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特展(第二单元 龙行红山)1

晓鸥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一部分 崇祖</p> <p class="ql-block">彩陶塔形器</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距今约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1996年辽宁建平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二号冢出土</p><p class="ql-block">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p class="ql-block">这件陶器为泥质红陶,有红陶衣。双口上端残缺,可见口下起一凸棱。颈部呈椭圆形,颈筒壁下部并联。腹部较鼓,呈覆钵状,腹下部内收,腹面满压窝点纹,再施挂黑彩。腹下出宽裙边,以与束腰相接。束腰以中部方棱为界,分为上、下两部分,各有4个镂孔,上部镂孔近倒梯形,顶边外弧,下部镂孔为竖长方形。方棱在与镂孔相间部位饰4个小泥饼,饼面压划十字装饰。覆钵状底座的座面绘有4组以平行横线相间的黑彩勾连涡纹带。这件塔形器的残片多发现于冢体北墙中段处,是此类器物中唯一近于通体复原的一件。塔形器一般位于冢体上,从发掘结果看,一个冢体一般只有一件,学者们推测其原位应在冢体顶部。</p><p class="ql-block">拓展阅读</p><p class="ql-block">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彩陶可分为有底彩陶器和无底彩陶器两大系统。有底彩陶器可分为盆、钵、壶、器盖四类。无底彩陶器主要有筒形器、钵形器、塔形器和豆形器四类,其中无底筒形器数量最多。从出土位置来看,筒形器大都出于积石冢的冢体之上,紧贴着内界墙,这种做法似乎表明这几道内界墙是专为框定筒形器而设置的。关于筒形器的功能,结合其无底的特征,学者们认为它有上下贯通之意,应是一种祭器,是冢内逝去的祖神沟通天神的法器和通道。</p><p class="ql-block">塔形器在每座积石冢中发现的数量很少,形制也远较筒形器复杂。根据几个积石冢所发现的塔形器资料分析,它应该摆放在冢的四个正方向的中部及冢顶的中心部位,这说明与筒形器相比,塔形器的地位更为重要。值得注意的是,在女神庙也有一件这种器类的残片。女神庙和各地点积石冢所见人体塑像都为女性。学者们根据塔形器的造型和出土地点判断,它应是庙内及诸积石冢中与女神塑像并存的男性崇拜物。由此推测,当时可能有“女神与男祖”的区别。</p> <p class="ql-block">泥塑仿木建筑构件</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距今约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1983-1985年辽宁凌源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女神庙”出土</p><p class="ql-block">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p class="ql-block">三件仿木建筑构件都为泥质。第一件面上遗有多处涂朱痕迹。带两侧棱边都显外接痕,其中一边外接痕呈台阶状。背面可见两组成束且较粗的禾草秸秆印痕。第二件断面可见四层泥,各层泥面上均钻满成排的小圆窝。背面禾草秸秆印痕成束状。第三件保存有一侧棱边,压窝圆而较深,斜向排列成行,背面有斜行成排的秸秆印痕,与正面压窝方向一致。</p><p class="ql-block">牛河梁女神庙坐落在牛河梁主梁顶部,其本身不建于高台之上,甚至也未建在地面以上,而是半地穴式土木结构,其地下部分超过同时期一般半地穴房址的深度。女神庙的墙体为木骨泥墙,墙面或仿木建筑构件的表面还有彩绘装饰。</p><p class="ql-block">单从建筑规模而言,女神庙并不特别突出,但它的布局组合复杂。女神庙不是一处单体建筑,在主体建筑南侧,还配置有附属的单室。主体建筑的结构以中轴线左右对称,既有中心主室,又向外分出东西侧室、北室和南三室。可以说,女神庙的整体结构、布局已具宗庙雏形。</p> <p class="ql-block">石雕神人像</p><p class="ql-block">兴隆洼文化(距今约8000-7000年)</p><p class="ql-block">2015年辽宁阜蒙塔尺营子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p class="ql-block">这件神人像以灰色燧石雕刻而成,磨制光滑。正面上部中心有阴刻的人面图案,圆眼,长弯眉,山形鼻,窄平口,口的两侧有上下交错的獠牙,并有向外的放射状长尖齿突。双目两侧各有三个近蛇形的“S”纹,其下为八行排列整齐的倒三角纹。下部刻有一道横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神面像瞪着大眼,龇出獠牙,其恐怖之态令人惶恐。这是史前人制作的神灵的简化图形,它不只表示一个头面,而是以此代表神灵的本体。目前已知新石器时代人面像的出土数量和种类有很多,学者们将人面像是否带有獠牙作为一个区分依据:带獠牙的称为神面像,不带獠牙的称为人面像。而通过对神面像的传播及发展的进一步研究,学者们认为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神面像。</p> <p class="ql-block">女神像(复制品)</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距今约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原件于1983年辽宁凌源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女神庙”出土</p><p class="ql-block">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p class="ql-block">女神像原件于1983年出土于牛河梁女神庙主室西侧。