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石林风景区(Kun ming Stone Forest Scenic Area),又称为云南石林,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石林喀斯特地貌面积达1100多平方千米,保护区面积350平方千米。<br> 昆明市石林风景区主要有石林风景区、乃古石林风景区、大叠水风景区、长湖风景区、圭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其中,石林风景区为核心景区,由大石林、小石林、万年灵芝、李子园箐、步哨山五个片区组成。乃古石林风景区位于大小石林景区以北8千米处,景区面积约10平方千米,景区内景观由石林景观、白云湖、石峰山、幽谷仙瀑组成。长湖风景区位于大小石林景区以北25千米处的长湖镇维则村,景区总面积3.94平方千米,景点主要有独石山、大尖山、二尖山、三尖山、磨盘山、蓬莱岛、圆湖等。大叠水景区在石林县县城西南面,拥有大叠水、小叠水、仙人洞、白鸽园、半瀑园、清水河等众多景点。 圭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石林县境内,山峰海拔2601米,南北长14千米,宽10千米,总面积3206公顷,是世界最著名的喀斯特地貌游览胜地之一,被国际喀斯特研究专家称为“造型地貌天然博物馆”。<br> 2004年,昆明市石林风景区获首批“世界地质公园”称号;2007年,昆明市石林风景区获首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称号,同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石林景区大门 <p class="ql-block">拍摄地点:云南昆明石林景区</p><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2023年4月</p><p class="ql-block">摄影编辑:中原虎</p> ↑石林国家地质公园简介 ↑石林地质博物馆展厅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碑,国家地质公园碑 云南石林在同类地貌中的演化历史是最长的,经过2亿多年演化、4个大的阶段才得以形成;形成过程是最复杂的,经历了从海洋到陆地、从低地到高原的变迁,历经几千万年的地质演化过程;形态也是最丰富的,有柱状的、针状的、蘑菇状的;也可以是其他任何拟人状物的形态,因此,云南石林是地球上少有的、独特珍贵的一种地貌类型。 <p class="ql-block">↑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遗产标志石。</p> ↑1931年正式建立石林公园 昆明市石林风景区地处云南高原之滇东喀斯特南部,高原起伏和缓,切割轻微,海拔在1700米至1950米之间,个别山脉、山峰海拔超过2200米。大石林区海拔约在1750米,乃古石林区海拔在1820米左右。境内地势总体东北高、西南低,呈现东高西低的态势。石林地区主体位于九蟠山和大佛山之间的喀斯特区。在350平方千米的石林风景名胜区内,喀斯特地貌是最典型的类型,其中包含种类多样、形态各异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地表喀斯特主要有石林、溶丘洼地、石芽原野、岩溶夷平面、峰丛洼地、溶蚀湖、岩溶泉、天生桥、溶蚀盆地等。 ↑朱德石刻题词“群峰壁立 千嶂叠翠” 地下喀斯特主要有溶洞及洞穴沉积物、地下暗河、伏流系统等。其中,石林是区内最主要、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类型。区内石林广泛分布于区域内的山顶、山脊、山坡、洼地等各种地形中,由于受地层和构造的控制,石林呈近南北向带状展布。成片集中的石林总面积约为45平方千米,其余区域的石林则呈簇状散布。 ↑鳄鱼石 昆明市石林风景区位于扬子准地台西南缘,滇东台褶带西南隅,曲靖台褶束——牛头山隆起的西南端,夹持于师宗—弥勒断裂与小江断裂之间。东侧为华南褶皱系之滇东南褶皱带,西侧为川滇台背斜。构造变形表现为以脆性变形为主,褶皱变形次之,构造线主要为南北向及北东—南西向。晋宁运动时期,地槽全面褶皱回返并形成地台,此后区域内构造格局雏形基本形成。经加里东、华力西、阿尔卑斯各构造旋回中多期次、继承性的构造运动作用,至喜马拉雅运动后,区内基本构造轮廓完全奠定。根据区内构造运动、构造变形、沉积建造等方面的特征,可划分为4个构造旋回及构造层、6个构造亚层。区域内褶皱由老至新,由繁到简,由紧密到开阔。总体而言,区内褶皱不发育,且多为开阔短轴褶皱。区内断裂发育,尤以西部加里东构造层区域、东部及南东部华力西构造层第一亚层区域内的断裂最为突出。 ↑“石林”二字为前云南省主席龙云所提 ↑异境天开 ↑天下第一奇观,头角峥嵘 ↑峭壁,磊落万古,顶天立地 石林风景区为纯灰岩剑状喀斯特发育的典型集中区,岩石主体是呈浅灰色的纯灰岩,及茅口组白云质灰岩。