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DAY3:2025年10月2日,鹤壁淇县~邯郸武安县京娘湖~石家庄。当日费用400元。</p> <p class="ql-block"> 早7时出发,驱车到达淇县朝歌遗址公园参观,感受商周文化。</p> <p class="ql-block"> 一、淇县朝歌遗址公园</p><p class="ql-block"> 朝歌遗址公园位于淇县县城中心,以摘星台遗址为核心扩建而成的商周文化主题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天候免费开放的城区公园。</p> <p class="ql-block"> 景区主要景点有摘星台遗址即比干摘心处、殷朝六七圣贤君故都碑、三仁祠。三仁祠供奉比干、箕子、微子。另外,还有明代无耳朵石狮、陈婆造心经浮图等特色文物。</p> <p class="ql-block"> (一)警示亭</p> <p class="ql-block"> (二)陈婆造心经浮图亭</p><p class="ql-block"> 佛教有汉始传中国,佛教文化则盛于唐代,玄奘翻译佛经即七十三部一千三百余卷,佛塔遂于隋唐之际遍布海内。陈婆造心经浮图,原筑朝歌南十五里良相天宁寺内,唐开元九年的721创建。陈婆,古称老年妇女;浮图,即塔,梵语音译 ,心经,佛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之简称,以心为名,言其最为重要,如同人之有心。故尔“陈婆造心经浮图”,当简谓“心经塔”,乃佛徒老媪捐造之藏经石塔。佛界以造塔造像为善举,认为可“死后不入地狱畜生饿鬼诸恶道”、“复生世间势富之家”,故有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图之说。原有流传,将是塔解为葵陈氏佛婆婆之塔,言一美貌女子,抗婚离家,居天宁寺,广作善事,百岁谢世,村民造塔费之。听来诚美丽浪漫,然而难经推敲。天宁僧寺,为能留居女子,存舍利藏佛经葵高僧之佛塔,岂能为民婆而筑,此说不可信也。</p> <p class="ql-block"> 此塔为唐代建筑,现存者如风毛麟角,故心经塔极受文物考古界珍重,一九六三年即被河南省人民政府颁布为首批文物保护单位。该塔系青石雕造、整体似棱锥形,宝珠式塔顶。塔心室后壁雕一佛二菩萨,有桃形背光。塔座和塔身雕刻有神人头、海兽头、狮、龙、青蛙和佛像等。今文物旅游部门将其移此摘星台公园内,筑亭荫庇,抢救文物,保护古迹,弘扬传统文化,其功量不啻再造浮图七级。</p> <p class="ql-block"> (三)扯淡碑</p><p class="ql-block"> “扯淡碑”因碑文刻有“扯淡”二字得名,碑正面竖刻“泰极仙翁脱骨处”,两侧分刻“扯淡”二字,横额刻“再不来了”,全碑共111字。石碑的右边镌刻两行小字:“翁燕人水木氏明末甲申访道云濛修真,事迹已详载甲申纪矣余等不敢再赘”,左边镌刻两行小字:“生不言寿莫考其纪或曰一拾有二纪卒,曰然四空门人清琴棋书画抱病老人立”。碑文内容扑朔迷离,墓主身份成谜,推测为明末隐士或勋臣所立。</p> <p class="ql-block"> (四)殷朝六七贤圣君故都碑</p><p class="ql-block"> 据考证,七贤圣君分别是:武丁、武乙、帝乙、帝辛即纣王、箕子、微子、比干。帝辛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他早年平定东夷,统一中原,励精图治,宏振商邦。晚年却沉迷酒色,不理朝政。可谓功过参半,功过分明。明代御史孙徵兰留下“六七”这样一个概数,继续留待后人评说。</p> <p class="ql-block"> (五)摘星台</p><p class="ql-block"> 摘星台,一个夯筑土台,下层为龙山文化,上层为殷商文化。据《淇县志》载,摘星台为纣王所建,意谓登临其上,可以摘星揽月,喻台之高。是纣王和宠妃妲己观朝涉、摘国神比干心处。自纣王在此摘国神比干心后,人们为纪念国神比干,俗称此台为摘心台。</p> <p class="ql-block"> 传说,两千多年前的殷商末期,纣王为了讨好苏妲己,为她建造了一座很高的塔楼,因为建造的特别的高,站在上面,好像能够得着天上的星星一般,因此取名摘星楼。后来,纣王受苏妲己的蛊惑,在摘星楼上摘下了比干的心,一代忠良就这样惨遭杀戮。之后,人们把摘星楼改叫做摘心楼。之后的两千多年,高楼损毁,夯土垒成的楼基,也只剩下了一座土台子,因此,现在的人们都把这座摘星楼的楼基称之为摘星台了。</p> <p class="ql-block"> 1.忠烈坊</p><p class="ql-block"> 忠烈坊,原名“烈坊”,始建于汉代,正面楹联“刚之忠之仁之勇之,惨也酷也悲也伤也”,是原碑坊上的对联。