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新疆乌鲁木齐博物馆外景。每个省博都有自己的特点,该馆吸引人的是第五馆,第七馆,第八馆,第九馆。</b></p> <p class="ql-block"><b>让我们径直走到第五馆看看。该馆是禁止拍照的,所以照片较少,但却非常出名。</b></p> <p class="ql-block"><b>这具最有代表性的干尸,就是被称为“小河公主”的女性,于2003年被发现于新疆罗布泊楼兰古国的小河墓地。</b></p> <p class="ql-block"><b>根据复原图看她生前是位非常漂亮的美女。</b></p> <p class="ql-block"><b>铁板河墓地位于巴州若羌县孔雀河下游流入罗布泊的入口处,属于孔雀河尾闾地带。铁板河三角洲周围的地形是罗布泊地区典型的风蚀土堆群。1980年4月,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楼兰考古队在这里的一处风蚀高台地上发现了两座青铜时代的墓葬,这两座墓葬属小河文化范畴,出土文物数量不多。其中一座墓葬出土了保存完好的中年女性古尸,即著名的“楼兰美女”尸其随葬品揭示了3800年前罗布淖尔铁板河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情况。</b></p> <p class="ql-block"><b> 孩童干尸</b></p> <p class="ql-block"><b>每一个树立的尖锥都是一具干尸的标志</b></p> <p class="ql-block"><b>新疆的历史文物。由于篇幅有限在此谨把各朝代及各馆展出混在一起介绍。</b></p> <p class="ql-block"><b>草原石人(仿制品)—青铜时代</b></p> <p class="ql-block"><b>恰尔格尔鹿石(仿制品)—青铜时代</b></p> <p class="ql-block"><b>双系圈足铜罐</b></p> <p class="ql-block"><b>各种陶制品</b></p> <p class="ql-block"><b>陶罐</b></p> <p class="ql-block"><b>兽足青铜盘</b></p> <p class="ql-block"><b>玉器及金银器</b></p> <p class="ql-block"><b>铜质镂空花盘</b></p> <p class="ql-block"><b>三嘴白玉吊灯——(1071年和田市征集)</b></p> <p class="ql-block"><b>菊花卷草纹青瓷碗——(宋代.诺羌县阿拉尔征集)</b></p> <p class="ql-block"><b>青釉陶瓷罐</b></p> <p class="ql-block"><b>马戏杂技陶俑</b></p> <p class="ql-block"><b>女舞俑</b></p> <p class="ql-block"><b>古钱币</b></p> <p class="ql-block"><b>当地食品点心,馕,馄饨,饺子等,尤其是馕饼各色各样。易于保存不容易变质。</b></p> <p class="ql-block"><b>彩陶马</b></p> <p class="ql-block"><b>栩栩如生的人像木雕</b></p> <p class="ql-block"><b>各种织锦神像</b></p> <p class="ql-block"><b>金腰带</b></p> <p class="ql-block"><b>翠耳环,翠簪子</b></p> <p class="ql-block"><b>织锦</b></p> <p class="ql-block"><b>织锦残片</b></p> <p class="ql-block"><b>文化艺术多元发展</b></p><p class="ql-block"><b>回鹘人在漠北先后信仰萨满教、摩尼教,迁至高昌、北庭后,开始改信佛教。大量的汉文佛教典籍如《金光明经》《妙法莲华经》及《金刚经》等,被译成回鹘文。佛教艺术继续兴盛,至今留有遗迹和遗物。此外,高昌回鹘境内萨满教、祆教、摩尼教、景教等宗教同时并存,并得到一定发展。9世纪末 10 世纪初,伊斯兰教传入西域。喀喇汗接受伊斯兰教以后,于11 世纪初攻下于阗,强制推行伊斯兰教,结束了佛教在于阗千余年的历史。