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圌山、又称窦圌山,位于四川江油市武都镇,距市区25公里。圌山原名“猿门山”,因山上多猿猴且两山形似门而得名。南北朝萧梁时期,僧人在山上建庙,又因山形圆形似粮囤改称“豆圌山”。唐代窦子明(彰明县主簿)弃官隐居于此修道,传说他修炼成仙后“白昼飞升”。于是有仙则名,后人便将“豆”改为“窦",更名为“窦圌山”。</p><p class="ql-block">窦团山为地质运动形成的典型丹霞地貌,三座石峰相伴相依垂直矗立:西为向月峰,建有东岳殿;北为神斧峰,建有鲁班殿;南为飞仙峰,建有窦真殿。仅问月峰有石路可攀,另两峰仅靠铁索相连,险峻异常。最高峰海拔1140米。</p> <p class="ql-block">圌山景区的通幽步道,自入口~景区服务中心至山顶,迂回盘旋于山间,全长约5公里。通幽步道林木苍翠、古代楼阁、亭台、寺庙、碑文、近代名人诗作、书法遍布其间。沿石梯缓缓而上,既可享受大自然秋日风光,还可欣赏地方久远的人文景观。</p> <p class="ql-block">飞仙亭位于云岩寺前东侧悬岩上,清代方丈为纪念窦子明在此修炼飞升成仙而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现亭为1985年重建。唐高宗时期,彰明县(今彰明镇)主簿窦子明倾慕此山的“清、奇、幽、秀”而弃官隐居山上,专注于修行炼功及改造环境。</p><p class="ql-block">窦子明在此开山辟路,建庙筑宇,因最后换修连接两峰的铁索桥,欠下很多债务,被逼由此一跃而西去。据说当时飞来凤凰和祥云,认为窦子明羽化飞升成仙。人们为了纪念他,从此圌山便冠以“窦”姓,“窦圌山”由此得名。唐乾符年间,山顶增修了窦真殿。诗仙李白曾因仰慕子明飞仙,而留憾:“愿随子明去,炼火烧金丹”。</p> <p class="ql-block">站在飞仙亭悬岩上,可远眺远处的缩小版的江油火电厂和城镇、村落,它们在广袤无垠的原野显得十分渺小。</p> <p class="ql-block">云岩寺,唐代佛教禅宗寺院,始建于唐乾符年间(874~879年),兴盛于宋代,明末毁于兵火,现存建筑除飞天藏外,全系清康熙至道光年间重建。云岩寺坐北朝南,层层递高。山门悬挂竖匾金字“云岩寺”,对联书写“天下无双景,人间第一峰”。占地26亩,建筑面积5051平方米。依次为山门、文武殿、护法殿、大雄殿、震经楼五重主体建筑。</p><p class="ql-block">寺内最为有名的是高10.86米的宋代的木构的飞天藏,又名星辰车,建于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距今835年。纯木的飞天藏在全国仅有三座,一座在河北省正定县的隆兴寺;一座在距此仅160公里处的平武报恩寺。这两座均属于佛教建筑,用干收藏经书。</p><p class="ql-block">而圌山这座却是奇特的道教建筑,建于战乱的南宋,旨在统治者期望天下太平的精神寄托。本土百姓则认为修建飞天藏,可消灾免难、祛病强身。于是形成“三月三,朝圌山,朝圌山保平安”的庙会习俗。飞天藏和山顶索道表演是窦圌山景区两处主要亮点。1988年云岩寺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观看了古老庙宇,再拾阶而上走过通幽口,看别有天石刻,过一线天,再沿山路往上,便见岩缝中有石,形若孩童,叫打儿岩。“打儿岩,打儿岩,想儿就用石打岩,多做善事有好报,送子娘娘送子来”。此地流传着这一民谣源自渊源传说故事、、、、、、。</p> <p class="ql-block">碧雲洞位于雲岩寺附近,此为窦子明隐居并修道成仙的遗迹。洞内曾发现经书、蒲团等古物,因年久落满灰尘,但道教文化氛围浓厚。此洞没有人知道有多深,有人说与乾元山太乙真人炼道的金洞相通;也有人说与李白少年读书处大匡山的太白洞相连。其洞到底在什么地方?却留下千古之迷。</p> <p class="ql-block">历朝历代,窦圌山吸收了众多的名流雅士和达官显贵们到此揽胜避暑,并留下了珍贵的遗迹和诗作。少年李白游此山时,写下“椎夫与耕者,出入画屏中”的诗句;清同治四年(1865年)夏,四川总兵周达武留下强力遒劲的“虎”字碑;民国时期,川军师长董长安驻军江油时,在东岳峰半腰修筑了春台、整修了超然亭,并耗资从三十公里外的北城乡购置四块巨大石板,刻上“别有天”镶嵌在崖壁上;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夏,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与著名书法家谢天量相会圌山,登高望远,挥毫赋诗。</p> <p class="ql-block">每年三月三庙会期间,道教仪式、川剧表演、铁索飞渡等非遗活动轮番上演,更映证了“樵夫与耕者,出入画屏中”的生动意境。</p> <p class="ql-block">玉皇殿位于圌山顶,始建于南朝梁末,历经多次(如地震、火灾)重修,现存主体结构为清雍正三年(1725年)重修后的样式。它与窦真殿、鲁班殿、东岳殿共同构成完整的道教体系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东岳殿位于东岳峰顶,此殿始建于宋代,为景区内重要的道教建筑之一。历经元、明、清修缮,现存建筑为清代风格,殿内主要供奉东岳大帝黄飞虎,是道教中的重要神祗,相传有掌管人间生死的职能,与南岳衡山的南岳大帝共同构成道教“东西二帝”体系。</p><p class="ql-block">徒步只能走到东岳峰的东岳殿,站在东岳殿外只能目视斜对面的鲁班峰~鲁班殿(殿内供奉鲁班泥塑像),以此纪念修建窦圌山寺庙的工匠;其正对面是窦子峰~窦真殿(殿内供奉窦真人、窦真娘娘及长子三人塑像),以此纪念开发窦圌山有功的窦真人和祭拜免除小孩痘疹的窦真娘娘。如要近距离目睹鲁班殿和窦真殿,需跨越40米悬空铁索方能如愿。</p> <p class="ql-block">铁索飞渡是窦圌山的传统绝技,起源于北周时期(535~545年),最为祭祀而用竹绳做桥供僧人行走;唐代窦子明将其改为铁索,并发展为高空铁索表演;清代康熙七年(1668年)由僧人蒋通开始系统传承,至2025年已延续至笫13代。</p><p class="ql-block">表演者在海拔1100米、距地面垂直51米(有说85米)的铁索上约5分钟完成行走、单脚站立、倒挂金钩、金鸡独立、鹞子翻身等技艺表演。表演者如履平地,收放自如,让人艳羡、称赞。表演者每一次铁索成功飞渡的背后,都蕴含着对传统的继承和对文化的尊重。铁索行走表演为周末和节假日的上午10:30、11:30各一场;下午13:30一场。平日无表演安排。</p> <p class="ql-block">运气不错,离别时还可观赏到滑翔伞在窦圌山翱翔表演,滑翔伞的表演给美丽的圌山又添一副飘动的画屏。自然美和人文美、古代美和现代美相融在一起,给人一种时空交叠的意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