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江门行 | 启明里:百年侨乡“活态遗产”老街巷原住民烟火气兴盛

薰衣草

<div>在梁启超纪念馆好不容易坐上滴滴车,下一个目的地——启明里。滴滴帅哥仍说没什么好看的,全部变成各种门店了,他的话一点也不奇怪,其实我们很多人都是在自己居住的地方打工,然后到别人居住的地方花钱消费。<br><br>大半个小时后,滴滴帅哥在一条马路边停下了,告诉我这一带就是启明里。这是一个藏在市中心的小天地,仿佛是时间的胶囊,让人不自觉地放慢脚步。<br><br>阳光光漫过江门蓬江区的骑楼檐角,在青石板路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我站在启明里巷口,望着那片被岁月包浆的岭南建筑群,忽然懂了什么是"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些融合了中西风格的洋楼、斑驳的彩色玻璃窗、雕着牡丹的灰塑山花,正以独特的韵律讲述着百年侨乡的故事。<br><br>巷口一面斑驳的老墙上,用白漆醒目地写着"启明里"三个大字,在阳光下格外耀眼;不远处,一丛丛精致的假花与翠绿的藤蔓自然交织,将"江门"两个大字温柔环绕着,这个繁花江门打卡墙色彩鲜艳,充满艺术感,这些充满巧思的装饰都成了游客们争相拍照的热门打卡点,随便一拍都能刷爆朋友圈,为老街区增添了几分时尚与活力。<br></div> <font color="#167efb"><b>时光褶皱里的建筑密码</b></font><br>踏入启明里,古老的砖墙和青石小巷映入眼帘,仿佛回到了那个悠远的年代。<br><br>启明里的每一块红砂岩都藏着时间的密码。这片占地约6公顷的历史街区,始建于清末民初,是江门"中国第一侨乡"最鲜活的注脚。当年,大批五邑先民远渡重洋谋生,衣锦还乡后带回了南洋的建筑技艺与西洋的生活理念,于是便有了这批"中西合璧"的侨居建筑——既有岭南传统的"三间两廊"格局,又融入了巴洛克式的山花、哥特式的尖拱、南洋风的百叶窗。<br>那些带有巴洛克式山花装饰的立面、通风透气的骑楼走廊、精美绝伦的满洲窗,无不是华侨们将海外见闻与故土情怀交织的艺术结晶。<br><br>青砖古巷的启明里, “一户一故事,一巷一主题”,每间华侨屋前的牌碑上的,都记载着他们独有的故事。启明里以“一巷一特色”打造铜虾巷、葵扇巷等,展示江门非遗文化,以“一屋一故事”挖掘、展示启明楼、报纸屋等代表性的房屋故事。<br><br>走进时光巷子,脚下是充满岁月痕迹的古旧麻石,一幢幢青砖民居分立巷道两旁。屋檐下雅致的砖雕,墙两边铜质画上,刻画着江门历史起点的烟墩山、蓬莱山……沿街的树上灯笼高挂,宁静古朴的气氛中不失年味。<br><br>铜虾巷这里的铜虾工艺品形象活灵活现,展现了美丽和灵气,由潘陆制作的《碧波群虾》《大龙虾》《戏虾》《秋蝉共鸣》四件铜制工艺品曾作为江门市的参展作品,参加了第三届广东省民间工艺精品展。2017年,潮连铜虾制作技艺也入选蓬江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潮连铜虾制作技艺是蓬江区近年来挖摇的非遗项目之一。入选非遗目录实至名归。<br><br>葵扇巷蒲葵扇俗称蒲扇、由蒲葵的叶,柄制成。质轻,价廉,是中国应用最为普及的扇子,亦称“葵扇”炎夏可用来扇风,得一份清凉,古代也用来在煮药时,药童加大火力之用。也是众人所熟悉的活佛济公手持之物。今俗称“芭蕉扇广东江门新会世称“葵乡” ,具有千年葵艺文化。其火烙扇画古色古香,细腻精致,为一绝。<br><br>秀才屋坐落在古镇幽深的小巷深处,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清代传统民居。这座青砖黛瓦的两层小楼曾是清末举人李秀才的居所,门楣上"秀才屋"三个遒劲有力的楷书匾额依稀可见当年书香门第的风范。屋内天井两侧的回廊下,至今仍摆放着当年用来研读诗书的红木书案和文房四宝,斑驳的窗棂上糊着的宣纸虽已泛黄,却依然能让人想见当年挑灯夜读的场景。屋后小巧精致的庭院里,一棵百年老桂树依然枝繁叶茂,每到金秋时节,满院飘香,仿佛在诉说着这位读书人"蟾宫折桂"的美好寓意。