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国庆假期,我驱车来到原我客居之地泉上,那里有我挥之不去的少年记忆。近期,闲暇之余,我一直在潜心研读明遗民李世熊相关史料,欲激发起我深入先贤文化的冲动。</p><p class="ql-block"> 在学术界,“中国方志两部半”的说法广为流传,其中一部便是李世熊独自编撰的《宁化县志》。此前宁化虽有过三次修志,但都存在记述简略、资料不详等问题。康熙初年,县令何凤岐多次请李世熊修志,他数请乃允。此后历经十数年,期间何凤岐迁走,前令王公欲梓行也未果。直至康熙二十三年,时任县令祝文郁征得李世熊同意,将其私修的县志增芟十之一二后刊行。该书以“三宝体”为纲,分土地、人民、政事三部,共7卷52目,每目均有概述,不设艺文志,而是将诗文附于事条或人物传中,其释文详尽程度甚至超过几部福建省志,问世后成为清代地方志的典范,被后人誉为“天下名志”。</p><p class="ql-block"> 李世熊的书斋名为“但月”,将这两个字拆开来重新组合,便是“明一人”,这深刻体现了他作为明朝遗民,不忘故国的情怀。清兵入闽后,强迫剃发,李世熊便隐居到阳迟山,专心读书著述,以“但月”明志,坚守自己对大明的忠诚。</p><p class="ql-block"> 清名臣,书法名家伊秉绶慕名到李世能隐居地石巢吊唁,写下“片石欲弥天缺摇,至今云护一朝寒”的诗句:这句诗体现了李世熊在明清易代之际的心境。南明灭亡后,他拒不仕清,隐居山林。他或许希望以自己的文字和著述,如补天的片石一般,去弥补时代的创伤和缺失,守护住对明朝的那一份眷恋与忠诚,“至今云护一朝寒”则更显其坚守的孤寂与凄凉,展现了他作为遗民的悲愤与无奈,以及对旧朝的深深怀念。</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作为泉上原居民,觉得世熊文化未能进一步发场光大有点遗憾。时有臆想,泉上作为天下第一名志的作者故乡,若能创建宁化县志博物馆并落户,那将是十分具有现实和历史意义的事。</p><p class="ql-block"> 这次回乡有幸结识德莲,话题自然转到了李世熊身上。我的儿童少年时代是在泉上度过的,工作之后,有机会便会回家乡瞻仰黄慎、伊秉绶等文化名人,沐浴先人之文化精神,唯对李世熊却鲜有了解。近期翻阅文献,才略有了解,知其泉上故居尚存,特别兴奋,于是瞻仰李世熊故居便成了本次回乡的主要任务之一。德莲虽然到任仅两月有余,但说起李世熊已是了然于胸,欣然提出亲自作向导与我一道到李世熊故居瞻仰,并约了李世熊文化研究会会长在故居见面。我因此有缘获得李世熊文化会为纪念李世熊出版的《檀河》第一期及其增刊,弥足珍贵。</p><p class="ql-block"> 李世熊故居——檀河精舍。椐文献记载,檀河精舍临溪而建,包含书院、藏书楼、宗祠等建筑,兼具教学、藏书、祭祀功能。院内太湖石与池塘相映成趣,形成“碧天清冷浸寒塘”的诗意景观。石拱桥等建筑遗存至今,成为当地重要文化地标。由于缺乏修善保养,故居仅残存部分遗址,但新挂的牌匾、对联,亦足能证明李氏后人对先人文化的重视。故居旁李氏后人李振文拟建的李世熊纪念馆更是大义之举。</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李世熊终其一生,未入仕途,只以一支笔,将“两部半”的较真、“但月”的情怀、片石的初心,都刻进了《宁化县志》的纸页里。他的故事,也如那部县志一般,或许不够“完整”,却足够“真切”——原来所谓修志,修的从来不是冰冷的史料,而是一方土地的魂魄;所谓执笔,执的也从来不是简单的笔墨,而是一个读书人的赤子之心。</p><p class="ql-block"> 从故居出来,看着周边的地理环境,唤起了我童年碎片化的记忆,原来檀河是我儿童时代游泳戏水的地方,儿时小伙伴排队上故居边上的石拱桥上跳水情景至今历历在目。此时在想,想必李世熊童年时期也有同样的乐趣,能与先贤同沐一溪水,又何曾不是荣幸的。愿<span style="font-size:18px;">李世熊文化如泉水一般甘洁不枯。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水调歌头·怀李世熊</p><p class="ql-block"> 故邑三修志,谁补简编残?</p><p class="ql-block"> 但月斋中灯影,十载客窗寒。</p><p class="ql-block"> 分作土民政事,不载风花闲笔,片石欲 弥天。</p><p class="ql-block"> 刊就传青史,一志压闽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拆书题,明孤志,守心丹。</p><p class="ql-block"> 阳迟归隐,剃发令下拒不冠。</p><p class="ql-block"> 云护残朝秋冷,墨浣遗民泪热,忠愤寄毫端。</p><p class="ql-block"> 千载摩挲卷,犹见旧臣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