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清晨的阳光洒在校园里,那枚蓝黄相间的“蓝天救援”标志在风中格外醒目,像一片飘落人间的天空,安静却充满力量。我站在校门口,看着队员们陆续抵达,他们步伐沉稳,眼神坚定,仿佛自带一种让人安心的节奏。这不仅仅是一次演练的开始,更像是一场关于生命教育的庄严启幕。</p> <p class="ql-block">队长一声令下,队伍迅速列队,蓝色制服在冬日的微光中连成一片静谧的海。他们行进时几乎无声,却透着一股不容忽视的秩序感。街道两旁的宣传栏上贴着应急知识,标语醒目,而他们的身影本身就是最生动的注解。我跟在队伍一侧,脚步不自觉地放轻——不是出于敬畏,而是被这种专业与克制所感染。</p> <p class="ql-block">在围栏外,队长正与汤细兰低声交流,两人站在树影斑驳的地面上,神情专注。她说话时手势不多,但每一句都像经过深思,而队长频频点头,不时记录。我听不清具体内容,却能感受到那种对细节的执着。一场演练的背后,原来藏着如此缜密的推演与责任。</p> <p class="ql-block">队友们整齐列队,等待任务分配。围栏前的红幅随风轻扬,上面写着欢迎词,字迹工整得近乎虔诚。他们戴着帽子,有人戴着口罩,站姿笔直,仿佛连呼吸都经过训练。那一刻,我忽然明白:这不是表演,而是一次真实的预演——为那些可能永远不会到来、却必须时刻准备的“万一”。</p> <p class="ql-block">警报声响起,教室的门次第打开,学生们在老师引导下有序撤离。他们没有奔跑,也没有喧哗,只是安静而迅速地汇入操场的队列。阳光照在他们稚嫩的脸庞上,映出一丝紧张,但更多的是认真。我站在角落,看着这一幕,心里竟有些动容——原来教育最深的力量,不在于课堂上的讲授,而在于这样一次真实的“经历”。</p> <p class="ql-block">突然,一缕橙色烟雾从教学楼侧升起,像一道无声的讯号。一名队员手持发烟装置,站在墙边静静观察。火盆旁的灭火器已就位,墙上的消防设备在阳光下泛着金属光泽。那缕烟并不浓烈,却足以唤醒所有人对危险的警觉。我闻到一丝淡淡的化学气味,它提醒我:安全,从来不是理所当然的。</p> <p class="ql-block">学生们在章校长和救援队员的引导下,整齐列队于操场。蓝天救援队站在前方,像一道蓝色的屏障。讲解声清晰而温和,讲的是火灾、地震、灾害来临时该如何应对。孩子们仰着头,眼神专注,有的还悄悄模仿着动作。我听见身边一位老师轻声说:“这样的课,比讲十遍都管用。”是啊,知识只有在真实情境中,才能生根。</p> <p class="ql-block">涂小胖蹲下身,手把手教一个孩子如何使用灭火器。“拔销、对准、压把”,他一遍遍重复,声音不大却极有力量。火盆里的火焰腾起又熄灭,像一场微型的战斗。旁边还有模拟煤气罐起火的演示,队员们讲解时语气轻松,甚至带着笑意,仿佛在说:“别怕,我们来过,你们就学会了。”那一刻,我看到的不只是技能传授,更是一种勇气的传递。</p> <p class="ql-block">演练结束,队伍重新集结在校门口。阳光正好,余干六中的门牌在光线下清晰可见。他们站成整齐的一排,有人悄悄整理帽檐,有人对着镜头微笑。我没有上前打扰,只是远远看着他们合影——那张照片里,有风,有光,有蓝制服与少年们的背影交织在一起的画面。这大概就是守护的模样:不张扬,却无处不在。</p> <p class="ql-block">“尽己所能,帮助他人,不计报酬,无惧艰险。”这是蓝天救援队的核心理念,刻在宣传板上,也写在他们每一次出发的脚步里。我读着那些字句,忽然觉得它们不像口号,而像一种生活的信仰。在这个容易焦虑的时代,总有人选择逆向而行,奔赴危险,只为让别人多一份安全。</p> <p class="ql-block">离开前,我看到宣传栏上写着“如何加入蓝天救援队”的信息,有账号,有报名方式,也有那句朴素的召唤:“只要你愿意,就能成为光的一部分。”我驻足片刻,没有拍照,也没有记录,只是默默记下了那句话。也许我不会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但我愿意记住这一天——记住有一群人,穿着蓝制服,在冬日的校园里,为孩子们撑起了一片真正的“蓝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