纣王晚年亲小人,远贤臣,不理朝政,比干登临摘星台,苦谏三日不归,最后被剖腹挖心,终年63岁。 3000多年来,比干虽死犹生,被誉为忠君报国、舍生取义、以死谏君的典范,是我国有史记载的第一位谏臣。</p> <p class="ql-block"> 2.心星阁</p> <p class="ql-block"> (六)麒麟壁</p> <p class="ql-block"> (七)三仁祠</p><p class="ql-block"> 三仁祠原来位于朝歌城南门里路西三仁祠巷,始建于明正德十六年。明嘉靖十三年,清乾隆七年重建,后又毁弃,1995年重建迁至摘星台公园内。2022年,摘星台公园启动大规模扩建改造,仿汉魏建筑风格重建三仁祠,内塑箕子、微子、比干座像。孔子曰: “殷有三仁焉”,三仁指的就是箕子、微子、比干。</p> <p class="ql-block"> 1.比干雕像</p><p class="ql-block"> 比干商朝沫邑人。姓子名干、商文王丁次子、纣王叔父、官居少师。因国难当头,以死谏君遇害。周克商,周武王感念比干忠烈,复旧爵、赐其子坚公以林姓,由此比干为天下林姓太始祖。唐太宗爱赠太师,谥忠烈公,誉为“亘古第一忠臣”,民间尊为文财神。</p> <p class="ql-block"> 比干公雕像以花岗岩雕刻、地面高度6.3m喻比干公享年63岁,是为永久纪念。</p> <p class="ql-block"> 2.林坚雕像</p><p class="ql-block"> 天下林姓始祖林坚。朝歌人,子姓,商朝太师比干之子。商末时期,比干因忠谏而死,夫人陈氏为避祸端,逃至朝歌城西北黄洞仙人梯“长林石室”生下比干的遗腹子,周武王赐姓林,取名林坚。林坚以比干为道德楷模,孝敬母亲,感恩百姓。比干之“忠”与林坚之“孝”,融为中华民族的忠孝文化。林坚作为中华林姓得姓始祖,永垂青史。</p> <p class="ql-block"> (八)朝歌诗苑</p> <p class="ql-block"> (九)朝歌碑廊</p> <p class="ql-block"> 淇县朝歌遗址公园不大,我们8时结束游览,驱车前往附近的朝歌老街参观。</p> <p class="ql-block"> 二、淇县朝歌老街</p><p class="ql-block"> 朝歌老街,原名中山街,曾是殷商帝都核心区域,现存明清古建筑群及建国初期历史建筑。2021年修复后开放,保留文昌阁,25米高、李家大院等64处重点建筑。</p> <p class="ql-block"> 古都朝歌,旧称沫邑,东临汤汤淇水,西依巍巍太行。商朝武丁建都,三丰不语,民间访贤,方得中兴。武乙再道,囊血射天,刑戮天神,维护王权尊严,弹历巫祝猖狂。…</p> <p class="ql-block"> 朝歌老街,老得苍颜皓首,气宇轩昂,它接殷商的那个春天,下至今天的这个早上,而后直至地老天荒。站在文昌阁望过去,你会望见三千年的苍茫与沧桑。作为商朝晚期帝都、周朝卫国都城的朝歌,东临淇水,西依太行,是物华天宝之所,山水护拥之地,曾三城相套,九门相照。淇园重彩叠翠,城河碧波环绕,更有摘星楼闻名八方。朝歌是东方历史凯奏的乐章,老街亦当是中国文脉不容忽视的载体 。</p> <p class="ql-block"> 朝歌老街,老到了岁月的骨子里。它的下面,叠压着五百年的建都史。纣王的车辇在这里碾过,妲己的香艳在这里飘过,《封神榜》的故事在这里演绎,《诗经》的斑斓在这里闪烁。“朝歌夜弦五十里,八百诸侯朝灵山”。赫赫场景还在影视上映,“瞻彼淇澳,绿竹猗猗”。“邦畿千里,维民所止”。声声浩叹仍旧余音缭绕。哪里是当年比干、箕子的宅院?庄姜和许穆夫人的身影,曾在哪个巷口闪现?荆轲壮士的故居,刺目的剑光又在何处闪耀?王维、岑参、高适来时,留宿于哪处客栈?天翻地覆,风云变幻,没有人说得清楚。这时你会想,你是看不清老街的,你看到的,是老街的虚幻。今天仍有动听的方言,述说着朝歌的风土人情、故事传闻。</p> <p class="ql-block"> 老街不可复制,老街的气质里有着朝歌的灵魂,藏着沉厚的文化积淀与人格体系。世事变化改变不了老街的意识,它仍承商卫之余绪,带明清之温情,接近代之记忆。此中过往,你或有人面不知何处去的感慨,更有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惊叹 。</p> <p class="ql-block"> 朝歌老街,老得无与伦比,到处是深深浅浅的时代烙印。一口老井,半街筒子的人都来打水;一个食堂,留住一条街的口味与排场。老浴池回荡着痛快淋漓,老书店翻动着诗书雅章,两百年的店铺依然吐纳人间烟火,数十年的剧院仍在传出粗喉亮腔。老牌楼,老石桥,老酒馆,老作坊,无不泛着时间的包浆。