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加拿大全景深度游渥太华《加拿大国立美术馆》

董东

<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1日,上午10点20分,我站在加拿大国立美术馆前,阳光正斜斜地洒在玻璃幕墙上,折射出城市天际线的倒影。这座建筑像一块被精心切割的水晶,几何线条利落而富有张力,与前方那只巨大的黑色蜘蛛雕塑形成奇妙的对话——一个冷峻现代,一个神秘诡谲。蜘蛛静伏于地面,仿佛守护着艺术的入口,又像在提醒我们:美,有时也带着一丝不安的张力。几面旗帜在微风中轻扬,广告墙上墨镜男子望向海滩的画面,与眼前的秋日晴空形成错位的时空感,让人忍不住微笑:艺术,原来从踏入这里的那一刻就开始了。</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门前,我被街角一座奇特的雕塑吸引。几根翠绿色的圆柱错落堆叠,顶端浮现出一张严肃的人脸,像是从城市土壤中生长出的现代图腾。它立在铺满木屑的空地上,周围是低矮的灌木与城市街道的日常——信号灯变换、行人匆匆。可它偏偏不疾不徐,以一种近乎冥想的姿态,凝视着这座都市。我绕它走了一圈,忽然觉得,它不像在对抗现代,而是在用自己沉默的方式,与玻璃大楼、车流与行人对话。</p> <p class="ql-block">阳光下,人与雕塑的影子交叠在一起,像一场静默的互动。忽然觉得这蜘蛛不像恐怖片里的怪物,倒像一位沉默的守望者,用八只脚稳稳扎根于大地,而目光却投向天空与人心深处。</p><p class="ql-block">雕塑作品;《妈妈》(Maman):由法国艺术家路易斯·布尔乔亚创作,是一座大型蜘蛛雕塑,高9米,宽10米,总重6000公斤。这只带着20个白色大理石蛋的蜘蛛妈妈表现了母亲的天性,于2005年被加拿大美术馆以230万美金购入,是美术馆的标志性展品。</p> <p class="ql-block">进入内部庭院,喧嚣瞬间被过滤。头顶是巨大的玻璃天窗,阳光如薄纱般洒落,中央的绿植区生机盎然,几株小树在石砌拱廊的环绕中静静生长。二楼的玻璃护栏映着天光,墙上挂着小幅画作,像藏在角落的私语。我坐在长椅上发了会儿呆,听见风穿过拱门的轻响,那一刻,美术馆不再只是陈列艺术的地方,它本身成了一件呼吸着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步入主展厅,拱形天花板上的天窗将光线温柔引入,银壶、雕塑、装饰品在玻璃柜中静静陈列,每一件都像在讲述一段被时间打磨过的故事。几位参观者低声交谈,脚步轻缓,仿佛怕惊扰了沉睡的美。我驻足于一只古老的银水壶前,它表面的纹路像是某位匠人一生的心事,被小心翼翼地封存在这静谧的光里。</p> <p class="ql-block">一面浅蓝色的墙前,一段双语引言格外醒目:“美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正因如此,我们都应努力去创造它。”下方五尊青铜雕塑依次排列:男人、女人、战士、孩童、坐着的女子。他们姿态各异,却都带着一种沉静的力量。我站在他们面前,忽然明白,美不只是视觉的享受,更是生命姿态的共鸣——无论站着、骑马,还是安静坐着,都在诉说存在的尊严。</p> <p class="ql-block">一间展厅的墙壁被漆成深绿与白色,像森林与雪地的交界。左侧一幅大风景画中,山河奔涌,气势磅礴;右侧两幅小画,一幅是苍茫山影,一幅是抽象的色块碰撞,像情绪的低语。灯光柔和,画作下方的标签简洁清晰。我在这里停留最久,不是因为某幅画特别惊艳,而是整个空间让我感到被艺术温柔包裹——它不喧哗,却让人内心渐渐澄明。</p> <p class="ql-block">一幅灯塔画静静挂在角落。白身红顶的塔楼立于草地中央,背后是灰蓝的天空,宁静中带着一丝孤寂。它不像指引航船,倒像在守望某种内心的光。我盯着它看了许久,忽然想起自己为何旅行——有时,我们离开日常,不就是为了寻找那座属于自己的灯塔吗?</p> <p class="ql-block">  艺术家:劳伦·S·哈里斯(Lawren S. Harris)作品名:《The Shaft》(《竖井》)</p><p class="ql-block">​创作年份:1927年</p><p class="ql-block">题材与风格:描绘冬季森林中木材漂浮在结冰河流上的场景,属于加拿大七人组的北方派风景画,以粗犷笔触和冷色调展现加拿大荒野的力量与静谧。</p> <p class="ql-block">艺术家:劳伦·S·哈里斯(Lawren S. Harris)作品名:《苏必略湖的老树桩》(Old Stump, Lake Superior)</p><p class="ql-block">题材与风格:加拿大七人组(Group of Seven)的北方派风景画,以极简的几何构图、平涂色彩和象征手法展现加拿大荒野的精神力量。