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7日,我们乘大巴抵达蒙顶山。古朴的牌坊矗立眼前,朱漆雕梁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蒙顶山"三字遒劲醒目。牌坊下道路开阔,两旁香樟树冠如盖,我们站在这里按下快门,将期待与欢喜都收进镜头里。<br> 这座位于四川雅安的名山,是公认的世界茶文化发源地。这里孕育了"蒙顶茶"等名扬四海的茶品,山间至今还留存着天盖寺、皇茶园等历史遗迹,每一块青石、每一缕茶香都浸透着千年的传说。 在蒙顶山景区上山的路旁,矗立着"天下第一壶"景观。这只巨型茶壶以白色为底色,壶身点缀着蓝色彩绘的龙纹与波浪纹,造型典雅精致。壶体规模惊人:壶嘴至壶把长达16米,高度约9.8米,壶身直径达10米,远观犹如庞然大物屹立山林之间。“茶水”从壶嘴倾泻而下,注入下方直径3米的巨型茶碗,整体景观气势恢宏。该设计既彰显传统工艺的精湛技艺,又与周边青山绿树自然交融,已成为蒙顶山最具辨识度的地标性景观。 上蒙顶山可选择徒步或乘坐索道,我们选择了索道。随着车厢缓缓前行,脚下是层层叠叠的翠绿植被,还有种植的茶树。沿途"扬子江中水""蒙顶山上茶"等字样清晰可见。乘坐索道上山的过程格外惬意,既免去了爬山的疲惫,又能将满目苍翠与特色景观尽收眼底。 走出索道缆车,来到这12棵古老的银杏树脚下,这便是蒙顶山著名的“十二钗”。据说每棵树龄都在2000年以上,树干粗壮,数人方可合抱,树皮布满岁月留下的沟壑与褶皱,宛如老者沧桑的面庞。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翠绿叶片洒落,在地面投下斑驳光影,仿佛每一片叶子都在诉说着蒙顶山悠久的过往。 踏入天盖寺,正中的茶祖殿内,氛围庄严肃穆。殿中供奉着最早种茶的吴理真,相传他最初种下7棵茶树,就此开启蒙顶山的种茶史,被民间尊为茶祖,后来更被奉为甘露菩萨。殿内还供奉着唐朝茶圣陆羽,其著作《茶经》系统阐释了茶事技艺与文化内涵,为茶学发展奠定基石。抬眼望去,梁枋间彩绘绚丽,上方匾额“灵应甘露普慧妙济菩萨”字样古朴厚重,两侧立柱与周遭陈设,都尽显对茶界先贤的尊崇与缅怀,仿佛在静静诉说着蒙顶山茶文化的悠久传承。 走出茶祖殿,往前走去,一座门楼上“人间仙境”的字样格外醒目。两侧楹联古朴雅致,似在热情邀约。穿过门洞,只见石阶蜿蜒,被茂密绿植簇拥,阳光透过枝叶洒下,光影斑驳,仿佛踏入了一方远离尘嚣的世外天地。 这里是一处刻有众多文字的碑廊,文字多为诗词、语句等,内容围绕蒙顶山的茶文化展开,比如“人间第一茶”等字样,体现了蒙顶山悠久深厚的茶文化底蕴,是当地展现茶文化魅力与历史传承的一处景观。 前面是一座麒麟碑,静立于葱郁林木环绕之中。碑身古朴厚重,岁月在其上留下斑驳痕迹,尽显历史沧桑感。碑上雕刻着栩栩如生的麒麟图案,麒麟身姿矫健,线条流畅,虽历经风雨,雕刻细节依然清晰可辨,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碑的顶部为传统中式建筑样式,飞檐翘角,其上似有神兽镇守,增添了几分神秘庄重之感。 这座《龙墙浮雕》分列在石阶两侧,墙体的一端是龙头,整座墙体像龙身,仿佛两条并行的巨龙卧于石阶两侧,龙身上雕刻着龙纹、人物、车马、飞鸟走兽、花草、云朵等形态各异的图案,尽管历经岁月侵蚀,部分图案蒙上了青苔,但仍精美与威严。龙墙浮雕刻在这里,从侧面反映出蒙顶山茶叶在历史上的崇高地位,见证了蒙顶山茶文化从古至今的传承与发展。 前行不远,又是一排碑林。青石碑面上镌刻着大量与茶文化相关的诗词楹联,这些石刻不仅是茶事活动的见证,更将蒙顶山千年历史文化的记忆镌刻在青石之上,成为连接古今的时光纽带。 茶祖吴理真雕像矗立于苍翠环抱之中,青石基座上浮雕线条遒劲。雕像身着宽袍大袖,面容庄重而慈和,目光仿佛穿越千年,静静守护着这片茶香浸润的土地。 前方六角亭掩映于苍翠之间,木质结构透着岁月温润。飞翘的檐角、古朴的木柱,尽显中式建筑的雅致。几盏红灯笼悬于亭沿,为这方天地添了几分灵动与暖意。 