大石林、小石林、步哨山、李子园箐和万年灵芝五个片区内,广泛分布着剑状、柱状、塔状、蘑菇状、平衡石状及不规则状的各种石峰。 大石林位于石林县城北面10千米处。整个景区由密集的石峰组成,犹如一片石盆地。这里的石林直立突兀,线条顺畅;并呈淡淡的青灰色,最高大的独立岩柱高度超过40米。其中有“莲花峰”“剑峰池”“千钧一发”“极狭通人”等典型景点,最著名的当数龙云题词“石林”之处的“石林胜境”。 石林胜境为石林风景区代表性景点,是通向石林迷宫深处的必由之地,由望峰亭、石林崖刻、草坪、绿树组成。望峰亭下有一片被石峰包围着的开阔平坦地,右侧石峰前有一块面积约数平方米的平地,上面芳草如茵。石峰千姿百态,有许多题词石刻。“石林”二字是1931年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巡视时所题、周钟岳书写。 小石林位于大石林东北部,与大石林同处石林县城北面10千米区域,是撒尼女神阿诗玛石的所在地。小石林疏朗、清雅、秀美,宽厚墩实的石壁像屏风一样,将小石林分割成若干片区。在小石林中,疏朗秀美的石峰间静静伫立着美丽妩媚的阿诗玛石像。野性的石林形态多变,锋利的岩石与浓密的绿色相依,景观精美细腻。其中,阿诗玛是玉鸟池畔的一座独立石峰,侧视宛若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恰似阿诗玛的化身。阿诗玛是撒尼人神话传说中不畏权贵、不贪钱财、历尽磨难、执著追求真挚爱情的少女。“唐僧西行”景观位于小石林后门入口处、步哨山脚,一石峰高约3米,形似一位高僧,其端庄的僧帽、合掌打坐的神态,酷似唐僧。 ↑岩石上盛开的仙人掌花 步哨山位于大石林之东、小石林之南,以景区环林东路为界,呈南北向带状展布,地貌上属大石林溶蚀洼地东部斜坡平台。因清末石林彝民义军首领赵发曾在此山驻防,设步哨巡山而得名。山顶海拔1796.7米,高出大石林望峰亭近50米,为石林景区海拔最高处。登山远望,林海松涛,柱石参差;漫步山间,石林峻峭,剑峰罗列。区内多柱状石林,有“步哨五石门”“步哨松涛”等独特景观。部分景点中保留有巨型腹足类化石、珊瑚化石等海洋生物化石,记录着2.7亿年前石林地区生机勃发的海底世界。 ↑石狗吠天 ↑剑峰池向前 李子园箐又名李子箐,位于大石林之南,以景区环林南路为界,片区呈东西向长方形,为典型的石林洼地。洼地中心分布着剑状峰林,外围则有孤立石柱、石芽原野;边缘出露2.5亿年前的玄武岩及5000万年前的红色碎屑沉积岩,展示了石林发育演变过程中多次被掩埋又出露的过程。李子园箐方圆数平方千米的荒山野丘上,布满了奇柱异石,有聚有散,有起有伏,保持着自然的风貌。在李子园箐内环林路东南约300米处的丛林石壁上,有一片古崖画,画着奔放粗犷的人、兽、物、星月等图像。 ↑剑峰 万年灵芝紧邻李子园箐的比目潭旁,高大的灰色蘑菇状、塔状石峰及石柱连片分布,蔚为壮观。石山顶上有一座高约15米的石峰,上大下小,犹如一朵巨大的灵芝,因而得名。夕阳西下,立于这朵“灵芝”状石峰顶端,有“一览众山小”的惬意之感。 ↑剑峰池 ↑剑峰池<div><br></div> 奇风洞位于李子箐石林东北8千米处,在一座状如火炬的石峰及山体下,有一个长30厘米、宽6厘米的不显眼的小裂缝。它是一个会“呼吸”的山洞,较为奇特。洞内空间不大,直径约1米。每到雨季,洞内便会发出像老牛喘气一般的声音;每年的8月至11月,区域内雨水充沛时,这里会吹出呼啸的冷风,杂草灰尘飞扬飘舞;虽然能听见流水声,却不见一滴水。平静几分钟后开始吸风,将花草等吸到洞口。一呼一吸周而复始,形成这一会呼吸的地质奇观。 石林芝云洞在大小石林西北6千米,安石公路东侧的一座石灰岩大石山山体内部。洞长400米,宽3至15米,高5至30米,呈“丫”形,洞内两段空间由一低矮狭窄的洞门连为一体。洞内多石钟乳、石笋、石柱等溶洞景观,形态多样,异彩纷呈。明以后称“仙迹胜景”,以“石硐仙踪”之名号独居石林八景之首。 长湖景区位于大小石林景区以南25千米处的长湖镇维则村,坐落在海拔1907米的群山环抱之中。湖面形状如身材修长的少女,是民间传说中阿诗玛的故乡。因湖体掩藏在青山翠岗之中,以往游人足迹罕至,故又被人们称为“藏湖”。景点主要有独石山、大尖山、二尖山、三尖山、磨盘山、蓬莱岛、圆湖等。景区总面积3.94平方千米。长湖是溶岩湖,湖水由地下水供给,其周长5千米,宽300米,平均深度24米,水质清澈,无污染。四面青山环抱,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湖中有小岛,湖岸是以云南松为主的森林,地势平缓;周边分布有众多小湖,空气清新洁净,环境清净幽美。 乃古石林景区位于大小石林景区以北8千米处,距石林县城17千米。清康熙《陆良州志》记载:“石门峰,沿西四十里地名石门哨。”其中,该地区因整体地貌俯视时像一片苍翠的松林而得名“黑松岩”;又因“黑”在当地彝语中称“乃古”,所以又叫乃古石林。 <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i>谢谢雅赏!</i></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