</p><p class="ql-block"> (画面中央的枯木、放射状光线与苏必利尔湖背景是哈里斯这一标志性作品的核心特征;两侧小幅也为同一艺术家的“北方风景”系列。)</p> <p class="ql-block">这是英国雕塑家约瑟夫·诺勒肯斯(Joseph Nollekens)的大理石胸像作品,塑造的是马克·拉伊夫博士(The Reverend Dr Mark Ryves),创作于1769年。</p> <p class="ql-block">一尊持矛的青铜人像立于弯曲的平台之上,姿态优雅,仿佛在风中保持微妙的平衡。阳光从高窗斜照,落在他光滑的表面,泛出温润的光泽。他不像是要冲锋,倒像在沉思力量与静止的边界。我绕到背面,发现底座刻着一行小字,虽看不清内容,却被那份专注的神情打动——艺术,或许就是让瞬间凝固成永恒的魔法。</p> <p class="ql-block">- 艺术家: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作品名:《普维尔的雾》(Fog, Pourville)</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创作年份:1897年</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题材与风格:印象派,描绘法国诺曼底海岸普维尔的晨雾海景,以柔和的紫、灰、粉笔触捕捉雾中光线与空间的朦胧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画面右侧展签标注“Claude Monet”,结合色调、构图与莫奈《Fog, Pourville》系列一致;展签排版也与巴尔的摩艺术博物馆的莫奈展签样式相符。)</p> <p class="ql-block">走进一间红墙画廊,四幅金框油画高悬墙上。最上方那幅描绘人物在云端飞翔,动感十足;下方三幅则讲述神话与历史,人物衣袂飘飞,色彩浓烈。整间屋子像被点燃了一般,温暖而庄重。我独自站在中央,仿佛听见画中人在低语。没有其他观众,这份独处的静谧,竟成了最奢侈的艺术体验。</p> <p class="ql-block">这是法国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的雕塑作品,展现出富有表现力的人体造型。</p> <p class="ql-block">一尊女性半身青铜像置于白基座上,她低眉沉思,仿佛正聆听内心的声音。背景是一幅金色画框的乡村油画:马车在田野中缓缓前行,阳光洒在麦田上。绿墙、木地、静像,整个空间像一首无声的诗。我轻声说:“你也累了,是吗?”当然没有回应,但那一刻,我与她共享了某种疲惫后的安宁。</p> <p class="ql-block">- 艺术家:劳伦·S·哈里斯(Lawren S. Harris),1885年生于安大略省布兰特福德,1970年卒于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温哥华。</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作品:《沃德区的意大利商店》(Italian Store in the Ward),创作于1922年,材质为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捐赠/收藏:1960年由艺术家本人赠予温哥华,编号5012;图像版权归劳伦·S·哈里斯家族所有,照片由NGC(或MBAC)提供。</p> <p class="ql-block">- 艺术家:乔治·A·里德(George A. Reid),1860年生于安大略省温厄姆,1947年卒于安大略省多伦多。</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作品:《琼·比格》(Jean Biggar),创作于1890年,材质为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捐赠相关:1992年由帕梅拉·莫林(Pamela Morin)遗赠,用以纪念她的父母贝兹·伊登·史密斯(Baize Eden Smith)与海伦·比格·伊登·史密斯(Helen (née Biggar) Eden Smith),编号36716。</p> <p class="ql-block">- 艺术家:伦道夫·休顿(Randolph Hewton),1888年生于魁北克梅干提克,1960年卒于安大略省特伦顿。</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作品:《奥黛丽·布勒小姐》(Miss Audrey Buller),创作于约1922 - 1923年,材质为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作品背景:是加拿大皇家艺术学院的文凭作品,1935年由艺术家本人存放在安大略省特伦顿(编号4254)。...