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畏的美篇 美篇号:9433536 国庆假日游:平遥古城+乔家大院一日游

無畏

<p class="ql-block">正值国庆假期,在我的倡导下,老同学们一行四人参加了“平遥古城+乔家大院”一日游活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0月2日7点20分,我们乘坐旅游大巴从忻州出发,途经太原、晋城、祁县、平遥等地于上午10点到达旅游目的地——乔家大院开始观光游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晨的忻州还带着秋日的微凉,天光初亮,街边的国旗在微风中轻轻摆动,节日的气氛像一层薄雾,笼罩在城市上空。我们四人早早集合,彼此笑着打招呼,声音里透着久违的熟稔。岁月在我们脸上留下痕迹,却没带走当年教室里的那份热忱。一上车,话题便如决堤的河水便滔滔不绝,从母校的生活聊到退休生活,从旧事扯到近况,仿佛要把这些年没见的光阴一口气补完。车窗外的风景不断后退,晋中平原在晨光中舒展,玉米地泛着金黄,远处山影淡如墨线,像是谁不经意间在天地间勾了一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抵达乔家大院时,阳光正好斜照在那座巍峨的门楼之上,青砖灰瓦被镀上一层暖色,仿佛整座宅院都在苏醒。我们随着人流步入深宅,脚下是被岁月磨得光滑的石板路,两侧是高耸的院墙与雕花的窗棂。这座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晋商大院,像一本摊开的史书,每一道门、每一根梁都在低语着往昔的繁华。我们驻足于“明楼院”前,仰头看那飞檐翘角,仿佛能听见当年马帮归来时的铃声。导游说,乔家曾“富可敌国”,其家族资产在鼎盛时期达到数千万两白银,固定资产达五千万两。流动资金700——1000万两,按当时清政府年税收五千万两计算,乔家资产相当于国家年收入的30%,折算为现代数百亿元人民币。但更让人动容的是他们“以义制利”的家训,刻在厅堂的匾额上,也刻进了这座宅子的骨血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穿过几进院落,我们来到一处僻静的偏院,院角一株老槐树伸展着枝干,树影斑驳地洒在墙上。一位老人坐在石凳上,手里捏着一把蒲扇,慢悠悠地摇着,目光落在院中一口古井上,像是在回忆什么。我们没打扰他,只是悄悄驻足片刻。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游客的喧闹远去了,只剩下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和那口井沿上被绳索磨出的深深凹痕。我忽然觉得,这座大院不只是商贾之家的辉煌见证,更是几代人生活气息的沉淀。它不说话,却把悲欢离合都藏在了砖缝与木纹之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午后,我们驱车前往平遥古城。夕阳西下时,古城墙在余晖中显得格外雄浑,像是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巨人,默默守护着这座千年小城。我们沿着南大街漫步,两旁是鳞次栉比的票号、当铺与茶庄,幌子在风中轻晃,仿佛回到了明清时期的金融中心。在一家老茶馆歇脚,我们点了壶陈年茯茶,茶香氤氲中,有人说起当年平遥日升昌是中国第一家票号,汇通天下,竟比现代银行还早百年。我们相视一笑,感叹晋商的智慧与胆识,竟在这样一座小城里悄然萌发,影响了整个中国的商业版图。随后我们专程去了平遥县衙府原址,本想进去看看,但由于时间的关系没能进去 ,留下了小小的遗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夜幕降临,古城灯火渐次亮起,红灯笼一串串挂在屋檐下,映得青石板路也泛着暖光。我们站在城墙根下,抬头看那巍峨的城楼在夜色中轮廓分明,仿佛与星空相连。有人提议拍张合影,四人并肩而立,背景是“平遥古城”四个大字,在灯光下熠熠生辉。快门按下的一瞬,我忽然觉得,这不只是一次简单的旅行,而是一场与过去的对话,一次老友重逢的仪式,更是一次对文化根脉的悄然寻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程的大巴上,大家渐渐安静下来。车窗外,夜色如墨,偶尔闪过几盏乡村的灯火。有人靠在椅背上闭目养神,有人望着窗外出神。我翻看着手机里的照片,乔家大院的深院高墙,平遥街头的茶香人影,还有我们四人笑得毫无顾忌的脸。这一日,我们走过了两座城,也走过了几十年的光阴。国庆的夜晚,山河静好,而我们,在时光的缝隙里,找回了彼此,也找回了自己。</p> <p class="ql-block">编辑撰稿制作特效:无畏</p><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2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