用黄粘土掺草禾塑成,未经烧制。大小接近真人,面部磨光,五官比例和谐。额顶和鬓角塑有箍、带类饰物,双眼以钉状玉石镶嵌,上唇以下齿部有蚌壳质贴物痕迹,嘴唇涂朱。左耳残部可见穿孔,背面残迹显示神像应贴于墙壁上。考古学家苏秉琦称其为“红山人的女祖,也就是中华民族的‘共祖’”。</p><p class="ql-block">与女神像一起出土的还有多件泥塑人像残块,它们都是全身人像的塑件,基本都接近真人尺寸。学者判断它们属于大型塑像群体。头像所象征的女神是群神中的一个。在当时,塑造这类大型人体全身像难度甚大。可见,雕塑技术已形成一定的规范化特点,可能出自专业艺匠之手。</p><p class="ql-block">拓展阅读</p><p class="ql-block">女神像及共出的塑像,应是与祖先崇拜有关的偶像。原始社会的宗教崇拜,大都经历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牛河梁“女神庙”从祭祀对象看,既有神化了的人的塑像,也有神化了的动物塑像,但以人形偶像——女神为祭祀的主要对象,动物是附属于人的。因此,学者们判断女神是神化了的祖先的形象。从祭祀场所的规模看,牛河梁的庙址已远远超出家庭祭祀和氏族祭祀。红山先民在远离住地的位置,专门营建独立的庙宇,周围还建有附属建筑物,形成了一个规模宏大的祭祀中心场所。因此,学者们判断这是红山先民祭祀共同祖先的圣地。由此推断,距今五千年以前的红山文化,已经进入祖先崇拜的历史阶段。</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龙形玉器及有关成组玉器的出现,象征着当时社会已存在某种等级、权力的观念,具有“礼”的雏形,显示出红山文化已经有了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而牛河梁大型“女神庙”和相应的大规模祭祀活动,进一步表明各种神职人员以及专业化艺术匠人已经作为特殊阶层出现。又值得注意的是,已出土的人像上臂塑件空腔内带有肢骨,因遭火焚多成灰渣,有可能是人骨。联系中亚曾有在人头骨上涂泥成像的崇拜形式,这一现象或许说明,牛河梁女神像有的是以现实中的人物为依据塑造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陶塑孕妇小像</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距今约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1982年辽宁喀左东山嘴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p class="ql-block">这件孕妇裸体立像为泥质红陶,通体打磨光滑,似涂有红衣。头部及右臂残缺,腹部凸起,臀部肥大,左臂弯曲,左手贴于上腹,可见五指,有表现阴部的记号,下肢稍弯曲,双足残缺。</p><p class="ql-block">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东山嘴遗址发现了一处红山文化时期的大型祭祀遗址,1982年春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其中出土有二十余件陶塑像残块。这些塑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裸体的“小型孕妇塑像”;一类是着衣的“大型人物坐像”。</p><p class="ql-block">拓展阅读</p><p class="ql-block">在欧洲旧石器时代晚期和西亚新石器时代文化中也发现了大量的女性裸体造型。在造型上,它们与红山文化出土的小型孕妇塑像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个体小,裸体、鼓臀、凸腹,阴部刻有符号,多呈立姿。显然,这些裸体小雕像应当具有共同的或类似的性质。在中国,小型孕妇像见于更早的兴隆洼文化遗址(林西县白音长汗和西山遗址)和赵宝沟文化遗址(河北滦平后台子遗址),以及与红山文化晚期同时期的仰韶文化遗址(陕西扶风案板遗址)。</p><p class="ql-block">结合国内外考古资料和民族学资料,学者们认为这些小雕像应是史前人类实行巫术的“道具”,目的在于谋取土地和人类本身的双重丰产。而大型人物坐像或许是祖先崇拜的偶像,它们虽然和小型裸体孕妇塑像同出于祭坛,但却不具有巫术的意义,它们与牛河梁女神庙的出现,正是红山文化开启文明历程的表现。</p> <p class="ql-block">巫觋像</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距今约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1982年内蒙古巴林右旗那日斯台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巴林右旗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这件巫觋像为灰石质地,通体磨光。他的头顶有三重圆饼状装饰,顶部平齐。头部近菱形,面部造型十分抽象,巨鼻呈三角形,眉、眼极度下斜呈“八”字形,嘴部无明显饰痕。上身挺直,两手合于胸腹之前,束腰,跪坐,臀部压在双脚之上。</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有好几处非常典型的中国北方史前文化祭祀遗址,这些遗址出土的女神雕塑像、玉神器以及非实用性陶器,还有遗址内留下的祭祀痕迹,都表明红山人的神灵信仰观念已得到普遍发展。而管理这些宏大的祭祀建筑设施,主持大规模祭祀活动的正是巫觋。红山文化的巫觋像有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对巫觋动态仪式行为的捕捉和刻画。正如这件石雕巫觋像好似正在虔诚祈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