</p> <p class="ql-block">一幅冬日雪景让我驻足。小木屋被雪覆盖,松林静立,阳光穿过云层,在雪地上洒下斑驳的光点。温暖与寒冷在此刻共存,像极了生活的真相——严酷中藏着温柔,孤独里也有光。我忽然想,如果艺术有温度,那这幅画,一定是带着炉火的。</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间展厅更为开阔,深红墙、木地、拱门通向未知的展厅。中央一尊雕塑立于白台之上,门洞上方的天窗洒下一道光,像舞台追光。我站在门口,没有进去。有些美,适合凝望,而不必走近。就像这次旅行,不是为了看尽所有展品,而是为了在某个瞬间,被某件作品轻轻击中。</p> <p class="ql-block">一对母子雕塑被安置在红色展柜中,母亲怀抱婴儿,姿态温柔,底座雕花繁复。玻璃映出我的身影,仿佛我也成了画面的一部分。那一刻,我想到所有关于爱与传承的故事,都在这样的凝固中得以延续——艺术,原来也是另一种形式的血脉。</p> <p class="ql-block">回到城市街景的画作前,我再次驻足。深红墙上的这幅风景,车流、行人、建筑,都被画得既真实又梦幻。它不宏大,却让我想起自己走过的每一条异国街道。原来旅行中最动人的,从来不是地标,而是那些看似平凡、却突然让你心头一颤的瞬间。</p> <p class="ql-block">离开美术馆时,阳光依旧明媚。蜘蛛依旧静伏,而我,已带着满心的光影与沉思,走向下一个未知的街角。</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尊宗教题材的雕塑,呈现的是圣母玛利亚抱着圣婴耶稣的形象,属于中世纪或文艺复兴早期作品,这类雕塑常出现在宗教艺术领域,表现圣母与圣子的主题。这是一尊“圣母抱圣子”主题的雕塑,展现宗教艺术中圣母玛利亚怀抱圣婴耶稣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老巴特尔·布鲁恩;德语,1493-1555</p><p class="ql-block">克里斯蒂安·冯·康纳海姆和他的妻子伊丽莎白·冯·布劳韦勒 1544,橡木上的油</p><p class="ql-block">是科隆精英们最喜欢的肖像画家,符合他们的共同期望。重点是这对夫妇的尊严和社会地位——他们的纹章突出地展示,他们的服装昂贵,但很朴素。肖像遵循当代描绘性别的惯例:从他的角度来看,丈夫在右边,位置更光荣;他抓着手套,这是男人常见的手势,而她则摆出慷的姿势。 它们的相互结合在铰链面板中物理表达,铰链面板可以折叠并储存起来。</p> <p class="ql-block">这是意大利雕塑家亚历山德罗·维托里亚(Alessandro Vittoria)的陶土胸像作品,塑造的是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大师提香(Titian),创作于约1570–78年。</p> <p class="ql-block">朱尔斯·达卢法国巴黎1838-1902布洛涅的年轻母亲喂养她的孩子1876年彩绘陶土这个真人大小的人物揭示了达卢非凡的粘土雕刻天赋。一个农妇和她的孩子体现了优雅和优雅的贵族,让人想起文艺复兴时期的圣母和圣婴场景。从褶皱斗篷上的精致扣子到女人的纹理帽子,再到鞋带,Dalou以明显的温暖和温柔捕捉到了一个亲密的时刻。</p> <p class="ql-block">这幅画作是荷兰画家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创作的《被锁住的基督》(或译《基督在埃玛乌斯》相关主题的变体理解,但更常见本图被视为表现隐士或圣哲罗姆类型的题材,具体题目可能因资料而异,此处依画面内容分析),现藏于某知名美术馆。以下是对这幅画的总结与分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画面描绘了一位赤裸上身的老人坐在石砌的拱门内,他低垂着头,目光似乎注视着手中的物品,神情显得沉思而内省。周围的环境昏暗而静谧,仅有微弱的光线从右侧的拱门透入,照亮了老人的部分身体和周围的一小片区域。老人的身旁放着一些简单的物品,包括一个水罐和一些杂物,暗示着他可能过着一种简朴、隐居的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全面分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 构图与光影:伦勃朗以其对光影的精湛运用而闻名,这幅画也不例外。画面通过强烈的明暗对比,营造出一种深邃而神秘的氛围。光线从右侧斜射进来,不仅照亮了老人的面部和上半身,还突出了他手部的动作,使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他的表情和动作上。