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语文阅读(谢志军)

想写就写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前几日,我翻阅了一本初一语文阅读理解的教辅资料,仔细读了七八篇文章,看了些题目,心有所感。</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我以往的认知里,初一语文阅读理解不会很难,文章不会很难,题目也不会很难,翻翻之后,其实不然,文章不容易,题目也不容易。首先谈文章,篇幅较以前长,内容较以前深,有些文章若不仔细阅读、深入思考,还真不能理解透彻。再谈题目,以往的常规题型少了,要求答题范式或套路的题目少了,更多的强调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若不能读懂文章,有些题目还真无从下笔。题目设置也很新颖,像剧本式、“朋友圈”留言式的题目设置,让我这个曾经的高中语文老师大感惊讶。</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又想到,我只是随手翻翻就感不易,而对于考场上的初一学生而言,那该多难。且不谈考试时的心理状态,一篇千把字的阅读理解,连读文带答题总共不过十几分钟,这得要具备怎样的阅读和答题能力。原本以为,初一数学、英语较小学有质的变化,现在看来,语文的变化也很大。这种变化,不仅是分值从100分到150分的变化,更是基本功和能力要求的变化。</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以下关于语文阅读的几句闲话,与其说是讲给初中生听,不如说是讲给小学生听。</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请重视课外阅读。我不完全了解现在中小学生的阅读量,但感觉在电子产品畅行于世的今天,中小学生的阅读量不及以前,但悖论的是,现在语文考试对阅读的要求远高于以前。如果家长感兴趣的话,去网上搜搜近几年的中高考语文试卷就知道了。为什么要重视课外阅读?没有大量的课外阅读做支撑,学生很难养成阅读的习惯;而没有阅读习惯做支撑,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读懂一篇文章,甚至都没有耐心读完一篇文章。这也是不少学生即便将一篇文章读几遍也不知所云的原因,因为他入不了阅读的情境,他没有沉浸其中的体验。</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请重视高质量阅读。何为“高质量阅读”?简单讲泛读与精读相结合。学生大多习惯于泛读,随手翻翻,当故事书一样读,一本书读完后除了知道故事梗概,其余收获寥寥。而精读则不然,精读是反复读,我向来认为泛读十本书,不如精读一本书(或许绝对);若能把一本书读精读熟读透,收获当大于泛读十本书。精读的过程是带着脑子思考的过程,读书不思考、不咀嚼、不碰撞、不回味,头脑中怎会留有痕迹,读书吸收的不是故事梗概而是思想,而是那些精妙的语句,而是作者思想与读者思想的碰撞,而是拍案叫绝的余味无穷。精读的过程是手到、眼到、心到的过程,读书不动笔、不摘抄、不批注、不圈画,除非你有超强的记忆力,否则收获寥寥。这也是不少学生或许能谈谈整本书的内容,而具体到某一段、某一句、某一词却不知如何赏析的原因。这也是不少学生书读得不少,阅读理解依然不得要领的原因,学生读书不要过于轻松,而是需要“啃”。</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请重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互通。语文老师讲课文,从整篇文章到标题、思路、情感、手法、某段、某句、某词等等都条分缕析、一一讲透。请注意,这不仅在讲这篇课文,而且在告诉学生如何去读懂一篇文章,如何去理解标题的作用,如何去理顺文章的思路,如何去读懂文字隐含的情感,如何去分析所运用的手法,如何去赏析某段某句某词的内涵。说到底,老师在告诉学生阅读理解的方法、做阅读理解题目的方法。这就需要学生头脑中要有根“弦”——将课内阅读所学的方法迁移和运用到做课外阅读理解题目上。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不明白这个简单道理,学再多的课文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帮助不大。</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请重视读懂题目。不少学生有个不好的习惯,拿到题目首先想到的是答题范式或套路,而忽略对题目本身的理解,忽略结合具体题目和文本内容去答题,从而容易答非所问或答案的针对性、个性化不足。一些题目的确有答题范式或套路,但那是一个“框”,“框”里的具体内容却因题而异因文而异,学生头脑要活,要按照不同的题目要求和文章内容往“框”里填充不同的答案。审题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审题出现偏差,答得再多也是白忙一场。</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语文阅读理解的权重在现在中高考中越来越大,要想提高绝非朝夕之功,需要久久为之。但我想,若从小养成阅读习惯,打牢阅读基础,掌握阅读方法,正确理解语文课堂学习,越往高年级走,语文学习越轻松。以上是我这个“局外人”关于语文阅读的几句闲话。</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