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们这样过的国庆节

大山一戈

<p class="ql-block">  昨天,国庆节,回家看望老人。</p><p class="ql-block"> 中午,吃完老妈亲手做的吊瓜水饺,打算小憩一会儿,刚眯眼,来短信了,回了几条短信,睡意全无,起来领着家里的小狗“仔仔”,出去溜达去了。</p><p class="ql-block"> 天阴沉沉的,不时飘下阵阵毛毛细雨,路上行人也不多,阴了多日的天气,让人感到很压抑。沿公路走了一会儿,随便转进了一条山沟,路不很宽,很泥泞,被拖拉机压出的车辙,象两条长蛇,蜿蜒伸进山里。小狗“仔仔”跑前跑后,很是兴奋的样子。</p><p class="ql-block"> 不觉来到一片很荒凉的地方,怎感到这地方很是熟悉?突然想起,这地方叫“龙王沟”。望着这一片的荒凉,找一块平坦的石块坐下,点起一支烟,眼前浮现起40年前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我家住的这个地方叫石炭坞,顾名思义,就是又出石头又出炭的地方,真是名不虚传,说石头,这地方的石头很出名,南山是连绵的石灰岩山地,石灰岩,又称青石,是做碱、水泥及建筑的好原料,这地方的青石可真是的好,巨大的石块打开以后是青黑的一色,也有雕塑家用青石刻出各种各样的艺术品。北山,是花岗岩山地,在那花岗岩山下,曾经蕴藏着丰富的煤矿,开采历史已经几百年了,早在日本鬼子以前,就有英国人在这里开采煤矿。现在已经采空了。还有丰富的制作玻璃的原料硅酸盐、石英石,制作瓷器的陶土,制作耐火材料的氧化铝等。小时候看到的最多的车就是拉煤的车,火车、汽车、地排车、小推车,只要能转的车几乎都是拉煤的,地上一层厚厚的煤末子。</p><p class="ql-block"> 龙王沟位于石炭坞的东北侧,是一条很深的山沟,原先在这里有山机厂子自己畜牧场,还有一个自己的大油库,在油库的南面是大炼钢铁时代的一个炼焦厂,不久就废弃了。“龙王沟”里有一条终年不干涸的小溪,这地方水源奇缺,因为这小溪终年不干,老百姓说这里住着龙王,故称“龙王沟”。</p> <p class="ql-block">那时土法炼焦就是这样的</p> <p class="ql-block">另一种土法炼焦</p> <p class="ql-block">也是土法炼焦,现在绝对不允许的</p> <p class="ql-block">  大炼钢铁时代,在这龙王沟里建了一个很大的炼焦厂,那时候炼焦,就是在地下挖一条很深的沟,把煤放进去点燃,在缺氧的情况下燃烧,烧掉有机物质,剩下的就是很纯的炭了,我们称作这炭叫“焦子”。实际上这种做法是非常的浪费,石炭坞的煤是烟煤,含有大量的煤焦油,这种炼焦法实际上是把很多有用的东西白白浪费掉了。有人形容,这种炼焦法就像做豆腐,只是吃的豆腐渣,可那时候谁管这些呢。那炼焦的场面也很壮观,一条条的炼焦沟紧挨着,每条沟都吐着长长的火舌,这样的火舌连成一片,夜晚能照亮半个天空,那浓烟遮天蔽日,干活的人都是黑色的,只有两个眼睛看着骨碌骨碌的转。</p><p class="ql-block"> 不久这炼焦厂就关闭了,什么原因也不知道,成沟的焦炭就埋在地下,开始还有人看管,时间久了也没人管了,那焦炭慢慢也被人遗忘了。</p><p class="ql-block"> 也不知什么时候,有人发现了这里埋藏着焦炭,人们便蜂拥而至,去那里“淘金”了。开始去的人可真是发财,有的人甚至挖到了成沟的焦炭,等我们得到消息已经很晚了,只有零散的焦炭可以找到。</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国庆节只放一天假,加上个星期天也就休息两天,就这两天,家里的人也从来不休息,不是上山割草,就是到煤矿的渣滓堆捡煤,用来弥补家庭收入的不足。割的草也可以卖,每一担(100市斤)可以卖到1.5元,家里几乎是不买煤的,尽管那时的煤只有几块钱一吨。