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苏州阊门遗址</p> <p class="ql-block">余姓起源于春秋时期秦国上卿由余,早期活动于四川、陕西一带,后东迁至安徽歙县形成望族。唐宋时期南迁至闽赣浙鄂地区,奠定了现代分布格局。湖北作为余姓核心聚居区,与其历史迁徙路径及明清时期“湖广填四川”等人口流动密切相关。</p> <p class="ql-block">明初朱元璋为巩固政权,将支持张士诚的苏州士绅强制迁往苏北垦荒,史称“洪武赶散”。阊门作为苏州西北门和京杭运河码头,是水路交通核心,便于集结和押送移民。其靠近运河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大规模移民的天然出发点</p> <p class="ql-block">上塘河自春秋时期开凿,隋代与京杭大运河相连,成为苏州商贸繁荣的关键水道。渡僧桥作为连接山塘街与古运河的重要桥梁,至今仍是当地居民和游客常去的亲水空间。</p> <p class="ql-block">苏州阊门迁徙形成的姓氏文化中,余姓作为重要组成部分被记录。例如苏州朝宗阁的姓氏文化研究中,明确记载了余姓作为迁徙姓氏之一,其迁徙轨迹与苏州阊门直接相关。 </p> <p class="ql-block">明初“洪武赶散”是官方主导的强制性移民,旨在恢复苏北战乱后经济。移民从苏州阊门出发,迁至扬州、泰州、盐城、淮安等地,规模约50万至60万人。姓氏构成多样,现存苏北族谱可考87姓,其中顾、王、张、刘、陈等江南著姓占比较大。</p> <p class="ql-block">山塘始祖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他在担任苏州刺史期间(公元825年),组织开凿山塘河并修筑山塘街,极大改善了当地交通和水患问题,为苏州百姓带来长远福祉。</p> <p class="ql-block">山塘街古运河开凿于唐宝历元年(825年),由苏州刺史白居易主持修建,连接阊门与虎丘,全长约3.6公里,最初为解决交通与水利问题。</p> <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成为商贸中心,并作为京杭运河进入苏州的门户,承担水运功能。</p> <p class="ql-block">现为苏州AAAA级景区,保留明清建筑群及15座古桥,2014年被列为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