不定哪里一块碑石,上面所载非明嘉靖也是清顺治年间。走进这样的老街,喜欢是藏不住的,嘴巴不说,眼睛也会说出来 。</p> <p class="ql-block"> 朝歌老街,老得有时会疼。偶尔哪里会有片瓦滑落,哪里会塌掉一个脊檐。不时地整修,不时地唤回。生命的传续,使一个个院子,充满了神秘。一座座瓦屋挨在一起,挨着才踏实,才安逸。每一条胡同,都是老街的经络,深入进去,似永远到不了头,每一道拐弯,都藏着一个景致。总能见到墨团一般的老皂角、老海棠、老香椿,它们乡亲般厮守着,帮老街打量远来的风和远来的人。</p> <p class="ql-block"> 朝歌老街,老得有些想你。风在向南吹,南来的大雁,划过老街的上空。紫燕恰恰,剪开翻花的柳絮。不断念家的人 。</p> <p class="ql-block"> 上午9时左右结束朝歌老家的参观,驱车前往不远处的鹤壁朝歌文化园游览。</p> <p class="ql-block"> 三、鹤壁朝歌文化园</p><p class="ql-block"> 朝歌文化园景区位于鹤壁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总面积约1200亩,景区内包括朝歌文化园、淇奥翠境园、淇水樱华园等主要旅游源。景区风景优美,素有“北方漓江之称的淇河”环绕而过,诗经中关于描写淇河的诗歌39首,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鹿台遗址坐落其中,殷商文化闻名遐迩,旅游资源得天独厚。</p> <p class="ql-block"> 朝歌文化园。占地面积约450亩,是以鹿台遗址和《封神演义》为文化背景,具有游览、娱乐、休憩功能的文旅融合项目。整个文化园分为三大区域;即鹿台阁文博展示区、文物遗址保护区、封神台休闲健身区。园区包含鹿台阁、鹿台遗址、封神台、水秀演出等景点。其中,鹿台阁为文化园主要建筑,采用商代高台建筑形式,高38米,上下5层,总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鹿台遗址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下文化层厚达3米,包含殷商和仰韶、龙山、西周、秦汉等文化层,曾经出土了铜爵杯、鹿骨、陶鬲等文物。《史记》中有“武王伐纣,散鹿台之财”的记载,鹿台又被称为“中华第一古金库”。</p> <p class="ql-block"> 淇奥翠境园。占地面积约350亩,得名于春秋战国时期卫国最大的皇家园林,是全国唯一以淇河《诗经》卫文化和竹文化为内涵的主题文化公园,园内种植墨竹、箭竹、湘妃竹等竹林200余亩。</p> <p class="ql-block"> 淇水樱华园。占地面积400亩,以樱花为主题,园内种植雏菊樱、菊樱、郁金樱等各种类樱花200余亩、1万余株,花期4月初到4月底,每年鹤壁樱花节期间吸引游客10万余人。</p> <p class="ql-block"> 淇河从整个景区穿流而过,诗经中描写淇河的诗多达39篇,“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描写的就是这里的景色风光,在淇河生活的鸟类多达225种,鱼类64种,其中灰鹤、苍鹭等国家级保护动物,淇河鲫鱼、鳜鱼等名贵鱼类在这里安居,具有很高的研究保护价值。景区不仅地文、水文、人文历史景观禀赋高,每年还举办多场丰富的文化活动,春节举办新春文化庙会,三四月份举办的“中国鹤壁樱花文化节”,十月份举办河南省中原文化产业博览会、吸引大量中外游客到此参观游览。</p> <p class="ql-block"> 《天命玄鸟 降而生商》 </p><p class="ql-block"> 据说,帝喾的次妃简狄是有戎氏的女儿,与别人外出洗澡时看到一枚鸟蛋,简狄吞下去后,怀孕生下了契,契就是商人的始祖。</p><p class="ql-block"> 先秦·佚名《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p><p class="ql-block"> 意思是,天命玄鸟降人间,简狄生契商祖先,住在殷地广又宽。当时天帝命成汤,征伐天下知安四边。</p> <p class="ql-block"> 《相土烈烈 海外有截》</p><p class="ql-block"> 相土来了,其人威武雄健,谙于军旅,率军抗击外侵,追至敌所,令敌国臣服,或兼收其土地而并入中夏,也为其十一世孙天乙即</p><p class="ql-block">成汤灭夏兴商,建立殷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这是《诗经·商颂》中的《长发》篇记载:“相土烈烈,海外有截”。