过冬用的煤多数是我们兄弟们捡来的,那高高的煤渣堆,没少留下我们兄弟的身影。捡煤是又累又危险,拉煤渣的滑车,沿着很陡的渣堆慢慢往上爬,我们就爬上滑车,尽快的在渣滓里寻找着煤块,一不小心,就会被那滑车的车轮扎伤,很多的捡煤的孩子,就在那里落下了残疾。等到那煤渣车到了堆顶,我们又排在两侧,等滑车将那煤渣倒下,便蜂拥而上,寻找这那不多的块煤,很多孩子就葬身在这煤渣下。拣到的煤装满筐子,用挑担挑回家,我</p> <p class="ql-block">焦炭</p> <p class="ql-block">那时长的很细小,也挑不多,但也摇摇晃晃的挑着往家走。二哥壮实,每次都挑很多,个子现在还不如我高,有时候戏谈“都是那时候挑担子压的。”</p><p class="ql-block"> 听说龙王沟里有焦炭,很多人都去淘,这淘焦炭比上煤渣堆找煤来的快,也安全。那年国庆节我父亲对我们兄弟们说:“走!去龙王沟淘焦子去。”</p><p class="ql-block"> 准备好家什,一辆小独轮车,镐头铁锨水桶等,我们父子们就出发了,直奔那龙王沟。</p><p class="ql-block"> 到达那龙王沟,那里早已人满为患,靠近水溪的地方那已经建好的小水池子一个挨一个,也不知是谁发明的这淘炭的方法,虽然很土,但很实用。先挖一个直径一米左右的坑,把挖出的土培在坑的周围,用铁锨拍实,池子就算建好了,池子要建在靠近水源的地方,远了用水桶提水那就费劲了,然后往里灌水,再把含有碎焦块的土倒进去,不断搅拌,等搅拌成泥浆,由于泥浆的浮力作用,碎焦块浮在上面,石块砖头等就会沉底,用笊篱把浮在上面的焦块捞出来,然后放水,把沉渣清出去,再放水,放渣土,重复着做。</p><p class="ql-block"> 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别人废弃的池子,稍加整理就成了,难就难在找到含有碎焦块的渣土,好的地方早已经被别人占领了,有的地方真是好,能挖出大块大块的焦块,那人都住在那里晚上也不回去。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小坑,挖出渣土,用砖头砸一下,把稍大的颗粒打碎,能看到有闪光的样子,说明这渣土里含有碎焦块。然后就是挖渣土,运到池子旁,搅拌捞焦子。我年龄小,任务就是用笊篱往外捞,弄一池子也捞不出多少来。</p><p class="ql-block"> 天渐渐的冷了起来,那年冷的也太早,我们穿的也单薄,不一会儿就冻得打哆嗦,开始还挥汗的人们也赶紧穿上衣服,我蹲在池边,用笊篱吃力的捞着那碎焦块,水浸到手上,北风一吹,很快就裂开一道道血口,钻心的疼,捞一会就把手放在嘴上,哈哈气,暖和一下手,再继续捞。</p> <p class="ql-block">  天色更暗了,开始飘毛毛雨,温度进一步降低,这时不但感到手冷,那脚也冻得直疼,我穿着一双比我的脚号大几码的硬皮鞋,还没有穿袜子,想起一本书里说得:“那脚冻得很疼,就像猫咬的一样”我想,也就是这滋味了。疼的厉害时,就坐在地上,把脚从鞋里拿出来用手捂一会,再穿上鞋继续干。</p><p class="ql-block"> 毛毛雨开始变成小雪粒,随北风飘来,打在身上,打在脸上,一阵阵生疼,周围已经开始变白了,水也出现了冰凌子。老爸看到实在不能干了,就下令收拾东西回家,捞的焦块装了不到半小车,回家后倒在地上,第二天就冻成了冰砣子,一冬天没化开,那年怎么就那么冷。那年的国庆节,我就是这样度过的。</p><p class="ql-block"> 一阵风吹来,我打了个寒战,用手摸了一把脸,湿漉漉的,也许是雨水。小狗仔仔坐在我的面前,不解的望着我,我拍了拍仔仔的头:“走,回家!”仔仔立即窜起,奔上回家的路。</p> <p class="ql-block">那时用的这样的小推车,到绝没这样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