西辽统一西域后,境内除佛教外,主要是伊斯兰教和景教。统治者对各种宗教推行宽容、中和的政策。西辽的建立进一步推进中华文化广泛传播,把整个西域的多元文化推向鼎盛。</b></p> <p class="ql-block"><b>高昌回鹘王像(左)</b></p> <p class="ql-block"><b>喀喇汗王朝</b></p><p class="ql-block"><b>9 世纪中叶回鹘人与葛逻禄、样磨等部族一起建立了喀喇汗王朝,先后以八剌沙衮(今吉尔吉斯斯坦布拉纳遗址)和喀什噶尔(今喀什)为政治中心,10世纪中叶后逐渐伊斯兰化。11世纪初喀喇汗王朝征服于阗,并于约1041年,分裂为东、西两部。1211和1212年,东、西喀喇汗王朝先后灭亡。喀喇汗王朝境内的草原牧民与城乡定居者逐渐融合,语言文化上趋于统一。喀喇汗王朝与宋、辽保持良好关系,可汗多仰慕李唐而号称“桃花石汗”,意即“中国之汗”。</b></p> <p class="ql-block"><b>紫红色毛布开襟长袍</b></p> <p class="ql-block"><b>祭祀用品及丧葬习俗。</b></p><p class="ql-block"><b>隋唐时期西域地区文化多元,多民族聚居,丧葬文化也呈现多源性和多样性。汉唐时期,大量汉人迁至天山南北,中原地区丧葬文化也传播到西域地区,并留下深深的痕迹。考古研究揭示,吐鲁番盆地深受汉魏规制影响,至唐代一直有着严格的丧葬礼仪制度。西州汉人家族观念强,大都同族聚居,死后共葬一个墓群。夫妻多为合葬,以供子孙祭拜。当地的丧葬习俗完全遵循儒家丧礼制度。每逢元旦,各个家族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可见,西州的丧葬习俗体现了中原地区入土为安的人伦情感,更是对儒家孝道伦理主体地位的积极维系。</b></p> <p class="ql-block"><b>人首镇墓兽</b></p> <p class="ql-block"><b>随葬兽首人身俑</b></p> <p class="ql-block"><b>西域三十六国示意图</b></p><p class="ql-block"><b>西域三十六国是汉代对今中国新疆及中亚部分地区城郭诸国的总称,主要包括龟兹、焉耆、若羌、楼兰、精绝、且末、小宛、戎卢、弥、渠勒、皮山、西夜、蒲犁、依耐、莎车、疏勒、尉头、温宿、尉犁、姑墨、卑陆、乌贪訾、卑陆后国、单桓、蒲类、蒲类后国、西且弥、劫国、狐胡、山国、车师前国、车师后国、车师都尉国、车师后城国等国。</b></p> <p class="ql-block"><b>秦汉时期(公元前 221一公元 220 年)</b></p><p class="ql-block"><b>汉朝时期,是中国多民族大一统格局基本形成的重要历史时期,汉王朝以怀柔远方的雄才大略、宏富的内在特质、兼收并蓄的气量造就了政治开明、经济发展、国力强大、文化昌盛的两汉文明。</b></p><p class="ql-block"><b>西汉前期,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匈奴控制西域地区,并不断进犯中原地区,在焉耆、危须间设立僮仆都尉,赋税城郭诸国。汉武帝即位后,采取一系列军事和政治措施反击匈奴,并于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联合月氏、乌孙等共同对付匈奴。公元前 127年至公元前119年,汉军3次出兵重创匈奴后,在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先后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公元前101年,设使者校尉在轮台等地屯田。公元前60年,控制东部天山北麓的匈奴日逐王降汉,西汉统一西域。同年,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新疆正式成为中国版图的一部分。汉语成为西域官府文书的通用语之一。公元前48年,汉朝设立戊己校尉,管理天山南北屯田事务。123年,东汉改西域都护府为西域长史府,继续行使管理西域的职权。