前,而在身后。</p> <p class="ql-block">  这张长长的年表记录的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一路延伸到1935年6月18日一一他牺牲的那一天。红色线条如血脉贯穿,每一个白点都是一段燃烧的岁月。我数着那些年份,仿佛看见一个青年从书斋走向战场,从笔墨走向硝烟。</p> <p class="ql-block">  瞿秋白纪念馆,三层展馆以“少年觅渡”开篇,玻璃展柜里泛黄的《国际歌》译稿与斑驳的怀表,无声诉说着革命者的赤子之心。</p> <p class="ql-block">  二层“从容就义”展区,全息投影还原了刑场场景:面对敌人枪口,他高唱自己翻译的《国际歌》,那句“此地甚好,开枪吧”的绝笔,让展厅内游客屏息凝神。</p> <p class="ql-block">  最震撼的是“文坛巨匠”单元,陈列着他与鲁迅先生的往来书信一一这位“江南第一燕”,既是革命领袖,更是以笔为枪的文化战士。</p> <p class="ql-block">  我漫步在展厅中,一幅幅风景画描绘着旧日山河,照片里的人物神情坚毅,目光穿越岁月直抵人心。我不由驻足,在这无声的叙述中,感受到一种久违的庄重与敬意。</p> <p class="ql-block">  “文坛巨匠”展区前,我们驻足阅读到他创办《文学》杂志、翻译俄文著作的事迹。我忽然想起自己书架上那本《瞿秋白文集》,多年来未曾翻阅,此刻却无比想回家重读。</p> <p class="ql-block">  “苏区岁月〞四个金字下,记录着他如何创办学校、编写教材、推广文化。他不仅是战士,更是点灯人。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仍坚持让孩子们有书可读,这是何等的远见与慈悲。</p> <p class="ql-block">  “从容就义”讲他临行前的镇定:一路高唱《国际歌》,走到罗汉岭下,盘膝而坐,说:“此地甚好。”然后饮弹就义。读到这里,我闭上眼,耳边仿佛响起那首歌的旋律,低沉而坚定。</p> <p class="ql-block">  在这张展板上,重现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林间小道,士兵肃立,他从容镇定端起酒杯告别一切,低头整理衣领,神情如常。没有悲情渲染,只有事实陈述。可正是这份克制,让人心头更痛。</p> <p class="ql-block">  一排刽子手手握刀枪,子弹推上了枪堂。</p> <p class="ql-block">  可翟秋白坐在绿色山野间,戴着眼镜,面带笑容,神情平静。他不是战士模样,更像一位教书先生一一可正是这样的文人,用生命写下了最壮烈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  “诸夏怀霜”一一这是后人对他的称呼。“霜”是清白,“怀”是不忘。展板讲述他牺牲后,中共与国际左翼组织的悼念。原来,他的死,不只是一个人的终结,更是一次精神的觉醒。</p> <p class="ql-block">  周恩来的评价被刻在红墙上:“秋白同志毕生服务人民大众,卒以成仁。耿耿丹衷,举世怀仰。”六张黑白相片静静排列,记录着不同时代人们对他的追思。我站在墙前,仿佛听见了跨越时空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  “结束语”三个白字赫然映入眼帘,红底如血,肃穆得让人屏息。下面的文字不长,却字字千钧:讲述他如何以笔为刃,以命为炬,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写下对信仰的忠诚与自省。我读着读着,竟有些眼热。这位曾执掌文坛,引领思想的知识分子,最终选择用一篇《多余的话》为自己作结一一不多不少,恰如其分。</p> <p class="ql-block">  走出展厅,迎面扑来一片绿意。阳光洒在草地上,黄花星星点点,像是大地悄悄藏起的诗句。高大的树木撑起一片阴凉,藤蔓从枝头垂下,随风轻晃。远处石栏杆外树木更深更密,天空湛蓝,白云悠悠。我深吸一口气,仿佛从一场漫长的对话中归来,重新回到现实的世界。那一刻,我突然觉得,活着真好,能走、能看、能记、还能写。</p> <p class="ql-block">  广场上地砖灰白,两旁绿树成荫,微风掠过,这一刻,我仿佛听见历史的回响—一不是枪声,不是镣铐的碰撞,而是一个书生用生命写就的绝唱。</p> <p class="ql-block">  <font class="meipian-red">不忘初心、牢记使命</font>。我们要弘扬瞿秋白等革命先烈精神,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投身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