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到九龙老家时,太阳正斜斜地挂在老屋的飞檐上。踏进那道熟悉的门槛,只见八十岁的二哥穿着白底蓝格短袖,正对着手机专注地练习唱歌。二嫂举着手机,眉眼含笑地拍摄,那神情,竟像极了年轻时看二哥在田间劳作时的模样。</p><p class="ql-block">我不由在门边驻足。二哥退休前任村支书数十年,春种秋收,大半辈子与土地为伴。如今见他对着手机屏幕认真调整站姿的模样,忽然觉得时光真是个奇妙的东西——它既能让人白头,也能让人重生。拍摄完毕,他钻进房间给视频配字幕:“国庆中秋双节乐,高歌一曲颂祖国”。当他将成品发到抖音,立刻收获几十个赞。那些跳动的红心,像是这个时代送给他的另一份礼物。</p><p class="ql-block">傍晚的炊烟刚刚升起时,侄女婿将大哥大嫂送到了九龙。闲谈间,我意外得知次日国庆日竟是大哥八十三岁的阴历生日。“八十多岁的人了,第一次在老家堂屋过生日。”大哥这话说得平淡,却让在座的人都沉默了片刻。我立即通知侄儿买蛋糕,侄女买鲜花——这个秘密像一阵风,瞬间吹遍了刘家大院。</p><p class="ql-block">第二日的热闹来得格外早。三十多位亲人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这座老屋,鲜花簇拥着满脸皱纹的大哥,鞭炮声震得院里的老槐树都仿佛年轻了几岁。当生日歌响起,大哥在烛光映照下闭上双眼许愿时,我发现他眼角闪烁着泪光。他颤抖着吹灭蜡烛后说:“昨天是妈妈的生日,我今天能在这里过生日,感觉像是妈妈的安排。”这句话让满堂的喧闹忽然静默,然后又化作更热烈的祝福。</p><p class="ql-block">午后的阳光正好,我们在大门口拍摄全家福。背景是崭新的刘家大院门眉,“良才辈出”的横批在秋阳下熠熠生辉。几代人按辈分排成三排,大哥大嫂坐在前排中央,脸上洋溢着满足的微笑。堂弟将这张全家福发到“刘家大院”微信群里后,远在成都的三哥立刻发现了两位新成员——堂弟的女婿和大哥的孙女婿。家族的枝叶,就这样在岁月的滋养间悄然舒展。</p><p class="ql-block">院子里的麻将桌早已摆开,三桌电动麻将,一桌“贯蛋”,笑语喧哗声此起彼伏。这种热闹,这种嘈杂,恰似中国式团圆最生动的注脚。只有二哥二嫂和请来的厨师强子还在灶房间忙碌,侄儿侄媳穿梭在各个房间,为宾客们端茶递水,他们的身影在炊烟中时隐时现,像是这场团圆戏的幕后导演。</p><p class="ql-block">夜色渐浓时,客人们陆续归去,留下大嫂、大姐和堂姐陪我打“拖拉机”。二哥二嫂都是高手,在一旁指点。“打拖拉机要记牌,”二哥耐心地解释,“就像过日子,要懂得排兵布阵。”在他们的指点下,我和堂姐竟然连赢了两局。每一轮出牌,每一次抠底,都伴随着欢声笑语,那些久违的亲密,就在这牌局间悄然复苏。</p><p class="ql-block">二号下午离别时分,二嫂将她种的绿色蔬菜塞满了我们的后备箱。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蔬菜,在塑料袋里发出窸窸窣窣的声响,像是大地最朴素的叮咛。“比不了城里的好看,但是甜。”二嫂整理着菜箱,轻声说道。</p><p class="ql-block">车启动了,我从后视镜里看见二哥二嫂站在路口挥手的身影,越来越小,最终化作记忆里的又一个坐标。晚上回家仍觉意犹未尽,躺在床上刷抖音,看见二哥新发的视频:“团圆是最美的风景,亲情是最好的礼物。”我轻轻点下那个红心,在评论框里输入:“九龙老家,永远是我们心的归处。”</p><p class="ql-block">窗外月色正好,照见人间万家团圆。而在九龙老家那个普通的院落里,一场关于亲情的故事刚刚落幕,又永远不曾落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