石阶上方,一扇精美的壁雕静静伫立。大禹治水时坚毅的神态,“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执着与担当,被刻画得入木三分;另一侧,孔明伐魏“六出祁山”的场景里,人物神情与战事氛围,也被雕琢得颇具张力。这些凝固的时光碎片,仿佛能穿越千年,每一处雕刻的纹理,都似在轻声诉说着往昔的传奇与沧桑。 这里矗立着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的标识碑,“红军百丈关战役遗址”“蒙顶山战斗遗址”等字迹庄严醒目,旁边“红军碑林”四个红色大字更添肃穆之感。后方,青石碑栏整齐排列。整体氛围庄严肃穆,仿佛在无声诉说着当年红军战斗的壮烈,以及那段峥嵘的革命岁月。每一处遗迹,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让人心生敬畏与缅怀之情。 邓小平等人在碑上题字,字体风格极具力量感。这些凝聚着历史温度的遗迹,缓缓铺展开红军将士英勇无畏、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整体氛围庄严肃穆,仿佛在诉说着红军那英勇无畏、不可战胜的精神伟力。 在红军百丈关战役纪念馆门前,有一组雕塑,将红军战士们身姿矫健、充满力量的模样生动呈现。有的战士怀抱弹药、挺身前倾;有的战士奋力吹响号角,满是昂扬战斗激情;更有指挥员抬臂指向远方,战士们迈步跟进,整体形象英勇无畏、斗志昂扬,把红军战斗中奋勇争先、一往无前的革命气概刻画得淋漓尽致,让人仿若能感受到当年战场的激烈,以及红军战士们的热血豪情。 蒙茶仙姑的雕塑立于林木环绕之中,身姿修长优雅。她头戴精致冠饰,面容温婉秀丽,神情宁静祥和。身着带有精美纹饰的长裙,一只手轻抬至颈侧,似在凝神思索,姿态尽显柔美与娴静。雕塑底部的基座上,《蒙茶仙姑重塑记》的碑文静静诉说着相关故事。 来到皇茶园遗址,这里是“植茶始祖”吴理真在此驯化野生茶树,种下七株“灵茗之种” ,开创了人工种茶的先河,这是世界上有文字记载最早的人工植茶行为,蒙顶山茶也自此诞生。后被确立为贡茶基地,专供皇室,并建石栏围护该茶园,并命名“皇茶园” ,闲人禁入。园内现存明代"白虎巡山"碑,见证着历代对茶园的守护传统。1984年将皇茶园按宋代形制复原了石栏与石门。石栏墙高1.2米,由108块雕刻莲花纹的丹霞石砌筑,栏板阴刻云纹 。正面设高1.8米的双扇石门,门柱上刻着“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楹联,横额“皇茶园”三字,均为宋代原物。 这里有一座《皇茶楼》古色古香,红墙木扉尽显典雅。门前挂着红灯笼,增添了几分喜庆。匾额上“皇茶楼”三字醒目,门柱对联古朴雅致。踏入其中,能在这里效仿往昔皇室,品味蒙顶山茶的醇香,感受千年茶文化的深厚底蕴。 在下山路的旁边有一座索桥,木板铺就的桥面,两侧护栏挂满红丝带,似是承载着不少祈愿。桥身横跨在绿意盎然的山林间,此刻桥上人迹寥寥。我们踏上桥,一路走到对岸,却发现那边并无通路,只好沿着原桥返回,独属于两人的这段索桥之旅,也成了别样的回忆。 蒙顶山景区范围大,景点较为分散,且上下坡十分耗费体力,我们仅在山顶的主要景点游览了一圈。最后我们决定不再乘坐缆车,打算徒步下山。山道两侧,连绵的茶树和翠绿的树林相互依偎,叶片鲜翠欲滴,在阳光的轻柔抚摸下,满是蓬勃的生机。沿着山路缓缓前行,既能尽情饱览这满目葱茏的茶林美景,又能呼吸山间清新的空气,惬意与自在之感在心底悄然蔓延。 走出蒙顶山景区,坐上返程的大巴,回望那片葱郁,只觉此次旅程,让我对蒙顶山的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而这里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也成为了我心中永远难以忘怀的美好回忆。<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