原屋主是来自新会会城尚书坊的何老先生,曾是名动一时的秀才。因缘际会下,落户启明里,这座百年老屋正是家族兴盛繁衍的根基,有着几代人最珍贵的回忆。<br><br>雕花屋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清末民初建筑。这座两层砖木结构的民居以其精美的传统雕花工艺闻名,门楣、窗棂和梁柱上均饰有栩栩如生的花鸟虫鱼、人物故事等木雕装饰,展现了岭南地区精湛的民间雕刻技艺。屋内布局典雅,天井采光通透,青砖灰瓦与雕花相映成趣,既保留了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又体现了当时工匠的高超技艺,如今已成为当地重要的历史文化展示点和旅游观光景点。<br><br>还有三代同堂的“平安喜乐屋”,屋主夫人痴等40年的“金婚屋”,日日陪伴孩子早读的“晨读屋”,托人带资回乡建房、聊解桑梓情的“桑梓屋”,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主任黄嘉佑的“鸿儒屋”,还有长堤老街、墟顶老街……每一扇门背后,都是一个个家庭留下的平凡却又伟大的故事,它们随着启明里穿梭百年时光,为每位来启明里的客人带来感动。<br> <font color="#167efb"><b>砖缝里长出的人文根系</b></font><br>漫步在宽仅两米的麻石巷里,能清晰听见历史的回声。启明里原名"东安里",1914年因附近建起启明电灯公司而更名,从此成为江门华侨的聚居地。这里的每扇门后都藏着一段奋斗史:有的屋主是当年在美国修铁路的"猪仔华工",攒够血汗钱后回乡建楼;有的是在南洋经营橡胶园的富商,把热带风情融入庭院设计;还有的是抗战时期归国的爱国华侨,把一楼改造成学堂供乡邻子弟读书。<br><br>启明里的人文气息流淌在市井生活的烟火中。巷尾的"侨乡咖啡馆"是由1938年的旧当铺改造而成,保留着厚重的铁栅栏门和算盘形状的吊灯;转角的"余庆堂"私房菜,厨房飘出的陈皮鸭香气与骑楼外的三角梅香气纠缠不清;每周六上午,巷子里的"侨童学堂"会教孩子们唱五邑民谣,老艺人用粤语讲"金山伯"的故事。最动人的是雨天,撑着油纸伞的游客与提着菜篮的阿婆擦肩而过,传统与新潮在这片土地上达成奇妙的和解。<br><br>这里的小店铺别具匠心,手工艺品和地方特产琳琅满目,让人忍不住想要一一打卡。每一家店都有自己的故事,和老板聊聊,他们热情而真诚,瞬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br><br>漫步其间,时间仿佛放慢了脚步。启明里最动人之处在于它未被过度商业化的质朴气息。与许多被改造成千篇一律"网红打卡点"的历史街区不同,这里仍保留着原住民的生活烟火气。老人们坐在骑楼廊下悠闲地喝茶聊天,孩子们在巷弄间追逐嬉戏,晾晒的衣物在微风中轻轻摆动,这些日常生活场景与历史建筑形成了奇妙的和谐共生。<br><br>经过一家不起眼的老字号云吞面店,听到里面一个苍老的声音说:"这房子是我爷爷那辈建的,我从小在这里长大。"简简单单的一句话,道出了启明里作为"活态遗产"的珍贵价值——它不仅是供人观赏的文物,更是仍在呼吸的生活现场。<br><br>走在蜿蜒的小巷里,阳光透过墙上的藤蔓洒下斑驳的光影,空气中弥漫着咖啡的香气和小吃的诱惑。如果你在老字号糖水店喝上一碗甜品,肯定瞬间唤醒了童年的记忆。<br><br><font color="#167efb"><b>岁月长河中的明珠建筑</b></font><br>若说启明里是一串珍珠项链,那么有几栋建筑便是其中最璀璨的珠玉。<br><br>南芬里1号"林氏大宅"堪称侨乡建筑的"王者"。这座建于1925年的豪宅占地近千平方米,主楼采用"回"字形布局,四面都有骑楼式走廊。最震撼的是正立面的山花——高达6米的灰塑上,中间是展翅的凤凰,两侧配着牡丹与梅花,色彩历经百年依然鲜艳如初。走进室内,柚木地板踩上去发出厚重的声响,二楼的"走马廊"连通所有房间,当年是女眷们观礼看戏的地方。林氏后人介绍,屋主林沛然是第一批赴美淘金的台山人,回国后不仅建了这栋楼,还在村子里捐建了学堂,门楣上"光裕堂"三个大字,正是"光宗耀祖,裕后光前"的家训。