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顺古镇

皮立平

美篇名:皮立平<div>美篇号:3779500</div> 腾冲和顺古镇位于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西南 5 公里处,地处西南丝绸之路与滇缅公路的交汇点,是一座拥有 600 余年历史的边陲侨乡。 和顺自明代起即为屯兵戍边之地,随着人口繁衍与耕地不足的矛盾加剧,明清时期逐渐形成 “走夷方”(赴缅甸等地经商)的传统。至 20 世纪初,和顺人创办的跨国商号达 60 余家,分支机构遍布东南亚及国内各大商埠,成为云南最早的跨国贸易中心之一。 如今,古镇户籍人口仅 7000 余人,却有 3 万余侨胞分布在缅甸、泰国、美国等 13 个国家和地区,形成 “海外和顺” 的独特格局。 冰清玉洁牌坊(节孝坊)。<div><br></div><div><br></div> 朱镕基总理的题词。 古镇给艺术家们带来了创作灵感。 文治光昌文化坊位于双虹桥老桥头,是和顺文化教育的标志。牌坊全石质结构,两层斗拱,正面浮雕寓意文运昌盛,背面 “佑启人文” 强调文化传承。坊体两侧 “士和民顺”“俗美风淳” 八字,道尽和顺的人文理想。<div><br></div> 和顺小巷 街景 “腾越关” 是古代滇西腾越地区(今云南省腾冲市及周边)一系列边防、交通关隘的统称,是中国西南边疆连接东南亚(缅甸、印度)的 “南方丝绸之路”关键节点,也是历代王朝经略西南、巩固边防的重要军事屏障。其历史贯穿汉晋至近代,功能从早期的 “丝路通道” 逐步演变为 “边防要塞”,见证了西南边疆的贸易往来、民族融合与抗敌斗争。 见到传说中的“赌石”场所。 古镇现存寸、刘、李等八大宗祠,始建于明清至民国时期,兼具祭祀、教育、议事等功能。例如,寸氏宗祠为和顺历史最悠久的宗祠,刘氏宗祠则因电视剧《滇西往事》在此取景而闻名。这些宗祠建筑工艺精湛,木雕、石雕、砖雕相映成趣,部分宗祠内仍保留着当年作为学堂的遗迹,体现了 “宗祠即学堂” 的独特传统。 刘氏宗祠因电视剧《滇西往事》在此取景而闻名。 寸氏宗祠是滇西侨乡文化的典型代表,承载着寸氏家族跨越数百年的历史记忆与精神脉络。 寸氏宗祠始建于清嘉庆十年(1806 年),由族长寸光远发起筹资,历经 20 余年至道光六年(1827 年)初步建成,包括正堂、大门、月台等主体建筑 。此后在 1935 年、2003 年等关键节点多次修缮,逐步融入南洋建筑技艺与文化符号。例如,1935 年重建的大门采用缅甸进口材料,门楣 “寸氏宗祠” 四字苍劲有力,两侧石联 “灵秀钟三迤,英奇萃一族” 道尽家族荣耀。 宗祠曾长期作为教育场所:清末为和顺女子学堂,民国时期成为和顺中心小学,直至 2000 年学校迁出。 寸尊福(1855 年 - 1929 年),名尊福,字如东,号海亭,是今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和顺黄果树人。他是中国近代翡翠大王,著名革命先驱、教育家。寸尊福在仰光参加同盟会,倾财力支持云南永昌起义、河口起义、腾越起义和广州黄花岗起义等,为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1915 年寸尊福 60 大寿时,孙中山先生为他题词 “华侨领袖,民族光辉”,并赠送了亲笔签名的照片,还赠予他代表国民政府的寿礼 “金丝寿幛”。 孙中山赠送的匾额。 百岁坊是和顺人家长寿的象征,也是和顺一景。 水车 元龙阁集道教(龙王、三官)、佛教(观音)、儒家(魁星)于一体,体现了和顺多元包容的文化特质。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建筑布局上,更通过楹联、雕刻等细节传递 “天人合一” 的哲学思想。<div> 水面是清澈的龙潭。</div> 建于清光绪年间的 6 座洗衣亭沿河分布,为妇女提供遮风避雨的洗衣场所,成为和顺最温情的公益建筑。 滇缅抗战博物馆坐落于远征军反攻腾冲指挥部旧址。 盛媺幽光牌坊(文化坊之一) 和顺图书馆作为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其前身为 1924 年的 “阅书报社”,1928 年扩建为图书馆,1938 年新馆舍落成。馆内藏书 13 万册,其中珍稀古籍超 2 万册,胡适、李石曾等名家题字点缀其间,承载着边陲小镇崇文尚教的精神脉络。<br> 著名哲学家艾思奇故居,现在是艾思奇纪念馆。 戏台。<div> 谢谢浏览!<br><div> 使用器材:机身尼康D800,镜头尼克尔24-120mm F/4</div><div> </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