同时,光影的变化也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和空间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 人物刻画:老人的形象被刻画得极为生动,他的面部表情充满了沉思和忧虑,似乎在思考着人生的某种深刻问题。他的身体瘦削而有力,肌肉和骨骼的线条清晰可见,显示出伦勃朗对人体结构的深刻理解。老人的姿态和表情都传达出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使观众能够感受到他内心的平静与坚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3. 色彩运用:画面的色彩以暗色调为主,但伦勃朗巧妙地运用了少量的亮色来突出重点。例如,老人身上的白色布巾和透入的光线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画面在暗色调中不失亮点。这种色彩运用不仅增强了画面的视觉效果,也进一步烘托了主题的氛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4. 主题与象征:这幅画可能意在表现一种隐居、内省的生活态度,或者是对人生、信仰等深刻问题的思考。老人所处的环境简陋而幽静,与外界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象征着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静的理想境界。同时,画面中的一些细节元素(如水罐、锁链等)也可能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暗示着老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体而言,这幅画作是伦勃朗艺术风格的典型代表,通过精湛的构图、光影、色彩和人物刻画技巧,成功地传达了深刻的主题和情感内涵。</p> <p class="ql-block">阿格诺洛·布朗齐诺;意大利语,1503-1572,皮耶兰托尼奥·班迪尼c。1550-55,木头上油,是美第奇的宫廷画家;(1504-1592)是一位来自佛罗伦萨家族的杰出银行家。艺术家矜持和优雅的肖像定义了他们的时代;他强调了他的保姆的公共面具,并用他庄严、精心计算的画作,完美地表达了精英社会守则的人为性。零碎的“谦虚的维纳斯”雕像唤起了班迪尼的古董收藏,但肉体和石头的并列,两者都非常精致,也充满了色彩。</p> <p class="ql-block">提香(古提香)義大利語,c。1490-1576</p><p class="ql-block">丹尼尔·巴巴罗 1545,莱因万德的1544年,著名历史学家和肖像收藏家保罗·乔维奥向威尼斯贵族和学者巴巴罗(1514-1570)询问了他的肖像。反过来,Barbaro找到了Titian,Titian制作了两个版本——这个是给Giovio的,另一个可能是给他自己的——并排画了它们。艺术家在这幅画布上制定了细节和颜色,可能在会议上完成了它。巴巴罗摆出相当自觉的姿势,他的目光与我们不相吻合——他强大的智力在别处,我们可以仔细研究他。</p> <p class="ql-block">长老卢卡斯·克拉兰奇,1472-1553维纳斯c。1518,克拉纳赫画了许多关于这个主题的画作:有些描绘了维纳斯和她的儿子,调皮的丘比特,手里拿着弓箭;另一些则警告了苦乐参半的爱情的危险。在这里,女神独自一人,将我们抱在她的注视中。仿佛在嘲笑谦虚,珠宝和薄薄的面纱只会强调她的裸体。她的优美、略微摇摆的姿态和拉长的比例提供了一种与当代意大利艺术不同的美感。克拉纳赫的许多金星已经成为德国文艺复兴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这幅图展示了梵高的两幅画作及其相关介绍,分别是《戴白帽子的女人头像》和《戴白帽的少女头像(挖耳朵的人像)》(法文原名“Tête de femme coiffée d'un bonnet blanc” ),以下是对图片内容的总结和分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左侧是梵高于1885年创作的《戴白帽子的女人头像》,右侧是对该作品及另一同名(或主题相似)作品的介绍牌,介绍了作品名称、创作时间、创作背景等信息。介绍指出,这幅画是梵高为创作《吃土豆的人》所做的肖像研究系列的一部分,他在1885年冬天完成了30多幅画作和许多素描,以真实人物而非模特为对象,将其视为乡村生活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全面分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 艺术风格:从画作中可以看出梵高典型的后印象派风格,笔触粗犷有力,色彩运用具有强烈的表现力。