<br><br>启明里25号"侨批纪念馆"则是另一段传奇的见证。这座建于1937年的两层小楼,原是"广泰隆"侨批局的旧址。侨批是海外华侨通过民间渠道寄回国内的汇款与家书,被称为"跨越山海的乡愁"。纪念馆保留了当年的柜台、保险柜和密密麻麻的账本,泛黄的信纸上,"阿妈食饭未""细妹读书乖"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辨。最让我动容的是一个1948年的侨批封,上面贴着民国时期的邮票,盖着"越南西贡"的邮戳,信封里夹着一张五元美钞和一张纸条:"阿爸买药钱,屋企人唔使担心。"如今,这里每天都有游客对着侨批拍照,有人悄悄抹眼泪——原来那些漂洋过海的思念,都藏在这些薄薄的纸页里。<br><br>不可错过的还有11号"中西药局旧址"。这座建于1922年的建筑曾是著名侨领陈宜禧创办的诊所,融合了西医的玻璃门窗与中医的木格药柜。最特别的是二楼的"望诊台",半圆形的阳台设计方便医生观察街景,当年陈宜禧常在这里为穷苦乡亲免费看病。如今,药局旧址被改造成"侨乡医学博物馆",陈列着老式听诊器、针灸铜人,还有当年华侨捐赠的X光机零件,诉说着近代江门"医疗救国"的故事。<br><br><font color="#167efb"><b>在时光里重新出发</b></font><br>启明里的保护与活化堪称历史街区更新的典范。当地政府没有采取大拆大建的粗暴方式,而是通过微改造的理念,修旧如旧,在保留原有建筑风貌的基础上完善基础设施,让老街区焕发新生。那些经过修缮的华侨民居,有的变身为展示侨乡文化的博物馆,有的成为创意工作室和特色咖啡馆,传统与现代在这里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启明里华侨博物馆,通过丰富的实物展品和多媒体技术,生动再现了当年华侨下南洋的艰辛历程与报效桑梓的赤子情怀。站在博物馆二楼的观景台俯瞰整个街区,红墙绿瓦在绿树掩映下错落有致,恍惚间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百年前华侨们衣锦还乡、大兴土木的热闹景象。<br><br>我是一个匆匆的行者,看着来这里的旅人——有举着相机、手机拍建筑的年轻人,有牵着手散步的老夫妻,有坐在台阶上画速写的学生……这就是启明里经过微改造的成果,保留了90%的原真性,只修复了必要的基础设施,连青石板路都是从周边老房子拆下来的旧料重新铺设的,所以它能吸引人。<br><br>这或许就是启明里最动人的地方:它没有变成冰冷的博物馆,而是让历史活在当下。那些侨楼里开出了咖啡馆、书店、文创店,老住户依然住在祖传的房子里,新游客带着好奇而来,又在某个转角与一段往事不期而遇。正如墙上的标语所说:"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图33-34)<br><br>回望那些在阳光的斑驳中依然清晰的建筑轮廓,我忽然领悟到:真正的城市记忆不在于博物馆里的玻璃展柜,而在于像启明里这样仍然有人生活、有故事发生的活态空间。江门启明里就像一本摊开的家族相册,每一页都记录着华侨华人的乡愁与荣光,提醒着我们:无论走得多远,最终都会回到出发的地方,在熟悉的砖石间寻找心灵的归宿,因为根始终在这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些用爱与思念建造的房子,终将成为照亮后人回家的灯塔。<br><br>如果你也渴望触摸一段有温度的历史,感受建筑与人文交织的诗意,那么请一定要来启明里。在这里,每一块红砂岩都在等你,每一扇雕花窗都在诉说,每一栋侨楼都藏着未完待续的故事。在启明里,不仅能享受到美食,还能感受到浓厚的人情味和独特的文化气息。每一个角落都透着生活的气息,仿佛在告诉你,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有故事。<br><br>如果你也想寻找一处放松心灵的好去处,启明里绝对值得一探!<div><br><h5>(4208 图34 2025/9/5)</h5><div><br></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