意思是:相土勇猛有为,使海外的人也臣服。</p> <p class="ql-block"> (一)鹿台阁</p><p class="ql-block"> 鹿台阁是鹤壁朝歌文化公园内的商代风格文化地标,是以鹿台遗址和《封神演义》为文化渊源修建的公共文化旅游场所。该建筑采用商代“四阿重檐、茅茨土阶、泥墙木骨”的高台形式,高38米,分上下5层,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 ,兼具游览、娱乐、休闲功能。作为鹤壁市的文化地标,鹿台阁通过《神游朝歌》沉浸式体验馆等项目推广殷商文化,并入选“封神·朝歌文化探秘之旅”核心景点。</p> <p class="ql-block"> △殷商十大巨星</p><p class="ql-block"> 1.纣王</p><p class="ql-block"> 封王,名帝辛,是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也是商朝第三十二位国王。他是帝乙的儿子,也被称为商纣、殷纣王。纣王是商朝历史上一个非常有争议的人物,既有英勇善战、文武双全的一面,也有残暴无道、荒淫无度的一面。纣王在位期间,商朝的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他重视农桑,大力发展农业和畜牧业, 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显著提高,国力强盛。同时,他还发起对东夷用兵,打退了东夷向中原扩张的勢头, 把商朝势力扩展到江淮一带,特别是讨伐徐夷的胜利,把商朝的国土扩大到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沿海,把疆土开拓到我国东南一带,开发了长江流域。这些成就为商朝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纣王也有残暴无道、荒淫无度的一面。他宠爱妲己,对她言听计从,甚至为了她发明了炮烙之刑这种残忍的刑罚。他还建造了酒池肉林,在其中与妲己及少男少女们纵情享乐,通宵达旦。这些行为引起了百姓和诸侯的不满和反抗,最终导致了商朝的火亡。纣王在位30年后,商朝被周武王所灭,纣王自焚于摘星楼而死。根据《封神演义》等神话小说的描述,纣王死后魂魄入了封神榜,被姜子牙封为“天喜星”,负责司掌人间婚嫁。</p> <p class="ql-block"> 2.微子</p><p class="ql-block"> 微子,名启,是商微子是商王帝乙的长子、商纣王帝辛的长兄,是商朝末期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出生于商朝的都城亳,今河南省商丘市,母亲在生他时还是妾的身份,后来成为正妻后才生下了纣王帝辛。因此,微子在商朝的身份是庶子,没有继承商王位的资格。微子多次亲谏纣王,劝其关心朝政,但纣王并不采纳。微子见纣王终不可谏,便与太师箕子、少师比干商量。箕子认为“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于是,微子选择离开纣王,前往自己的封国微,今山西省潞城县东北。后来,微子又迁到山东梁山西北,因此此地也被称为“微子国”。周武王伐纣灭商后,微子持祭器造于武王军门,肉祖面缚,左牵羊,右把矛,膝行而前,向武王说明自己远离纣王的情况。周武王见状听言,很受感动,乃释其缚,“复其位如故”,仍为卿士。后来,周公以成王命杀武禄父,命微子代殿后, 封其国于宋,即今商丘一带, 为周朝宋国的始祖,后世称之为宋微子,汉代因避汉景帝刘启之讳,改启为开。微子成为宋国国君后,励精图治,深受百姓爱戴。微子死后, 被葬在宋国留邑,今安徽涡阳县东南。他被后人尊为“微子王”,宋国也因此在春秋战国时期 一 直保持着强大的国力和文化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 3.武丁</p><p class="ql-block"> 武丁,是商王小乙的儿子,商朝的第二十二任君主。他在年少时便在外行役,与平民一同劳作,因此深刻了解民众的疾苦和稼稿的艰辛。这种经历使他与下层民众建立了较为深厚的联系。武丁继位后,为了寻求帮助,他梦寻傅说井任命他为相。傅说原为刑徒,但被武丁发现并提拔为重要的大臣。武丁还任用甘盘为大臣,与傅说共同“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他们致力于巩固统治,增强国力,使商朝得以大治,史称“武丁中兴”。武丁在位期间,他勤于政事,致力于国家的发展。