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记得是29日傍晚,在办公室和同事喝茶聊着天,主要是聊他代表福建公司参加集团法务业务比武的情况。</p><p class="ql-block">突然感觉后脑勺脖子上有一阵不适,痒痒的感觉,又比痒多了些不舒服,好像是灼热,手摸过去有点粗,破皮了吗?</p><p class="ql-block">那天晚上回宿舍后,照镜子也看不大清楚,好像<span style="font-size:18px;">有一片红,洗完澡涂了些芦荟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二天(30日)中午去洗发护发时,让小萍帮我看看什么情况,她说好像被搓破皮一样。下午回办公室,我给脖子涂了上周六去二院看脚时拿的绿药膏,那是涂隐翅虫伤口的。</span></p> <p class="ql-block">昨天早晨我又涂了绿药膏,上午回小陶送节,中午家人一起吃团圆饭。下午回永安路上,感觉脖子一阵阵刺痛,很不舒服。回家后让陈给拍了照片(上图),发现是长出一撮水疱了!那一粒粒水疱,让我非常不舒服,又痛又痒又热,我赶紧发给妹子,让她帮我问问医生。</p><p class="ql-block">皮肤科医生说还是隐翅虫,让我涂绿药膏,或百多邦。</p> <p class="ql-block">昨晚7点回到尤溪,一天劳累和例假不适,加上脖子上的疼痛,8点多吃完饭就上楼洗澡,上床休息了。涂了绿药膏,冰冰凉凉有舒服一些,也不知道自己什么睡着了。姐姐一家人可能十点多来,大家又下楼吃夜宵,我已迷糊睡着了。</p><p class="ql-block">早晨5点左右,好像是被痛醒的。用手摸摸,感觉那些疱子变硬了,又痛又痒。陈帮我涂了绿药膏。</p><p class="ql-block">我不敢多运动,就怕出汗多了会更痛。三姑丈姑姑来玩,我们喝了会儿茶,吃了些水果和月饼,我和姑姑就坐在小板凳上敲板栗。干了一两个小时,可能是药效过了,脖子又开始痛和痒。姑姑和凤英看了,都建议我去街上看看。凤英说桥头那家小诊所,之前老弟和缘宝都在那看好过,感觉医生水平还不错。</p><p class="ql-block">于是陈开车带我去。结果关门没人,打了电话,说回去吃饭了,12点半1点左右会来。于是午饭后我们再去。</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夫妻诊所,医生看了,说是带状疱疹,他让我到治疗室,他用手电照着看,他妻子也过来看,都说是带状疱疹,他们用本地话说,是长“蛇”。</p><p class="ql-block">马上打针,吃药。我一听是带状疱疹,心里一沉,这玩意是免疫力下降时会长的,不容易好,且会引起神经痛。于是我又把图片发给朝花,朝花回电话说她判断也是带状疱疹,并询问几天了,什么感觉,她亦建议赶紧吃药……</p><p class="ql-block">于是按诊所医生的方案,马上打针,马上吃药,他开了三次药,好几粒药片加一个黑药丸,打针后马上吃了一包药,带回两包分别隔五小时吃一次。</p><p class="ql-block">和医生聊了有关带状疱疹,他说最近非常多发,而且具有传染性,家里的小孩、老人如果免疫力也不太好,就容易被传染到。他说我长的这个部位是第一次遇到,他判断是带疱,带状疱疹一般是按神经走向……他说,隐翅虫伤到长的疱是比较软,和这个不一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打针吃药后,下午安宁地休息,不适感有消减了许多。可是晚上,又感觉有点痒痒的不舒服……</p> <p class="ql-block">10.3</p><p class="ql-block">一早醒来,先让陈帮我拍了张患处照片,继续涂药膏。</p><p class="ql-block">7点多,我们喝了些温开水(茶水),开与去后玉田村乡村小路散步,将近9点去诊所。医生在亮处仔细看了我脖子上疱疹的情况,说:“有干了一些。”他说如果都变黑就可以不吃药了,但是治神经痛的药后期可再吃些。今天他妻子去扫墓了没有来,他帮我打了针。我问他还要打几针?他说再打2次,一次两瓶喜炎平。</p><p class="ql-block">他又给我抓了三小包药片,也就是当日的量。</p><p class="ql-block">他并没有像医院的医生那样一次性给我开好几天的药量,也许是认为我们回永安打针吃药可以用医保,他让陈把药方拍了,意思是我们可以按方子去买药。他说年前纪大的老人得带状疱疹会需要比较长时间的治疗,我还年轻,症状也比较轻,恢复得快些。</p> <p class="ql-block">10.4患处照片</p> <p class="ql-block">10.4</p><p class="ql-block">昨晚7点半回到永安家里,煮了莲子绿豆稀饭,炒了一盘地瓜叶,吃得很舒服。饭后把最后一包药片吃完。</p><p class="ql-block">洗脸洗澡的时候,把患处也小心冲洗了一下,用软巾擦干,用手摸摸,不会痛了,感觉好了很多,抹上药膏躺下休息。</p><p class="ql-block">早上又让陈帮我拍了患处照片,连同诊所的药方发给朝花,朝花说10:30联系。</p><p class="ql-block">我10:30到中医院。朝花帮我看了患处,说:“你这个是单纯疱疹,不是带状疱疹。”她看疱疹已有干掉消掉不少,说不必点了,继续吃药。</p> <p class="ql-block">以下资料来自豆包:</p><p class="ql-block">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 VZV)再激活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其核心机制与病毒的潜伏特性和人体免疫状态密切相关,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病毒的潜伏与再激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初次感染与潜伏</p><p class="ql-block">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人体时,通常表现为水痘。