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尹小秃一双变形的老手 贺朝善2009年1月摄</font></b></h3> <h1><b> 右玉县地处山西省北端海拔1400多米的黄土丘陵区,近代生态环境无比恶劣。新中国成立76年来,右玉历任县委书记接过“治沙棒”,带领右玉人民坚持不懈,硬是把不毛之地变成了塞上绿洲,使森林覆盖率由不到0.3%提高到57%以上,创造出了黄土高原上的生态奇迹。曾多次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赞誉,并先后荣获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全国国土绿化突出贡献单位、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等荣誉称号。同时,在造林绿化的艰苦创业实践中,孕育形成了伟大的右玉精神。</b></h1><h1><b> 特别是电视连续剧《右玉和她的县委书记们》,2018年10月2日在央视一套节目黄金时段播出后,使得一个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小县一下走出山西闻名全国。为此,右玉广大干部群众无不感到骄傲和自豪。</b></h1><h1><b> 作为曾在右玉县委宣传部当了十年部长的我,退休虽多年,但仍想再为宣传右玉尽绵薄之力,可这点营生自己张罗了几回,却一直未能进行下去。原因很简单,因右玉出名后,中央和省直各大新闻媒体相继对右玉的林业建设均作过详细报道,自己觉得本人能力水平有限,即使再写,也弄不出什么新鲜玩艺儿,因此,一直迟迟未能动笔。</b></h1><h1><b> 近来,我在整理林业方面老照片和旧文件过程中发现,本人手中存有的林业历史资料并不算少,其中有自己为林业老劳模所拍的老照片,这些人多数已经离开人世,遗像已成绝品。退休后,自己四处收集了数十份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林业老文件,多数连县档案局都未存,不敢保证它们是孤品,但至少也算存世少有的珍品,如今年久的老照片与泛黄的旧文件,它们皆是右玉精神最有力的佐证。</b></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b>尹小秃遗像2009年1月贺朝善摄</b></font></h3> <b><font color="#ff8a00">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尹小秃全国绿化奖章高7.5厘米直径5.5厘米</font></b> <h1><b> 2009年元月8日前晌,我到北辛窑村采访了87岁的林业劳模尹小秃老同志,他1922年生人,2019年去世,享年97岁,他从1954年该村成立农业合作社开始担任支部书记,一直熬到1981年农业社塌烂才卸任,农村集体化时代,他整整当了27年村支部书记。</b></h1><h1><b> 解放初,这个仅有二百多口人的小山村,土地贫瘠,十年九旱,正常年景粮食亩产也不过三四十斤,人们连温饱问题也未能解决。全村也没长几颗树,死下人连副棺材板也找不出。面对如此贫穷落后的面貌,从1964年以来,北辛窑村响应毛主席“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学大寨人,走大寨路,自力更生,改天换地。每年秋季当场面一了,尹小秃便带领全村社员到南河湾垫地,他们没有筐子自己动手编,没铁撬杠用湿榆木棒代替,缺乏技术人才大家献计献策,缺少平车用肩担,冬季里全体社员,冒着凛冽的寒风,在冰天雪地中坚持担土垫地,人们从半里以外远的地方把土担到河湾,再把河湾里的碎石子担出去,垫土层平均要达二尺以上,每人每天担土要步行七十多里。连续苦战数个冬天,硬是垫出大寨式农田二百五十余亩。</b></h1><h1><b> 垫地过程中村人发现,冬天垫足的土层,每到春期大黄风一刮,浮土就会刮跑许多,照此下去垫好的地迟早还会露出河床,针对上述问题,小秃组织召开了社员大会,大家一致认为,要想防止土层流失,必须依靠栽树才可防风固土,可头年试着植树造林,埋进土里的杨树压条要么发不了芽,要么被大黄风刮走。</b></h1><h1><b> 其主要原因是干旱缺水,如不解决水的问题,地垫的再平多产不出一颗粮食,树栽的再多也活不了几苗。于是,党支部召开会议,决定在南河湾打机井五眼,可打井谈何容易,雇专业打井队没钱,人工打井立地条件又不好,地下多为沙土,井筒难以立住,还极易发生危险。</b></h1><h1><b> 1966年腊月,小秃带领社员在村南河湾干沙滩试验打第一口井,见水后,突然水车的链子断了,井下的积水与流沙越积越多,眼看井壁就要坍塌,关键时刻,支书小秃跳进齐腰深的水里掏沙子,接链子,在零下30多度的三九天里,人们穿着皮袄还打颤,小秃下身泡进刺骨的水里硬是坚持工作了半个多小时,终于把链子接住了,故障排除了,危险避免了,第一口机井终于成功了。