画面以深色调为主,人物头部的白色帽子和面部色彩形成对比,突出了人物形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 创作背景:梵高在创作《吃土豆的人》之前进行了大量的肖像研究,这反映了他对人物描绘的深入探索和对真实生活场景的关注。他选择真实的人物作为模特,体现了他对底层人民生活的观察和同情,试图通过艺术展现他们的真实状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3. 文化价值:这幅作品不仅展示了梵高的绘画技巧和艺术风格的发展,也反映了19世纪荷兰乡村生活的某个侧面。它为研究梵高的创作过程、艺术思想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视觉资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4. 展示意义:在展览中展示这幅作品及其介绍,有助于观众了解梵高的创作背景和意图,加深对作品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的理解。同时,双语介绍(英文和法文)也方便了不同语言背景的观众获取信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体而言,这幅画作及其介绍牌在艺术展览中具有重要的教育和展示价值,能够帮助观众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梵高的艺术成就。</p> <p class="ql-block">这幅画作是荷兰后印象派大师文森特·梵高的《鸢尾花》,现展示于一面白色墙面上,旁边附有作品信息说明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画作被装裱在一个华丽的金色雕花画框中,画框的复杂花纹增添了艺术品的古典美感与庄重感。画面主体是生长在草地上的几株鸢尾花,它们有着修长的绿色叶片,叶片以粗犷且富有动感的笔触描绘,呈现出一种旋转、波动的形态,仿佛在微风中轻轻摇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鸢尾花的花朵呈现出深邃的蓝色,花瓣的笔触同样充满表现力,色彩的叠加和线条的运用使得花朵仿佛具有了生命的力量。花朵周围是绿色的草地,草地上点缀着一些黄色的小花,色彩丰富而和谐。梵高运用了鲜明的色彩对比和独特的笔触,使画面充满了活力与动感,仿佛能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生机与律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艺术风格上看,这幅作品具有典型的后印象派特征,强调主观情感的表现和色彩、笔触的独特运用。梵高通过强烈的色彩和夸张的形态,传达出自己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与赞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旁边的说明牌上以两种语言标注了作品名称、作者、创作年份等基本信息,以及一段关于作品的介绍文字,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这幅画作的创作背景和艺术价值。整体而言,这幅《鸢尾花》不仅是自然景物的描绘,更是梵高内心世界的表达,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p> <p class="ql-block">这幅画是法国印象派画家**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的作品,展现了林间水域的光影与人物场景,属于印象派风格,着重捕捉自然光线和色彩的瞬间效果。</p> <p class="ql-block">这幅画是法国印象派画家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的作品,描绘的是法国诺曼底地区埃特雷塔(Etretat)的海岸岩石景观(画面呈现的是埃特雷塔著名的“象鼻山”拱门与岩柱景象)。</p> <p class="ql-block">再次回望美术馆主体,它的通透与结构感令人着迷。阳光穿过玻璃与几何体块,在地面投下不断移动的光影。而建筑一侧的巨幅广告墙,画中人手持望远镜眺望海滩,竟与美术馆“探索内在视野”的气质不谋而合。我站在广场中央,仿佛置身于现实与想象的交界——一边是钢筋水泥的秩序,一边是艺术引领的无限可能。</p> <p class="ql-block">加拿大美术馆不管是外观还是内部都是非常漂亮的!由以色列裔加拿大建筑师摩西·萨夫迪(Moshe Safdie)设计,以玻璃和花岗岩构成的现代主义风格著称,中央大厅的玻璃穹顶与国会山的哥特式尖顶形成对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