痊愈后,病毒不会被完全清除,而是沿神经纤维迁移至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感觉神经节,进入潜伏状态 。在潜伏期,病毒基因表达受到严格调控,通过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表观遗传机制维持休眠,并通过微表达部分基因逃避宿主免疫监视。</p><p class="ql-block">2. 再激活的触发机制</p><p class="ql-block">当免疫系统功能下降时,潜伏的病毒可能被重新激活。具体触发因素包括:</p><p class="ql-block">- 免疫衰老:年龄增长(尤其是50岁以上)导致T细胞功能衰退,对病毒的监控能力减弱。中国≥50岁人群带状疱疹发病率达(2.9~5.8)/1000人年,且随年龄递增 。</p><p class="ql-block">- 免疫抑制状态:恶性肿瘤、艾滋病、器官移植等疾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JAK抑制剂等药物,直接削弱免疫系统对病毒的控制。例如,血液肿瘤患者带状疱疹发病率高达31/1000人年,HIV感染者可达(29.4~51.5)/1000人年 。</p><p class="ql-block">- 急性感染与创伤:感冒、流感等急性感染可能导致免疫系统“顾此失彼”,而手术、烧伤等局部神经损伤可能改变病毒微环境,促进其复制。</p><p class="ql-block">-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精神压力等通过干扰激素平衡(如皮质醇升高)和免疫细胞活性,间接诱发病毒激活 。临床发现,部分中青年患者因连续加班或长途旅行后免疫力骤降而发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病毒的传播与病理过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传播途径</p><p class="ql-block">带状疱疹患者是主要传染源,病毒可通过呼吸道飞沫或直接接触水疱液传播。但需注意,带状疱疹并非外源性感染,而是体内潜伏病毒的再激活,因此大多数患者仅有一次发病经历。免疫缺陷者可能多次复发,极少数病例可在同一部位反复感染 。</p><p class="ql-block">2. 病理表现</p><p class="ql-block">病毒激活后,沿感觉神经轴突逆向运输至皮肤,导致受累神经节炎症和皮肤疱疹形成。病理特征包括上皮细胞气球样变性、多核巨细胞形成及血管周围炎症细胞浸润。病毒对神经纤维的破坏可引发剧烈疼痛,急性期多为伤害感受性疼痛,部分发展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其机制涉及外周敏化、中枢敏化及离子通道功能异常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高危人群与预防措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重点人群</p><p class="ql-block">- 年龄相关群体:50岁以上中老年人因免疫功能自然衰退,发病率显著升高 。</p><p class="ql-block">- 慢性病患者:糖尿病、慢性肾病、慢阻肺等患者因代谢紊乱和免疫功能受损,发病风险增加24%~41% 。</p><p class="ql-block">- 自身免疫病患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使其风险是普通人群的2.3~4倍 。</p><p class="ql-block">- 不良生活习惯者:长期熬夜、饮食不均衡、缺乏运动的中青年群体,近年发病呈年轻化趋势 。</p><p class="ql-block">2. 预防策略</p><p class="ql-block">- 疫苗接种:重组带状疱疹疫苗(适用于50岁以上)和国产减毒活疫苗(适用于40岁以上)可显著降低发病率和PHN风险。研究表明,接种疫苗后带状疱疹发病率下降37%,且可能对老年痴呆有潜在预防作用。</p><p class="ql-block">- 生活方式调整: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均衡饮食及心理减压,有助于维持免疫系统功能 。</p><p class="ql-block">- 基础病管理:控制糖尿病、规范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可减少病毒激活风险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四、临床表现与治疗原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带状疱疹典型症状为单侧沿神经分布的成簇水疱,伴剧烈疼痛。治疗以抗病毒(如阿昔洛韦、伐昔洛韦)、营养神经(甲钴胺、维生素B12)及镇痛为主,早期干预可降低PHN发生率。需注意,皮疹愈合后仍可能遗留神经痛,部分患者疼痛持续数年,因此预防尤为关键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综上,带状疱疹的发生是病毒潜伏与免疫功能失衡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科学预防和及时治疗,可有效降低其危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