可他却冻的不省人事,人们把他抬回家,当他苏醒过后,大家表示向他学习,他谦虚地说:“咱们都向大寨人学习,心往忠字上想,汗往忠字上流,命往忠字上献。”后来村人就送了他个外号叫“忠书记,”直到几十年后我采访他时,人们仍然还习惯地称呼他为“忠书记。”</b></h1><h1><b> 打完第一口井后,从此,他落下类风湿关节炎的毛病,全身关节部位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形,双手尤为突出,那次我俩见面后,我为他的手留下了难得的照片,如今他变形的双手照片,成了右玉精神的有力佐证。</b></h1><h1><b> 小秃老人说,在第一口井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后来他们又陆续打了四眼井,实现了人均一亩水浇地,亩产翻五番,每年每户卖余粮两千七百余斤,一跃成为全省农村先进典型,1970年11月1日他光荣地出席了山西省首届“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大会,同月陈永贵到右玉视察工作,他听完县主要领导的汇报后,在大礼堂全县干部大会上高兴地说:“来右玉,我算是找到尹小秃这个伴儿啦!”</b></h1><h1><b> 省里开会,他结识了阳高县大泉山支部书记,会后不久他又专门到大泉山拜访取经,返回时他顺便背回一捆北京优种杨树苗,回村后他将树苗剁成一小截一小截,育了两畦畦树苗。后来,他逐年硬是把全村四千亩小老杨改换成北京优种杨。为此,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尹小秃全国绿化奖章。1968年12月至1971年期间,他以农民代表身份参加了右玉县革命委员常委职务。那次,我采访他,他带着我全村绕了一圈儿,他指着茂密地森林骄傲地对我讲:“贺主任,你看那时候我栽的北京杨,如今棵棵长得有桶粗。”</b></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右玉县人民委员会春季林业培训班总结报告1955年4月4日(一)</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右玉县人民委员会春季林业培训班总结报告1955年4月4日(二)</font></b></h3> <h1><b> 在位时,我喜欢背着相机下乡村,为右玉老百姓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并出版过大型《西口风土记》摄影画册,画册中表现林业方面的镜头也不在少数。退休后,我立足右玉开展了老物件收藏,十几年来,藏品收撮达两千余件,其中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植树造林的珍贵老文件32份。</b></h1><h1><b> 一年,我到右卫镇瞎圪转,镇办公室胡主任,吃罢晌午饭,他把我安排到镇客房里休息,一进堂屋,我看到地上堆着许多发霉的烂文件,我随便拿起一份翻看,它竟是1955年4月4日右玉县人民委员会春季林业培训班总结报告,文件为16开铅字打印,共计四页。纸张为劣质白连氏纸,它已存放60余載,加之严重受潮,完全粘连在一起,我小心翼翼将它剥离开来,并一字一句进行阅读,当年的培训班为期四天,参训人员有各农业社选派的林业干部,重点乡的委员,林业劳模,共计83人。开班仪式上,县长解润骑着他的板凳小红马亲自到会讲话,盘石岭支书王宝旦做了典型经验介绍,培训班结束时对全体受训人员进行了严格的考试,对应参训而未受训的37名同志进行了通报批评,培训班结束时,分管林业的副县长薛占清强调指出,目前已到清明季节,正是春天造林的好时候,所有参训人员,必须通过乡党政领导与社务干部会议,认真制定计划,传授好技术,确定突击期的起止时间,乡委员要实现分片包干,坚决完成今年春季植树造林任务。</b></h1><h1><b> 我越看越心亮,歇晌根本无睡意。在各大报刊杂志上都可看到解放以来,右玉县主要党政领导一任接着一任抓林业建设的报道,具体如何抓?这份60年前的林业培训报告,便是早年右玉领导具体抓林业建设的绝好例证。</b></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右玉县人民政府造林工作简报之一1955年</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右玉县人民政府造林工作简报之二1955年</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右玉县人民政府造林工作简报之三1955年</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右玉县人民委员会关于迅速开展秋季绿化运动的紧急指示1961年10月25日</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右玉县人委会关于春季造林运动的指示1955年4月</font></b></h3> <h1><b> 读罢这份报告,我又对堆着足有一平车的烂文件,逐册进行了过目,找出1955年右玉县人民政府造林简报1至5期,还有护林防火文件等。