</b></p><p class="ql-block"><b>早在 2000 多年前,新疆地区就是中华文明向西开放的门户,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传播的重地,这里多元文化荟萃、多种文化并存。汉代张骞“凿空西域”后,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琵琶、羌笛等乐器由西域或通过西域传入中原,中原农业生产技术、礼仪制度、汉语书籍、音乐舞蹈等在西域广泛传播。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长期交流交融,推动了新疆各民族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发展。最早开发新疆地区的是先秦至秦汉时期生活在天山南北的塞人、月氏人、乌孙人、羌人、龟兹人、焉耆人、于阗人、疏勒人、莎车人、楼兰人、车师人,以及匈奴人、汉人等。</b></p> <p class="ql-block"><b>两汉对西域的统辖和治理</b></p><p class="ql-block"><b>公元前 60 年,日逐王降汉,西汉在新疆设立西域都护府,府治乌垒城(今轮台县境内),任命郑吉为西域都护,统辖西域地区军政事务,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成为中国版图的一部分,多民族大一统格局也成为我国自秦汉以来基本形成的历史传统和独特优势。自汉代西域都护的设立,历代中原王朝在这里设官建制、屯田戍守、赠赐封赏、安辑诛伐等,又修筑烽燧,进一步拓展丝绸之路,密切了西域同中原地区的关系,增强了边疆各族人民对中央政府的向心力,开创了新疆历史的新纪元。</b></p> <p class="ql-block"><b>张骞出使,班超经营西域路线图</b></p> <p class="ql-block"><b>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处于政治上分裂割据、社会动荡、民族迁徙融合的时期。三国曹魏政权继承汉制,在西域设戊己校尉。西晋在西域设置西域长史和戊己校尉管理军政事务。327年,前凉政权首次将郡县制推广到西域,设高昌郡(吐鲁番盆地)。448年,北魏设鄯善、焉耆镇。从460年到640年,以吐鲁番盆地为中心,建立了以汉人为主体居民的高昌国,历阚、张、马、麴[qū]诸氏。塔里木盆地周缘有鄯善、龟兹、于阗、焉耆、疏勒等绿洲城郭;北疆地区主要有乌孙、噘哒[yàn dā] 、悦般、高车、柔然、突厥等游牧政权勃兴更替。</b></p><p class="ql-block"><b>魏晋南北朝时期,多民族迁徙,物质和技术的交流传播,促进了生产水平的提高和绿洲经济的发展。来自中原和河西地区的移民将先进的生产技术(如水利、农耕、养蚕) 不断地带至西域地区,吐鲁番盆地逐步成为了西域政治、经济的重心,推动了中华文化在西域的传播。丝绸之路的畅通和拓展,加强了西域诸绿洲与中原、西方的联系以及文化艺术的交融,进一步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这一时期,多民族聚居、多文化荟萃、多宗教并存的文化面貌显著。公元前1世纪前后,佛教文化传入西域;4世纪至6世纪,佛教文化在西域广泛传播与发展,并传入中原,对古代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b></p> <p class="ql-block"><b>魏晋南北朝政权的管辖与治理</b></p><p class="ql-block"><b>三国曹魏政权和西晋时期,在西域设戊己校尉和西域长史,以高昌(今吐鲁番)和楼兰(今若羌县楼兰古城) 为中心,管理军政事务。327年,前凉政权在今吐鲁番建立了郡、县、乡三级地方行政机构,首次将郡县制度完整地推行到了西域地区,历史意义深远。5-6世纪,柔然、北魏、北凉政权等势力先后进入西域;在此期间与高车、悦般、喱哒、吐谷浑、突厥等之间不断发生冲突。麴氏高昌政权在今吐鲁番地区大力推行与中原基本相似的政治经济等制度,并凭籍特殊的地缘政治优势和历史文化传统,成为了西域政治、经济的一个中心。</b></p> <p class="ql-block"><b>楼兰方城东北壁画墓</b></p><p class="ql-block"><b>位于若羌县罗布泊西北荒漠地带的雅丹台地上。该墓为带墓道前后双室墓,墓室中心有一方形基座的圆柱。