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运河的呼吸

非哥记忆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韩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国庆假期第二天,秋雨绵绵,有幸参加宿迁市文学大讲堂,这场由市、区文联组织的文学盛宴,让我近距离接触文学大家,一场关于文学与河流的对话正在市海关大厦东一楼温馨开讲,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徐则臣老师以“一个小说家眼中的运河”为题,为在场的文学爱好者开启了一段穿越时空的文学之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讲座伊始,徐老师便将自己与运河的缘分娓娓道来。他的长篇小说《北上》,不仅是一部关于运河的文学叙事,更是一个作家与一条河流长达数年的精神对话。在徐老师看来,运河不只是地理意义上的存在,更是承载中华文明血脉的精神航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小说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徐老师这句话重重地落在每位听众心上。他谈到,创作《北上》的四年间,最重要的功课不是写作技巧的打磨,而是对历史真实的敬畏,对生活细节的考据。为了准确再现运河风貌,他沿着运河一路北上,收集了无数鲜为人知的故事,查阅了浩如烟海的史料。在他的笔下,每一个细节都要经得起推敲从船工的衣着到船只的构造,从沿岸的方言到百年前的饮食习惯,就连对慈禧的历史称谓也细细探究,这种严谨的创作态度背后,是徐则臣对文学的深刻理解,小说的虚构不是随心所欲的想象,而是在历史真实基础上的艺术升华。唯有如此,文学作品才能承担起记录民族记忆的使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谈到创作灵感时,徐老师形容运河像是“活着的古籍”,每一段河道都是一页史书,每一道波纹都是一个字符。他说,作家要做的,就是读懂这些无字的记载,然后用有温度的文字将其转化为打动人心的故事。这种转化需要深邃的生活眼光,更需要浓厚的情感的真实投入,要对笔下的每一个人物、每一处风景都怀着深深的眷恋与敬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两个小时的讲座,会场始终弥漫着专注的氛围。徐老师的话语如运河之水,平缓而深沉,却蕴含着巨大的思想力量。在提问环节,多位听众就文学创作中的历史观照、地域书写作了深入交流。徐老师都以对时光的敬畏和文学家的悠然妙语解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散场时,几乎所有的文学爱好者都情不自禁地请徐老师签名留念,徐老师冒雨赶来,还要急着赶回去,他还是满足每个人的愿望,在他的小说《北上》签上自己的名字,虽然来不及写全时间,但我们每个人都就记得今天是2025年10月2日。一位年轻读者感慨:“原来真正的文学创作是如此庄严的事情。”或许,这正是文学大讲堂的意义,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为我们保留一片可以安静思考文学与人生的精神高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运河依旧在流淌,而文学的故事,还将继续被书写。西楚大地的秋夜,雨绵绵的夜空,我仰望着闪耀亮光的远方星星,感受千年运河清馨的呼吸和深厚积淀的未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讲座间隙,孟献国主席以亲身体验,畅谈创作从广泛的阅读、大胆的创作到长期的坚持等方面的感受,开启了这场收获满满的学习之旅,每次回望这些学习机会,深感文联领导的关心关爱就是文学爱好者的最好食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韩非,宿迁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著有散文集《岁月如歌》。</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