起晌后,胡主任来到客房,一看我根本没歇晌,他问我:“您不睡觉,翻腾那些烂纸筋干啥?”我说:“寻出来的旧文件,都是过去右玉林业建设的宝贵资料,这些东西我可以带走吧?”他说:“这些东西半点使受也没有啦,是最近镇里拾掇客房摱出来的,您觉得有用随便拿。”我高兴地带回了林业旧文件近20份,回到家我逐份进行精心装裱,使之成为如今右玉精神强有力的见证。</b></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右玉县人民政府加强春季防火护林工作指示1955年3月5日</font></b></h3> <h1><b> 还有十来份林业旧文件是邻居湛成义送给我的,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和老湛同住大操场商品房,并且是门对门,他和老伴儿人缘特别好,老婆没工作,随茶便饭做的特别好,他家一吃变样儿饭,便打发小儿给我家满满的送一大碗。后来,我爱人调往朔城区人民医院,家也随之搬往朔州市,再往后大操场的平房全部拆除,老湛家也搬入楼房,我工作期间,杂事较多,上班没时间,礼拜天回了市里,两家人基本失去了联系。我退休后,一次在县农业银行门口碰见老湛,他热情地握住我的手,并告诉了他家住址,他说:“现在咱们都退休不忙啦,来家串门儿吧!”</b></h1><h1><b> 一次,我回油坊县城,专门拜访了老邻居,他问我:“退休了干点啥?”我说:“在位时还甚也挛不成,退下来能干个啥?只是为了打发时间,碰达收揽点当地的老物件。”他说:“我搬家时,发现上世纪50年代我在右玉县人委会当公务员期间,伺候县长解润时失弥下的一些老文件,当时也没舍得摱,我拿给你看有用吗?”</b></h1><h1><b> 我接过来一看,一份是1955年3月5日右玉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春季防火护林工作的文件,文中作出五点指示,给各乡划分了明确的防火责任区,并提出对造成火灾事故直接责任人,要当场逮捕,送交法院依法论处。</b></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右玉县人委会关于木材管理的几项通知1955年4月18日</font></b></h3> <h1><b> 另一份是1955年4月18日右玉县人委会关于木材管理的几项通知,当年,右玉冬季老百姓取暖做饭烧材严重缺乏,出现了滥砍滥伐现象,另有少数不法分子,往内蒙偷贩木材,谋取暴利。县人委针对上述问题,紧急下发了通知,及时制止了违法乱纪现象。</b></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右玉县人委会关于营造城关至贾家窑公路两侧防护林带的紧急命令1957年10月29日</b></p> <h1><b> 还有一份是右玉县人委会1957年10月29日关于营造城关至贾家窑公路两侧防护林带的紧急命令,此项工程全长40华里,公路两侧营造50米宽的防护林带两条,造林面积达3000亩。任务分解于当时的十八个小乡,要求上马劳力1282人,牛犋225犋,整地2250亩。所有参战人员必须带够半个月的粮食,还有牛犋的草料,行李、工具自备。如此浩瀚的造林工程,没有半台机械设备,全靠人工和畜力完成,这份泛黄的老通知,难道不正是右玉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植树造林的强有力注脚吗?老湛回忆说:“工程期间,解县长来回穿梭于各个工地,半个月没顾上回家换衣裳,身上长满了虱子。”</b></h1><h1><b> 剩下的还有当年的六七份林业简报,虽然也很珍贵,但由于文章篇幅所限,不便在此一一叙说。那天,我与老邻居一个林业话题,拉沓近三个钟头。晌午啦,老湛老俩口留我吃饭,因我孩子从京回来,被我婉言谢绝。</b></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全国绿化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林业局2011年授予右玉县人民政府全国绿化先进集体荣誉称号</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云雾缭绕的右玉县小南山公园2012年贺朝善摄</font></b></h3> <h1><b> 我迟到的右玉林业建设拙文,虽无各大新闻媒体大腕们的政治理论高度,但我认为:尹小秃严重变形的双手照片与泛黄的旧文件,均是实实在在右玉精神的见证。</b><br></h1> <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