他对外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包括与西、北诸方国以及南方的战争,为商王朝开拓了广阔的疆域, 奠定了华夏民族的大体疆域。这些战争不仅巩固了商朝的统治,也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和经济交流。在内政方面,武丁注重选拔贤能之人,从民间选拔贤才,兴利除弊,使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他还关注民生,亲自观察人民的生活,接触平民和奴隶,体验劳动的艰辛。这些举措使商朝达到了鼎盛时期,社会经济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武丁本人也是 一 个具有雄オ大略和远大政治理想的君主。他善于纳凍,乐于听从贤人的劝导,注重修政行德。他亲自带兵作战,是一位出色的统帅。 武丁的开疆拓土和文治武功为商朝的鼎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武丁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和领导才能的君主。他通过选拔贤才、注重民生、勤于政事等举措使商朝达到了鼎盛时期。他的统治理念和政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尊称为“武丁中兴”的英明君主。</p> <p class="ql-block"> 4.盘庚</p><p class="ql-block"> 盘庚,是商朝的一位君主,生卒年不详。他是祖丁之子,阳甲的弟弟,在阳甲死后継承了王位。盘庚是商朝第二十位国王,根据《夏商周年表修正》,他在位了28年,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1277年在位。盘庚继位时,商朝已经经历了几代内乱,政治腐败,贵族奢侈,阶级矛盾尖锐,加上天灾频繁,面临着严重的危机。为了挽救商王朝的衰亡,盘庚决定放弃原来的都城,迁都到荒芜的殿, 今河南安阳。这 一 决策虽然遭到了贵族的强烈反対,但盘庚以强硬手段推行改革, 最终成功迁都,并在此后使商朝政治稳定,都城不再迁徙。在盘庚的统治下,商朝经历了复兴。他整顿政治,发展经济, 使衰落的商朝重新焕发生机。他遵循商汤的德政,推行商汤的政令, 因此诸侯都来朝见盘庚,商朝国势再度振兴。后世称商朝为“殷”或“殷商 ”, 就是因为盘庚迁都并在此后使商朝再度兴盛。盘庚在位28年后去世,由其弟小辛继承王位。盘庚死后,被葬在殿,今河南安阳。他的迁都决策对商朝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商朝得以在殷地稳定发展,为商朝后续的繁荣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 5.仲虺</p><p class="ql-block"> 仲虺,姓任,又叫莱朱,生于商汤时期,是奚仲的第十二世孙,也是商汤的左相。他出生时雷声虺虺,闪电如蛇,大雨倾盆,解了家乡多年的旱灾。由于这一异象,他的父亲給他起名为“虺” ,并给他纹上赤蛇的图腾。仲虺是一位极具才华与政治远见的人物。他24岁就继承了薛国国君的位置,致力于改进生产工具,号召各个村落在低洼地带打井取水,发展农业。同时,他也倡导饲养牲畜, 大力发展畜牧业,并设立农官,教人民用庄稼的秸秆饲养牲畜,用牲畜的粪便作为肥料来提高土地的肥力。在他的带领下,薛国逐渐成为一个经济发达、实力雄厚的诸侯国。仲虺的政治才能也得到了商汤的认可,他成为了商汤的左相,与伊尹共同辅佐商汤。在仲虺的補佐下, 商汤成功灭夏,建立了商朝。仲虺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军事理论家之一。他提出的“兼弱、攻昧、取乱、侮亡”等军事法则,至今仍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仲虺还重视手工业的发展。在他的推动下,薛国的銅器制造业、手工艺品制造业、皮革、酿酒、养蚕、织帛等产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仲虺的智慧和贡献得到了后人的广泛赞誉,他被尊为薛国的始祖,也是商朝重要的开国元勋之一°</p> <p class="ql-block"> 6.成汤</p><p class="ql-block"> 成汤,子姓,名履,又称武汤、天乙、成汤、成唐,甲骨文称唐、大乙,河南商丘人。他是商朝的开国君主,也是商族部落首领主癸之子。夏朝末年,商族逐渐强大,而夏桀暴虐无道,丧失民心。商汤则在国内布德施惠,轻赋薄敛,使百姓亲附,政令通行。