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塔河到呼玛,全程 200公里,都浸润在磅礴大雨中。 G331国道(丹阿公路)是一段深入大兴安岭腹地、穿越原始森林、体验边疆林区生活的经典线路。 沿着G331国道一路向东。这一带地处大兴安岭的伊勒呼里山东麓、呼玛河左岸,属于低山丘陵区。 地势平坦,视野豁然开朗,远处的地平线与天空相接,形成一幅无边际的画卷。 高速两旁是广袤的农田,田野里呈现浓烈的绿色,整齐的田垄像棋盘一样延伸至远方; 道路蜿蜒穿行于森林与河谷之间,森林覆盖率极高,是典型的寒温带森林多为原始或次生林区。 路边的小村庄新立村 新立村的中心,有广场,有党群服务中心,还有负责人的公示牌。 房屋为砖瓦结构,看上去好像很单薄;排列随意,屋顶多为蓝色或灰色,周围环绕着矮栅栏,种有落羽松等乡土树种,形成“田中有村、村中有田”的和谐画面。 远处的山峦依然保持着森林的轮廓,但山脚下已出现村庄和农田,炊烟袅袅,与自然景观形成和谐的人文画面。 从国道进入村庄的路 这一段路程处于大兴安岭北麓的森林与山地丘陵地带,是典型的寒温带森林生态与边境人文交融的区域。 森林景观、河谷地貌一望无际的绿色,壮美的自然景观,缓慢地或是急切地在眼前一闪而过,转瞬即逝,我聚精会神地把它们定格下来。 远远的看见一幢建筑,按下快门细看,竟是公安机关。 兴华不仅是村还是一个小乡,兴华村同时也是乡政府驻地,地处呼玛县中北部,呼玛河左岸。 兴华林场是大兴安岭林业系统中的一个基层单位,负责该区域的森林资源管理、采伐、防火、抚育和生态保护等工作,通常与乡政府所在地毗邻,是当地经济与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林业转型期,林场也逐步发展森林康养、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等新业态。 兴华路57号农宅 兴华乡是一个以林业、农业和少量边境贸易为经济支柱的乡镇。 兴华乡以汉族为主,也有部分鄂伦春、达斡尔等少数民族居民,居民多居住在乡政府所在地及附近林场连队。 我很想了解像兴华乡这样的边远乡镇如何依托林业、农业和边疆文化生存与发展; 路边尽管是乡政府驻地,也没什么好逛的。没有集镇味道,估计集贸场所没在这公路边。 这段路程的风光特色是“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一边是原始的山林与河流,一边是农民耕作的田野与散落的村庄,既有大兴安岭的粗犷,也有农村的宁静。 331国道沿途的东山村 东山村属兴华乡辖,隶属G331国道沿线乡村带,是进入呼玛县东部山前地带与黑龙江上游腹地前的典型林区—农耕过渡型小村庄。 可与兴华乡、呼玛镇形成串游线路,兼顾林海风光与边境人文。 整体生态以森林、界江、湿地为基底,串联呼玛画山、呼玛河口等标志性景观,形成“边境公路+界江观景”的连续体验。 呼玛镇香河路,从这里进入呼玛镇。 呼玛镇辖区地处呼玛河与黑龙江汇流的淤积平原上,土壤肥沃,水草丰茂。 城镇濒临黑龙江畔,为黑河市以北黑龙江上游的最大沿江城镇,是黑龙江上游重要港口之一,并是连接公路、水路的交通枢纽。 城镇建设围绕“沿江”布局,是黑河市以北黑龙江上游最大的沿江城镇。镇内道路网络完善,主干道正棋路、长虹路、中华路;迎宾街、长明街、龙江街笔直宽阔,连接各个社区与村庄;公共设施齐全,有综合商店、超市、医院、学校(如呼玛县第一小学)、文化广场等,满足居民日常需求。 长明街上的商店 香河路-龙江路交叉口的双子商店 呼玛又称呼玛尔、库玛尔、古站。呼玛地名是以黑龙江的一条较大支流,即呼玛河而得名。《呼玛县志》“呼玛、呼玛尔、库玛尔,均为蒙语,即“行围前列之人”的意思。另有资料记载,呼玛尔为达斡尔语,“高山峡谷不见日光的急流”之意。 呼玛又名古站,是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在呼玛尔河口附近筑呼玛尔木城,后称此地为古站。这段历史遗迹是呼玛镇的“文化基因”,为后世留下了“黑水镶边、黄金铺路”的边疆传奇。 呼玛县是黑龙江畔的历史名城,城镇濒临黑龙江畔,为黑河市以北黑龙江上游的最大沿江城镇,是黑龙江上游重要港口之一,也是大兴安岭地区通往黑龙江口岸的重要节点。<br> 东北的状态很是特别,不知为何,对于那些“不是季节”的荒芜与凋零之景,我一次次地回应着“生机”两个字。任何沉闷都能被一棵树、一条河、一块路边招牌或是一句东北话等简单的化解,挪到不那么重要的位置。我总觉得看得到生机,始终没有困顿的感觉。 转入209省道后,地貌逐渐从森林向农田与河谷平原过渡。道路两侧是连片的耕地,葱绿一片,充满乡野气息。 远处的山峦依然保持着森林的轮廓,但山脚下已出现村庄和农田,炊烟袅袅,与自然景观形成和谐的人文画面。 这段路程的风光特色是“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一边是原始的山林与河流,一边是农民耕作的田野与散落的村庄,既有大兴安岭的粗犷,也有农村的宁静。 209省道是继续前往呼玛县城乃至更远的黑龙江边境线打下基础,探索中国最北疆域自然与人文风貌的重要起点。 长城路38号,呼玛自驾营地 呼玛镇的文化底蕴源于千年历史积淀与多元民族、时代元素的交融,涵盖古驿文化、少数民族风情、红色记忆、知青奉献及生态文化等多个维度,形成了独具北疆特色的文化体系。 呼玛镇是鄂伦春族的重要聚居地之一。鄂伦春族是“兴安猎神”,其文化以森林狩猎为核心,形成了独特的生态智慧与非遗体系。鄂伦春族的桦皮文化、兽皮文化等,均取材于森林资源,体现了“靠山吃山、敬畏自然”的生存理念。<br><br> 萨满文化是鄂伦春族的灵魂,萨满仪式保留了原始宗教的神秘性,成为研究北方民族信仰的重要资料,是呼玛镇的文化“名片”。 1969年至1971年,近6000名知识青年响应号召,从上海、齐齐哈尔、北安等地奔赴呼玛,投身北大荒开发建设,用青春与汗水推动了呼玛的经济发展。知青文化成为呼玛镇的重要记忆。 呼玛镇拥有“大森林、大湿地、大界江、大冰雪”等自然禀赋,其生态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亲近自然中感受生态之美。 在这条路上,感受大兴安岭的“雄浑壮阔”,既有古驿文化、知青文化、生态文化又能体验鄂伦春族的“独特文化”,是一次独特的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