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县秀林镇梅庄村

建设沈阳

据張氏族譜載:明洪武年間(1368年-1398年)張氏自<br>外地遷此居住。該村坐落於三个土丘(即土寨、南坡、河應坡)组成梅花状的地形,俗称“梅花脉”,故名梅莊。<br> 1953年属井陘第一區下鄉,1956年撤區并鄉属梅莊鄉,1958年属孝林公社鄉,<br> 1961年属梅莊公社鄉,1984年撤市建乡属梅莊乡,1988年撤區并鄉建鎮。<br> 梅莊村位于於河北省井陘縣西部,基本呈现南高北低、西高東低的态势,東边和北边各有一条河流,甘陶河由西向東流过梅莊,土地肥沃,素有“山區小平原”的美称。井元公路、宜沙公路、石太高速交汇於梅莊村口,交通便利。人口约2600多人,張、王、高、李、耿等为主要姓氏。<br> 秀林镇梅庄村卫生院遗址。 玉米就要收获了,村书记李拉科和村委王庭牛一起到田间地头,对玉米长势所发现的问题逐一分析、论证、记录,来年<div>注意什么做到心中有数。</div> 李书记心心念念不忘科学,对收获的村民种植的作物进行探讨、研究。<div><br></div> 一有时间李书记就登门拜访村民,聊聊家常,问询一下有什么困难,他把要帮助的问题写在记录本上,然后逐步解决。 梅庄村委会执行的标准。 梅庄村小学 文化娱乐中心,俗称“舞台”,在梅庄小学校园内,坐南朝北,高台建筑。 舞台西侧立碑一:公元一九八五年九月立饮水思源石碑一通、背面为:百世流芳。碑高1.80米,宽0.707米,厚0.25米,碑座长0.905米,宽0.42米,高0.51米。 舞台更衣室内墙上嵌碑二、碑三:公元二零二零年四月梅庄村文娱中心捐款明细石碑两通、碑高1.75米,宽0.70米。 路南縣抗日政府舊址【在梅园街,坐南朝北,三进院,前院归赵拉周所有,后院归高所爱所有。】<br> 金龍寺【俗称“大佛寺”,始建于大明天启三年至崇祯四年。在村東岩山中部,四周为民房,坐西朝东,面阔三间,通面阔9米,進深一間,通進深6.40米,臺明用青条石垒砌,正面两根方形石廊柱,出單步樑,墙体用青条石砌一米,上用砖砌為券洞形門窗,頂为硬山,龍纹脊,筒板瓦屋面,仅存前部,後部已改为平頂,内部樑架已改建。脊上吻兽残缺,金龍寺为明清的一处寺廟建筑。】<br> 在寺南廊部碑一:崇祯九年(1636年)嵗次丙子季春中旬吉旦立新建金龍寺部件石碑一通、碑高1.51米,宽0.68米,厚0.27米,碑座上长0.63米,下长0.72米,上宽0.41米,下宽0.49米,高0.43米。記述建寺的過程,由河南汝宁府光州息县知县寶宇撰文。<br> 在寺的北廊立碑二:公元二零二零年嵗次庚子季春重立新建金龙寺碑記石碑一通、背面为;重修碑记。碑高1.53米,宽0.70米,厚0.13米。碑座长0.93米,宽0.455米,高0.125米。金龍寺为明清的一处寺廟建筑。 送子观音庙【西侧为民房,东侧为村路,坐南朝北,面阔一间,进深一间,砖石木结构,单檐布瓦硬山顶式建筑,庙内供奉斑疹娘娘、送子娘娘、眼光娘娘。】<br> 马王爷庙遗址【坐南朝北,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砖石木结构,前后出檐,硬山布瓦顶,庙后墙重修过,瓦顶长草。】<br> 関公廟【过去叫“关帝廟”。在村中部,坐东朝西,由關公廟、拜殿、古柏组成。面闊三間,通面闊7.10米,進深两間,通进深6.50米,青条石台明,高1米,前为五步垂带踏跺,用砖砌墙。廟前为四架梁,卷棚頂,後部为五架梁带叉手,硬山,花脊,筒板瓦屋面,正面两次间装修已改。關公廟为清代一处寺廟建筑。】<br> 正殿面闊三間,通面闊7.10米,進深一間,通進深3.80<br>米,五架梁,临街墙体为红砖,其它形制和關帝廟一样,两侧墙上有三国故事彩色壁画。 廟内有古柏两棵,形似一龙一凤,直径0.40米,高15米。 戲樓【在村東部,坐南朝北,南北7.20米,东西6.90米,建筑面积49.68平方米,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八架梁,八架梁上施瓜柱支撑四架梁和下金檩,瓜柱间用小梁,單檐布瓦卷棚頂,垂脊为砖雕花脊,台明高1米,檐柱下有莲花鼓墩柱础石,正面用红砖封堵。两山墙各留小门,東面为两格扇门,西面有红砖垒砌。戏楼解放后被用作学校教室使用。二零二四年五月在古戏楼原有基础上加固重修,(戲樓東山墙嵌;清道光元年立戲台创建碑石碑一通、不见了)保存较好。】<br> 皇姑庙【俗称“奶奶廟”在村中古戏楼对面,坐南朝北,北偏东10度,东西8.50米,南北20.90米,占地面積177.65米,皇姑廟分前殿和後殿,前殿临村中東西向大街,面三進一,前带廊,平頂,廊頂為琉璃布佈相間敷頂。