前后室四壁绘有壁画。壁画内容以宴饮、斗驼游戏、独角兽等内容为题材,人物及动物形象栩栩如生,中心圆柱及后室四壁绘圆形似莲花的图案。墓葬出土彩绘木棺、衣物、生活用品、马具明器等大量珍贵物。时代为魏晋十六国时期。</b></p> <p class="ql-block"><b>墓室内壁画</b></p> <p class="ql-block"><b>丝绸之路与西域文明</b></p><p class="ql-block"><b>随着唐代社会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繁盛,丝绸之路迎来了空前的辉煌。在东起长安西至地中海东岸的东西交流通道上,商旅相继,职贡不绝。“无数驼铃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正是唐代丝路繁荣景象的真实写照。东方的丝绸、茶叶等珍奇远销异域,中华文化和技术的传播与辐射推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外来物品也经西域涌入中原,唐朝与拜占庭(东罗马)、波斯萨珊王朝以及大食国的贸易往来不断加强,世界各地的财富、珍宝随着形形色色的队商汇集西域,抵达长安。丝绸之路通过西域这一重要枢纽将都城长安与世界连通,引万国来朝。</b></p> <p class="ql-block"><b>阎立本绘《职贡图》</b></p> <p class="ql-block"><b>交河故城</b></p><p class="ql-block"><b>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位于吐鲁番市以西约13公里的亚尔乡,长1750米,最宽处300米,柳叶形,面积为37.6万平方米,遗存的建筑面积约22万平方米。城内官署、佛寺、佛塔、街巷,以及作坊、民居等建筑保存完整,出土文物丰富,被誉为“世界上最完美的废墟”。故城是古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车师前国都城,是该城廓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公元前 84年,交河设戊己二校尉,驻交河城屯田。魏晋时期,设交河郡。唐设交河县,一度成为安西都护府的驻节之地。后为高昌回鹘管辖。13 世纪末毁于战火。</b></p><p class="ql-block"><b>高昌故城</b></p><p class="ql-block"><b>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b></p><p class="ql-block"><b>位于吐鲁番市三堡乡,平面呈不规则的正方形,外城墙基宽12米、高11.5米,周长 5321米,总面积为200万平方米,有外城、内城和宫城三重城,城内分布有不同时期的宫殿、衙署、寺院、坊街。在故城内发现了碑石、文书、艺术品、钱币等珍贵文物。现存故城遗址是高昌回鹘时期都城规模,系在唐代高昌城基础上改建增筑而成。故城所在地,西汉时为高昌壁,东汉至曹魏时期为戊己校尉府,晋十六国时期为高昌郡治所,北朝至唐初为高昌国国都,唐代为西州州治及初设安西都护府治所,唐末至元初为高昌回鹘王都,元末明初荒废,历时1400余年。</b></p> <p class="ql-block"><b>(公元 907-1205 年 )</b></p><p class="ql-block"><b>五代、宋、辽、金时期,中国历史发生深刻变迁,西域各绿洲城郭、游牧部落经过重新整合,于9世纪中后期形成了高昌回鹘王国、喀喇汗王朝、于阗三个我国西北地方政权。历史上的西域地方或割据政权,都有浓厚的中国一体意识,或认为自己是中原政权的分支,或臣属于中原政权。912年,于阗尉迟婆跋(李圣天) 继位为“于阗王”,自称唐朝宗属,随唐朝国姓李,是于阗和中原地区天下一宗观念的体现。938年,李圣天遣使向后晋朝贡,后晋册封其为“大宝于阗国王”。宋代,西域地方政权与宋朝保持着朝贡关系。高昌回鹘尊中朝(宋) 为舅,自称西州外甥。高昌回鹘使用唐开元七年的历书(《大衍历》),一直延续到10世纪下半期。喀喇汗王朝多次派使臣向宋朝朝贡;其首领自称“桃花石汗”,意为“中国的汗”,所表达的中国是一个统一体的概念。1132年,契丹贵族耶律大石在叶密立(今额敏县),建立西辽王朝,随后征服喀喇汗王朝,控制新疆和中亚,典章礼制多沿袭中原旧制。