他注意“以宽治民”,因此在他统治期间,阶级矛盾较为缓和,政权较为稳定,国力也日益强盛。后来,汤又选任贤能,举任奴隶出身的伊尹为右相,辅佐国政,并接受他的建议,把都城建在居高临水、土地肥沃的南亳之地,今亳州市,植桑种麻、发展生产、繁衍人口,积聚力量准备灭夏。此后,汤陆续攻灭临近的葛国、今河南宁陵北,与夏的联盟韦、今河南滑县东南,顺、今山东鄄城东北,昆吾、今河南许昌东等,经十一次出征,成为当时的强国,而后作《汤誓》伐夏。汤与桀大战于鸣条,今河南封丘东,桀大败。此后三千诸侯大会,汤时为诸侯,被推为天子。夏朝灭亡后,汤在亳建立商朝,成为中国继夏王朝之后,第二个奴隶制度王朝。汤建国后,吸取夏朝灭亡的经验教训作了《汤诰》,要求其臣属“有功于民,勤力乃事”,否则就要“大罚延汝”。对那些亡了国的夏民,则仍保留“夏社”,并封其后人。在位期间,汤注意“以宽治民”,因此在他统治期间,阶级矛盾较为缓和,政权较为稳定, 国力也日益强盛。</p> <p class="ql-block"> 7.箕子</p><p class="ql-block"> 箕子, 名胥余, 是殷商末期的著名贤臣, 与微子、比干齐名,被史称“殷末三贤”或“殷末三仁”。他是商纣王的叔父,也有说法是商纣王的庶兄,在商纣王时期担任太师,负责補佐朝政。箕子具有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他性格耿直,忧国忧民。他多次向纣王进谏,劝诫他勤于政务, 远离奸佞,但纣王并未采纳。当封王日益荒淫无道时, 箕子选择装疯卖傻, 以避免被加害。然而,箕子的行为被纣王视为真疯,最终被囚禁。在商周交替之际,箕子趁机逃到箕山隐居。后来,周武王灭商建周后,寻找箕子并向他请教治国之道。箕子虽然不愿做周的臣仆,但向周武王陈述了夏禹传下来的《洪范九畴》, 为周朝的建立和治理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周武王尊重箕子的选择,将朝鲜封给他,让他在那里建立国家。箕子带领一部分殷商遗民前往朝鮮, 成为朝鲜半岛古代国家的创始人之一。箕子在朝鮮历经多代传承,直到公元前1世纪才被西汉所灭。箕子作为儒家前驱,其思想上承大禹,下开周公“明德保民”和孔子“仁”的思想。柳宗元在《箕子碑》中称赞箕子为“正蒙难、法授圣、化及民”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 8.妇好</p><p class="ql-block"> 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是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同时也是一 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出土的大量甲骨卜辞表明, 她曾多次受命征战沙场,为商王朝拓展疆土立下汗马功劳。她还是武丁三位法定妻子之一,在商朝的社会地位相当高。妇好并不和武丁住在一起,而是经常待在自己的封地里,拥有自己独立的部队三千余人。她曾率领军队击败周边二十多个方国,其中包括羌方这样强大的敌人。在作战时,她动用的兵力常常达到上千人,甚至有一次带兵一万三千多人,显示了她在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和非凡勇气。除了军事才能外,妇好还具备高超的文化修养和崇高的品徳。地经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祭神泉等各类祭典,担任占卜之官, 刻写卜辞,参与朝政决策。她还精通甲骨文, 能够诵读祭文并刻写在甲骨上,显示出她卓越的文化素养。妇好和武丁是一对志同道合的夫妻,他们共同为商朝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妇好不仅是武丁的得力助手,还是他事业上的合作伙伴。她的勇气和智慧为武丁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帮助,使他能够更好地治理国家和领导军队。妇好是一位具有卓越军事才能、高尚品德和深厚文化素养的女性,她在商朝的政治和军事领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 一 位杰出女性人物。</p> <p class="ql-block"> 9.伊尹</p><p class="ql-block"> 伊尹,原名伊挚,尹为官名,是商初重臣之一,也是商朝初年著名丞相、政治家。他出生于伊水边,以耕地为生,虽然地位卑贱,但心怀天下,忧国忧民。伊尹见有莘氏国君有贤徳, 便想劝说他起兵灭夏。