中間为院,後殿高臺式建築,平頂,臺高0.50米,廊頂为琉璃瓦頂,面三進一,前带廊,平頂,廊頂為琉璃瓦頂,廊前明間設一路五步垂带踏跺,前後殿均已改動,彩繪已改变, 中殿。 中殿西侧立碑一:清乾隆十九年嵗次甲戌三月戌辰二十五日已亥聖母元君殿碑记直隸真定府井陉县梅庄村石碑一通、背面为创修、布施人名单、钱款。碑高1.27米,宽0.55米,厚0.168米。碑座上长0.71米,下长0.78米,上宽0.42米,下宽0.45米,高0.47米。 中殿东侧立碑二:中华民國十一年菊月监流芳百世石碑一通、碑高1.50米,宽0.553米,厚0.125米。碑座上长0.66米,下长0.72米,上宽0.38米,下宽0.46米,高0.34米。 中殿西院墙嵌碑三:清大康熙五十二年四月十日吉旦立字版、碑长0.695米,高0.43米。 中殿东墙立碑四:公元一九九五年十二月一日立修廟碑記石碑一通、碑高1.58米,宽0.585米,厚0.141米。 碑五:公元二零零七年腊月立重修碑记功德芳名石碑一通、碑高1.49米,宽0.60米,厚0.12米。 碑六:二零一七年农历丁酉年十月吉旦立重朔金身碑記石碑一通、碑高1.605米,宽0.60米,厚0.17米。 “肇基殿”石匾。 五道爷廟【在古戲樓對面十字路口,磚結構,兩步如意踏跺,有門無扇,墻上有龕,龕裡坐像一尊,門口有對聯一副上聯“坐鎮十字口”,下聯“保佑一方人”,橫批“善惡終報”】<br> 三官閣【当地人俗称“西阁”,在村梅元路西段,南、北为民房,庙坐西朝东,梅园路从閣下通過。閣上原有三官廟,文革时庙被拆除,現為新建,面阔7.40米,进深5.50米,券洞青石砌筑,砖券顶,正面砖雕匾额书“陉篆”、“民國”字样、三官閣為明清時期建筑。】<br> 閣上北侧立碑一:大清康熙五十七年七月十五日重修碑記石碑一通、碑高1.50米,宽0.58米,厚0.185米。碑文记述三官閣创建于明崇祯元年(1828年),清康熙五十七年重修建。 阁上南侧立碑二:公元二零零九年农历正月十五日立朔金身捐款名单石碑一通、碑高1.21米,宽0.55米,厚0.10米。碑座长0.788米,宽0.39米,高0.244米。 老母庙【在北大街中部,坐西朝东,面阔两间,进深一间,庙中神像坐南面北,庙内立;农历辛丑年十月吉日立流芳百世石碑一通、碑高1.60米,宽0.60米,厚0.11米。碑座长0.80米,宽0.40米,高0.20米。老母庙始建于明朝年间,二零一七年重建庙堂、二零二一年重塑金身。】 官井。 石臼。 石磨。 石碾。 石栓马扣。 石磙。 張醜旦民居【位於村西,西、南臨大街,東、北為民房,民居為坐北朝南的四合院,由正房、東西廂房、倒座組成,南北18米,東西9.20米,正房面闊五間,通面闊9.20米,進深一間,通進深4.60米,前出廊,青條石砌築台階,門前五步垂帶踏跺,明次間出廊,五架梁,為硬山花脊筒板瓦屋面,為方形門窗,裝修已改,廊部屋面坍塌。東西廂房為平房,面闊三間,通面闊6.60米,進深一間,通進深3.20米,正面為券洞形門窗,裝修已改。倒座面闊五間,進深一間,通進深4.30米,已改為現代平房,現僅留大門,大門為硬山花脊筒板瓦屋面,迎風石上有雕刻。該民居原為民國僞縣長王景岳所有,解放後分給了張醜旦。】<br> 張寶樓民居【在梅元路西段,南距大街20米,東、北、西為民房,民居坐北朝南,右前後兩個院子及正房、西廂房、垂花門、大門組成,南北21.40米,東西9.35米,正房為二層樓,面闊三間,通面闊9.35米,進深一間,通進深4.50米,青條石做條石,硬山花脊陰陽合瓦屋面,五架梁,正面為磚砌方形門窗,裝修已改,僅留二層窗,一馬三箭窗欞。後院西廂房面闊三間,通面闊7.90米,進深一間,通進深3.60米,硬山瓦條脊,陰陽合瓦屋面,五架梁,正面為方向門窗,裝修已改。前院西廂房面闊兩間,通面闊5.30米,進深一,通進深3.70米,其它形製與後院相同,垂花門面闊、進深各一間,兩端砌磚墻,後留屏門,為懸山花脊筒板瓦屋面。大門外側用青石券築,為硬山花脊筒板瓦屋面。該院落保存較好,為清代一處民居建築。】<br> 影壁。 迎风勾石。 街巷。 街巷。 梅庄村窑址:位於梅莊村西、甘陶河畔的黄土台地上,202省道将其分為“東碗窑”和“西碗窑”。梅莊窑烧制時間為元代中晚期到明代,曾烧制黑褐釉大碗、中小型黑褐釉盔等,“梅莊盔”曾名噪一时。 梅莊村孝善敬老活動搞得有聲有色;2023年10月23日,梅莊村举办孝善敬老饺子宴,近300名老人齐聚一堂,成為梅莊村孝善敬老、助力鄉村振兴的缩影。<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