这一时期,新疆地区社会经济发生显著变化,多元文化竞相发展,多种宗教并存。高昌回鹘、于阗的佛教艺术依然兴盛;10世纪至14世纪,景教、摩尼教随着回鹘等民族信仰而在天山南北多地兴盛。9世纪末 10世纪初,喀喇汗王朝接受伊斯兰教,11世纪初攻灭于阗,结束了佛教在于阗千余年的历史。</b></p> <p class="ql-block"><b>伊斯兰教.萨满教.道教。</b></p> <p class="ql-block"><b>祆教</b></p><p class="ql-block"><b>祆教发祥于波斯。在安西治下的疏勒国中,祆教一度盛于佛教。唐朝对于祆教非常礼重,早在 621 年已在京师长安置祆祠,628年,又设波斯寺,亦即祆教寺院。伊西庭三州各设州萨宝。祆教神职人员正式纳入唐朝的官制体系,可见唐朝对祆教的厚遇。</b></p> <p class="ql-block"><b>景教.摩尼教</b></p> <p class="ql-block"><b>佛教</b></p> <p class="ql-block"><b>玄奘</b></p><p class="ql-block"><b>玄奘(600-664年),俗姓陈,祖籍陈留,世称三藏法师。唯识宗的创始者之一。出家后遍访佛教名师,因感各派学说分歧、难得定论,便决心至天竺学习佛教。629年,从凉州出玉门关西行、历经艰难抵达天竺;645年,回到长安,组织译经,译出经、论75 部,凡1335 卷。他与弟子辩机所著《大唐西城记》《大慈思寺三藏法师传》,成为人们研究7世纪时期西域佛教和印度历史的重要文献。</b></p><p class="ql-block"><b>义净</b></p><p class="ql-block"><b>义净(635-713 年)、俗姓张、范阳(今河北深县) 人,唐代名僧、旅行家、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义净在学佛过程中产生各种疑问,为解疑决定赴印度取经求法。671年,义净从海路前往印度、695年回国,在洛阳延福坊大福先寺、长安延康坊西明寺、荐福寺等寺院翻译佛经。义净的西行和译经活动对唐朝的佛学产生了很大影响。他写的《南海寄归内法传》《大店西域求法高僧传》等书,记述了有关从海路去印度途经南海各地的情况、是关于南海最早的历史地理资料。</b></p><p class="ql-block"><b>慧超</b></p><p class="ql-block"><b>一作惠超(?-780年)。新罗国(今朝鲜南部)人。慧超16岁师从密教大师金刚智学习,723年,从中国泛海至印度,727年,取道陆路经西域返回长安。他著有《往五天竺国传》、记载了唐朝与吐蕃两大势力在西域对峙;突厥贵族称王后,皈依佛教;西域地区小乘教法流行等情况,这些都成为8世纪前后关于西城和中亚一带重要的文献资料。</b></p><p class="ql-block"><b>悟空</b></p><p class="ql-block"><b>悟空(731一?年),俗名车奉朝,京兆邵云阳县(今陕西泾阳县云阳镇) 人、祖上是北魏拓跋氏。唐朝最后一个西行取经者、750年、他作为以张弢为首的唐朝使团成员之一,来浏圆宾国(今克什米尔),到达该国东都犍陀罗,因患病剃度消灾,成为僧人,留居印度十数年。德宗时,悟空携带梵本《十地经》《(回向轮经》《十力经》三部佛经和佛牙舍利一枚回国。789年、经安西至北庭,遂寄经于北庭龙兴寺,然后取回鹘道返回长安、著有《悟空行记》。</b></p> <p class="ql-block"><b>鸠摩罗什像</b></p> <p class="ql-block"><b>汉代丝绸之路物产交流路线</b></p> <p class="ql-block"><b>“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b></p><p class="ql-block"><b>为古代射箭时所用护臂(射褙),护臂所用面锦色彩绚烂,纹样诡异神奇。图案为云气、瑞兽、吉祥语、星纹的精巧设计,在祥瑞云气纹样间,有序织出“凤凰一鸾鸟一麒麟一白虎”等“大瑞”的瑞兽图案,并依次织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吉祥小篆文字及圆圈纹表现的“五星”图案,织锦织造以白、青、黑、赤、黄五色丝线见出,对应“五星”的吉祥语和星纹设计,呈现与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密切关联,鲜明地昭示出汉代阴阳五行思想深刻地影响到奢华织锦的创制,表达祈佑祥瑞的寓意。