为了接近国君,他自愿沦为奴隶,充任有莘国君的贴身厨师。国君发现他的才干后,提拔他为管理膳食之官。伊尹发现有莘氏与夏同姓,血缘联系难以割断,而且有莘国小力弱,不足以担当灭夏重任。于是,他决定投奔商汤。商汤娶有莘氏之女为妃时,伊尹作为陪嫁臣子,随同到商。他背负鼎俎为汤烹炊, 以烹调、 五味为引子,分析天下大势与为政之道,劝汤承担灭夏大任。商汤由此方知伊尹有经天纬地之才,便免其奴隶身份,命为相,成为最高执政大臣。伊尹不仅是辅佐商汤夺取天下的开国元勋,还是后来三任商王的功臣。他执政期间,整顿吏治,洞察民情,使商朝初年经济比较繁荣,政治比较清明。伊尹历事商朝商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朝,为商朝立下汗马功劳。沃丁以天子之礼把伊尹安葬在商汤陵寝旁, 以表彰他对商朝做出的伟大贡献。伊尹也被后世尊为“商元圣”, 是中国历史上第 一 位奴隶出身的宰相,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p> <p class="ql-block"> 10.比干</p><p class="ql-block"> 比干,是商朝末期的一位著名忠臣,出生于沫邑,今河南省淇县,为商王文丁的儿子,商王帝乙的弟弟,商纣王帝辛的叔叔。比干自幼聪慧,勤奋好学,20岁就以太师高位補佐商王帝乙,又受托孤重辅帝辛,先后辅佐了商朝两代帝王,忠君爱国,为民清命,敢于直言劝谏。从政40多年,主张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 是商朝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比干最为人所称道的是他的忠诚和直言不讳。他一心期望国家强盛,多次向纣王进言劝谏,虽然纣王屡次不听,但他并未放弃。当纣王荒淫失政、暴虐无道时,比干冒着生命危险直言相劝, 希望纣王能够回心转意,重振朝纲。然而,纣王却对比干的话置若罔闻,甚至对比千产生了忌恨之心。最终,在一次劝谏中,纣王大怒,认为比干妖言惑众,于是将其剖心而死。比干死后,人们因他的忠诚和直言不讳而尊敬他,将他誉为“亘古忠臣”和“中国谏臣第一人”。在道教中,比干被奉为文财神,认为他无心才公平,因此能够公正无私地管理财务。此外,比干的后人也因他的功绩而备受尊崇,被周武王赐姓林,并分封领地。如今,林姓后人在各个领域内都有着杰出的表现。这也算是比干精神的一种传承和发扬。</p> <p class="ql-block"> (二)封神台</p><p class="ql-block"> 封神台是依据《封神演义》中姜子牙封神而建的一个演绎性景观台,封神台在施工中曾发现商周文化遗址。传说武王伐纣后,在此筑封神台,将战争中阵亡的将士封为各路神仙,从此中国从只祭祀黄帝、炎帝和女娲的时代,转变为众神共祀的局面。</p> <p class="ql-block"> (三)淇河水秀喷泉</p><p class="ql-block"> 鹿台阁水秀喷泉长202米, 宽30 米,最大喷高108米,包含一柱擎天、 群峰峥嵘、雷霆万钧、芙蓉出水、 莺歌燕舞、千手观音等水型,梦幻十足、 场面宏大、 气势磅礴。</p> <p class="ql-block"> 淇河属海河流域漳卫南运河水系,是卫河上游最大的一条支流,发源于山西省陵川县方脑岭棋子山,流经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河南省新乡辉县市,安阳林州市,鹤壁淇滨区、淇县、示范区、浚县。从鹤壁盘石头水库库区入境,至浚县新镇镇淇、卫、共三河交汇处汇入卫河,河道全长165公里,流域面积2142平方公里。</p> <p class="ql-block"> 淇河在鹤壁境内长78公里,盘石头水库以下流域面积为333平方公里,保证过水能力800立方米/秒。盘石头水库建成运用后防洪标准提高到20年一遇。淇河水质常年保持I类标准以上,为鹤壁市的主要饮用水源地。淇河在鹤壁示范区境内长约10公里,流域面积约36平方公里,淇河水含沙量小,水流清洌,水味甘甜,水质常年保持在国家二类标准以上,是中国北方污染最轻的河流之一。</p> <p class="ql-block"> 淇河绕古朝歌城而流。西周时卫国在各个受封的诸侯国中,受封时间早,受封疆域大。朝歌原为商纣王的都城,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民众整体文化素质较高,经济发展水平也居各国之前,所以整个西周时期,卫国都是相当强盛的,卫为“诸侯之长”,保持了长时间的方伯地位,显赫一时。与之对应,卫国的文化也比较发达,特别是诗歌和音乐的盛行举世瞩目。</p> <p class="ql-block"> 1.