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城墙上漫步所思

东方木

<p class="ql-block">在西安的最后一天,上午在西安城墙上漫步,下午准备去碑林。</p><p class="ql-block">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从永宁门登上城墙,在宽阔的城墙上漫步,望着城墙内外的现代建筑和古建筑(钟楼、鼓楼等),不由想起了被拆毁的北京城墙。</p> <p class="ql-block">在上个世纪50年代决定北京古城墙命运的关键时刻,以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为代表的学者们曾竭力抗争,提出了著名的 “梁陈方案”。</p><p class="ql-block">梁思成与陈占祥共同提出,完整保留北京老城,将其作为行政、文化和旅游中心。在老城西郊(今公主坟一带)另建新的行政中心,让新旧城并存发展。</p><p class="ql-block">梁思成甚至构想将城墙改造为世界上最独特的“环城立体公园”。“城墙上面,平均宽度约十米以上,可以砌花池,栽植丁香、蔷薇一类的灌木,或铺些草地,种植花草,再安放些园椅。夏季黄昏,可供数十万人的纳凉游息。秋高气爽的时节,登高远眺,俯视全城,西北苍苍的西山,东南无际的平原,居住于城市的人民可以这样接近大自然,胸襟壮阔。”</p><p class="ql-block">遗憾的是,这个极具远见的方案最终未被采纳。梁思成的呼吁被忽视,他曾痛心疾首地预言:“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一块肉;剥去了外城的城砖,像剥去我一层皮。” “五十年后,历史将证明你是错误的。”</p> <p class="ql-block">幸运的是,西安古城墙完整地被保护下来了。</p><p class="ql-block">西安城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隋文帝兴建大兴城(唐长安城),其规模宏大,城墙奠定了今日西安老城区的基本格局。</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所见的西安城墙,主体建于明朝洪武年间(1370-137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政策下,命令全国各府县普遍筑城。在唐皇城的基础上,西安城墙得以扩建和加固,形成了如今的规模。</p> <p class="ql-block">清代对城墙进行过多次修补。民国时期,为了适应城市交通,新开了数座城门。</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1980年代以来,政府对西安城墙进行了大规模、系统性的修缮和保护,并建立了环城公园,使其成为市民休闲和游客游览的重要场所。1961年,西安城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西安城墙是一座长方形的封闭城墙体系,结构严谨,功能完备。城墙总周长约13.74公里,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城墙呈梯形,稳固如山。</p> <p class="ql-block">城墙主体由夯土筑成,外层包砌青砖,坚固异常。</p> <p class="ql-block">城墙四面各有一座主城门,分别为长乐门(东)、永宁门(南)、安定门(西)、安远门(北)。每座城门都由箭楼、正楼和闸楼组成“三重门”的防御体系。</p> <p class="ql-block">城墙外侧每隔120米有一座凸出城墙的敌台,共98座。这种设计消除了城墙下的死角,可以形成交叉火力,有效防御敌人。</p> <p class="ql-block">城墙顶部外侧有5984个垛口,用于瞭望和射击。</p> <p class="ql-block">城墙四角各有一座角楼,是驻兵和指挥的制高点。</p> <p class="ql-block">环绕城墙一周的护城河宽约20米,深约10米。如今河水清澈,可泛舟游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