</b></p><p class="ql-block"><b>经纺织考古专家鉴定,“五星”锦是五重平纹经锦,汉代典型织锦基本都是经向显花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经密220根/厘米,纬密48根/厘米,织造非常厚实,经线密度大。这些文字和上面这些鸟兽的图案、云纹的图案,都不是绣的,也不是彩绘的,是织出来的,文字是典型的中国小篆文字。小篆文字在吉祥的云纹,祥瑞图案间巧妙设计,织造出来,显现出汉代织锦设计制作的匠心独具和技艺上乘。</b></p> <p class="ql-block"><b>“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讨南羌”锦复原图</b></p><p class="ql-block"><b>在同一墓葬里,出土了一件与“五星”锦图案风格完全相同的织锦制品,锦片最大残宽7.7 厘米,织出有“讨南羌”小篆文字和云纹、羽人、星纹。发现之初,考古人员仅凭直觉就判定它 应当与“五星”织锦一样,两者是使用同一类锦料或从同一匹锦料上裁剪下来的。此后,在研究 织锦上的文字时,在文献里找到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和“讨南羌”两段文字先后连句关联使 用的具体史事资料,织锦文字可以连读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讨南羌”,而两块织锦制品应是使 用了同一类锦料,或裁自同一块锦料。再与图案纹样对称的突破点呼应起来,织锦的整幅图案就 可以完整复原。</b></p> <p class="ql-block"><b>烽燧</b></p><p class="ql-block"><b>新疆汉代烽燧是长城防务体系向西域克孜尔尕哈烽燧延伸时修筑的军事设施,如有敌人来犯,燃火示警,夜间举火为烽,白天燔烟为燧。烽燧位于库车市西北13公里处的却勒塔 格山南,西临盐水沟。烽燧基部呈长方形,燧的作用是保证政令畅通,邮驿迅捷以及长 6.5、宽 4.5、通高13.5米。烽体夯土,使者往来。这不仅是边塞体系中最基层的 夹杂着芦苇、红柳等,在汉代烽燧遗址中极 组织,也是边防候望系统的核心,亦服务于 具典型性。 </b></p><p class="ql-block"><b>屯田和邮驿。在哈密巴里坤境内、阿克苏库车境内、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等仍残存有的汉代烽燧遗迹。</b></p> <p class="ql-block"><b>西域政权心向中原</b></p><p class="ql-block"><b>907年,唐朝灭亡后,我国中原等地区先后经历了五代十国的博弈,北宋、辽朝、西夏的鼎立,再到南宋、金、西夏的对峙。在西北和西南地区,还存在着其他一些地方割据政权。西域出现了高昌回鹘、于阗、喀喇汗和西辽等地方政权并立的局面。宋代,西域地方政权与宋朝保持着朝贡关系;高昌回鹘尊中朝(宋) 为舅,自称西州外甥;喀喇汗王朝多次派使臣向宋朝朝贡。11世纪初,喀喇汗征服于阗,西辽又先后将高昌回鹘和喀喇汗纳于其统治之下。但各地方政权始终对中原政权高度认同,与中原政权保持着密切的交往与联系。</b></p> <p class="ql-block"><b>西域社会经济的发展</b></p><p class="ql-block"><b>两汉时期在天山南北广袤大地上有许许多多的绿洲城郭和草原行国,文化面貌特征各具特色。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后,中原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水利技术的引入,加之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了西域的开发和建设,推进了西域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在天山以南的龟兹人、焉耆人、于阗人、疏勒人、高昌人、莎车人、楼兰人、车师人、汉人,以及生活在北疆草原的乌孙人、匈奴人等在各自的绿洲、草原创造了缤纷多彩的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随着丝绸之路沿线的繁荣,商人“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带动了新疆各地商贸的发展。