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未来乡村教育的“乡土路径”

激流扬帆

<p class="ql-block">解锁未来乡村教育的“乡土路径” </p><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2日分享第2222天)</p><p class="ql-block"> 乡村教育日益凋敝,每年都有一些学校撤并,现在乡村微型学校越来越多,一所学校几十人、甚至十几人。所以村民对学校越来越失望,能把孩子送去县城就送去了,导致生源更少,其实乡村学校也有自己的优势。</p><p class="ql-block">一、自然与乡土资源优势</p><p class="ql-block"> 小田小学将校园后边菜地划为“农耕园”,成为生物、数学、劳动学科的活课堂——学生观察小麦拔节测生长数据(数学)、记录病虫害变化(科学)、参与播种收割(劳动),把课本知识扎进乡土土壤。</p><p class="ql-block">二、小班化教学优势</p><p class="ql-block"> 该校每个班级仅十几、二十多人,语文老师能逐一批改作文并写下个性化评语,数学老师可利用课后10分钟为3名后进生补基础,这种“面对面盯防”让学生知识掌握更扎实,2023年全乡统考及格率较往年提升15%。</p><p class="ql-block">三、政策与资源倾斜优势</p><p class="ql-block"> 依托“特岗教师计划”,小田小学近3年引入4名懂信息技术、艺术的年轻教师;县教育局还为其配备多媒体一体机和“双师课堂”设备,让学生跟着县城名师学英语、美术,弥补了乡村师资短板。同时学校自己也培养了自己的老师,最近几年培养了3名县级名班主任、2名县级名师、2名省优秀班主任。</p><p class="ql-block">四、数字化发展优势</p><p class="ql-block"> 学校利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结合本地农业特色设计课程——学生用平板查询玉米种植技术,再到实践田验证,实现“线上学方法、线下练实操”。</p><p class="ql-block">五、融合自然与科技教育</p><p class="ql-block"> 小田小学开发“田间+屏幕”课程,学生用无人机(县公益组织捐赠)航拍实践田,分析作物分布;通过AR软件扫描植物叶片,识别病虫害类型,既用科技赋能农业观察,又锻炼创新思维。</p><p class="ql-block">六、开发乡土特色课程</p><p class="ql-block"> 围绕大寨乡“西瓜种植之乡”特色,学校构建“西瓜成长课程”——低年级画西瓜生长过程(美术)、中年级写观察日记(语文)、高年级计算种植成本与收益(数学),还邀请村里种瓜能手来校当“校外导师”,让乡土资源成为课程核心。</p><p class="ql-block">七、 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p><p class="ql-block"> 利用乡村熟人社会优势,学校每月举办“家长实践日”,组织家长和学生一起到实践田劳作;邀请村里的老党员、退伍军人开展“乡村故事课”,讲述大寨乡发展历程,形成“学校教知识、家庭传技能、社会讲文化”的育人合力。</p><p class="ql-block">八、注重学生全面发展</p><p class="ql-block"> 学校将劳动课纳入必修,每周2节固定到实践田劳作,还开设“乡土体育”课程——把村民常玩的“丢沙包”“滚铁环”改编成比赛项目,既锻炼体能,又传承乡村游戏文化,2023年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达9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