淇河是一条产诗出歌的河</p><p class="ql-block"> 淇河,是一条产诗出歌的河。自古以来,她倍受文人学士、骚人墨客的青睐,历代描写和赞美淇河的诗文非常多,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采自淇水卫地一带的诗歌有近五十篇之多,其中集中在“邶风”“鄘风”“卫风”中的就有39首。</p> <p class="ql-block"> 淇河秀美的风光,引得世世代代的人们赞美她歌颂她。《诗经》中的淇河总是那么美,诗中表达的思想总是那么浪漫,展示的民风总是那么淳朴。诗经,淇河,让人向往,超越时光。</p> <p class="ql-block"> 据考证,现存历代游览吟咏淇河的诗文有300多首。古代规模最大的诗集《全唐诗》中有咏淇诗歌近40首。而在《诗经》中,有39篇歌是直接描写淇河风光的。其中的《氓》是我国第一首叙事诗,诗中写到:“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里的“淇”,说的就是淇河。我国文学史上除了长江、黄河,没有哪一条能像淇河这样的河流在那样的时代就如此被人垂青并颂咏。淇河的历史地位和曾经的影响,由此可略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 2.淇河曾是黄河支流 </p><p class="ql-block"> 淇河古时曾为黄河支流,属黄河水系。古淇河并未注入卫河,而是流至浚县申店,古宿胥口处,后,折向东北流,经官店、同山、白祀山、枉人山、瓮城、蒋村,再向前行注入古黄河。</p> <p class="ql-block"> 公元前494年,即晋定公十八年,因黄河改道,淇河南注,申店以下淇河故道断流。公元204年,即东汉汉献帝建安九年,曹操率军遏淇水即淇河入白沟,即今卫河,淇河成为卫河支流。</p> <p class="ql-block"> 3.淇河是一条古老美丽的河</p><p class="ql-block"> 淇河不仅是一条清洁的河,更是一条古老而美丽的河。早在七千多年前新石器早期,就有人类在这里居住,形成了独具风骚的淇河文化。河水流经太行山脉形成独特的淇河风光。“水影山光,胜过桃源”,享有“北国漓江”之称。《诗经》有十三篇描写淇河风光,其美妙令人向往。其中有云:</p><p class="ql-block"> 淇水悠悠,桧楫松舟,</p><p class="ql-block"> 驾言出游,以写我忧。</p> <p class="ql-block"> 4.淇河是一条文化底蕴深厚的河</p><p class="ql-block"> 淇河又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一条文化底蕴深厚的河流。它孕育过一代商王朝,哺育过众多英杰。大禹、周文王、鬼谷子、王梵志、花木兰、许穆夫人、黑山军首领张燕、唐代诗人王维、文豪罗贯中等都曾在此留足。</p> <p class="ql-block"> 沿淇河溯流而上,有丰富的文化遗迹、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西周辛村墓地、黑山农民起义军遗址、罗贯中晚年隐居处、淇河天然太极图、青岩石窟、白蛇洞、白龙潭、白龙庙、鸡冠山、隋唐双塔寺、盘石头水库千佛洞等景点都具有较高的研究、观赏价值。</p> <p class="ql-block"> (四)鹿台遗址</p><p class="ql-block"> 鹿台遗址,新石器时期至两汉时期的文化遗存。是河南境内重要的跨时代考古遗址,主体位于鹤壁市淇滨区钜桥镇唐庄村东南的淇河东岸,同时在浚县城西刘寨与申寨区间亦有遗存分布。该遗址面积约7万平方米,现存文化层涵盖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及商周至汉代多个时期,出土包含泥质红陶钵、黑陶双腹盆等典型器物,实证了中原地区从新石器时代到两汉时期长达数千年的文化演进脉络。2000年被列入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五)龙王庙</p><p class="ql-block"> 龙王庙旧时专门供奉四海龙王 龙王娘娘、日月星君雷公、 电母、 风神、雨伯诸神。每逢风雨失调, 久早不雨或久雨不止时,民众都要到龙王庙烧香祈愿, 以求龙王治水,水有龙则灵, 龙王庙历史上是官府风调雨顺。山有仙则名 喝心及民众遇旱祈雨的地方 香火十分鼎盛。</p> <p class="ql-block"> 上午11时左右结束朝歌文化园的游览,先生驱车前往邯郸京娘湖景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