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文化上的兼收并蓄,情感上的相互亲近,两汉时期西域居民为开发、建设新疆做出了重要贡献。</b></p> <p class="ql-block"><b>西辽</b></p><p class="ql-block"><b>1124年,辽朝覆亡前夕,贵族耶大石北走漠北,建立西辽政权。该政权是辽朝的延续,汉文史籍称“西辽”,西方则称“喀喇契丹”。西辽继承了辽朝的政治典章制度,起用年号、庙号和汉式官制,汉文与契丹文并行。1132 年,耶律大石率军南下,把高昌回鹘并入西辽版图。1134年,耶律大石进入中亚地区,将八剌沙衮城定为都城,更名为虎思斡耳朵(意为强有力的宫帐)。此后,西辽又归并了东、西喀喇汗王朝,花剌子模以及康居等,结束了西域近百年多个政权分立的局面。</b></p> <p class="ql-block"><b>元明时期新疆经济</b></p><p class="ql-block"><b>元朝中央政府加大在新疆屯田、交通的管理力度,对新疆地区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元朝在西域各地组织实施屯田,鼓励扶助农桑,推动了内地和西域农业生产技术的交流;在西域先后推行以丁、亩为单位征收赋税制度,并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减免赋税;在天山南北设立驿站,拓展了草原丝绸之路交通路线,增强了西域同中原的政治联系和商业往来,多措并举积极发展手工业和商业。西域各宣慰司和元帅府组织的对中央政府的朝贡和贡献,体现了一种互补性的商品交换关系。西域各地的贡品中有玉石、葡萄酒、马、金、银等物;元朝政府赐给的除钞币外,还有金、银,及马、牛、羊、粟、米、衣服、弓矢、鞍等物。</b></p><p class="ql-block"><b>明代,中原地区同西域各地经济交流频繁,经济往来关系主要表现形式有“朝贡”和“封赐”、“互市”(或称“市易”)。东察合台汗国向明朝进贡的物品中,以马匹为大宗,还有羊、骆驼及玛瑙、铁刀、玉石等,明朝“回赐”物品有钞币、绢、彩缎、丝绸等。西域诸地携带当地土特产通过明朝在兰州、凉州、甘州、宁夏、大同等地设置的“马市”,从中原换取茶叶、香料、铁器、药材、瓷器等物。</b></p> <p class="ql-block"><b>清时期—(公元1644—1912年)</b></p><p class="ql-block"><b>清朝是我国近代疆域最后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最终确立的时期。1616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建立大金政权(史称后金);1636年改国号为清;1644年清军入关, 定都北京。1755-1759年,清朝政府在先后平定准噶尔、大小和卓叛乱,统一天山南北后,于1762年设立“总统伊犁等处将军”,作为新疆地区最高军事行政官员,代表央政府有效实行对天山南北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直至帕米尔广大地区的统治和管害。为了维护新疆地区的政治稳定和中国西北边疆地区的安全,清朝实行军政合一的军体制,通过政治、军事、经济、边防、民族、宗教、文化等一系列更加系统的治理政,加强了对天山南北的统治,密切了与全国各省份的联系,新疆经济文化有了前所未的发展,为近代新疆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疆域等格局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 1884年,新疆地区正式建省,并取“故土新归”之意,改称西域为“新疆”。 1912年新疆积极响应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在新疆的统治,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中华民国时期。 近代以来,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新疆各族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 反抗、共赴国难,共同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篇章。 </b></p> <p class="ql-block"><b>新疆驻防城简图</b></p> <p class="ql-block"><b>左宗棠驱逐阿古柏和收复伊犁。当年他是抬着棺材去西征的,可以说没有左宗棠就没有近代的新疆。就没有所谓的战略纵深。因为一旦新疆失去了,内蒙西藏也会跟着没有,四川.青海那边就是中国的边界,战略空间也就被大大的压缩。何况当年的左宗棠已63岁了,在清朝政府风雨飘摇,军费还要自己筹措的情况下 左宗棠是何等艰难打下了西域这一大片土地。就凭他抬棺西征的决心 古往今来有几个大将军能比?</b></p> <p class="ql-block"><b>据碑文内容可知,这是一块见证清军不畏艰险收复喀什噶尔的石碑,它实证了在中华民族面临外敌入侵、国土分裂的危急关头,各族人民始终团结一心,不畏艰险,共御外侮,为维护国家主权统一而坚决斗争的史实。时光荏苒,明约路古战场的硝烟不再,英雄们走入了历史深处。</b></p> <p class="ql-block"><b>平定准噶尔后勒铭伊犁碑</b></p><p class="ql-block"><b>(复制件)</b></p><p class="ql-block"><b>原碑 潜宁寺 </b></p><p class="ql-block"><b>《平定准噶尔勒铭伊犁后碑》,现保存在河北承德普宁寺内和北京东城区国子监太学碑阴面。碑文为四面刻字,汉、满、蒙、藏文各一面。乾隆帝于1758年七月亲撰并正书,汉、满文额篆书。</b></p><p class="ql-block"><b>录文</b></p><p class="ql-block"><b>天之所培者,人虽倾之,不可殛也。天之所覆者,人虽栽之,不可殖也。嗟汝准噶尔,何狙诈相延以世而为贼也?强食弱,众凌寡,血人于牙,而蔑知悛易也。云兴黄教,敬佛菩萨,其心乃如夜叉、罗刹之以人为食也。故罪深恶极,自作之孽,难逭活也。先是分封四部,众建宰桑,四图什墨,廿一昂吉,盖欲继绝举废,以休以息也。而何煽乱不已,焦烂为期,终于沦亡胥尽,伊犁延袤万里,寂如无人之域也。是非我佳兵不戢,以杀为德也,有弗得已耳。西师之什,实纪其详悉也。以其反复无常,迟益久而害益深。则其叛乱之速,未尝非因祸而致福也。是盖天佑我皇清,究非人力也。伊犁既归版章,久安善后之图,要焉已定者,讵宜复失也。然屯种万里之外,又未可谓计之得也。其潜移默运,惟上苍鉴之。予惟奉时相机,今日之下,亦不敢料以逆也。是平定准噶尔后,勒铭伊犁之碑所由作也。</b></p><p class="ql-block"><b>乾隆二十三年岁在戊寅秋七月之吉御制</b></p><p class="ql-block"><b>看到这里,不禁想起新疆这片辽阔的土地,这些英雄,这些过往的历史,我们应当怎样面对和珍惜了!</b></p> <p class="ql-block"><b>乌鲁木齐红山公园</b></p> <p class="ql-block"><b>乌鲁木齐二道桥清真寺</b></p> <p class="ql-block"><b>今天的乌鲁木齐市容。参观博物馆是我们回望,正视,牢记历史的机会。我亲身体会在法国卢浮宫等一些欧洲列强的博物馆内展出的中国文物时的感觉和他国的炫耀之心,亲眼所见在上海博物馆内那些所谓日本浪人无所顾忌大声喧哗的放肆行为, 好像在他们的国家一样,即使是在本国也不至于这么目空一切吧?因此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尤其是现代的年轻人,要经常以国家的名义想想过去,想想我们中华民族怎么走过来的历史。(完)</b></p><p class="ql-block"><b> (完)</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