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爱纪行(二十四)大英博物馆

霜钟余响

<p class="ql-block">  大英博物馆在我们行程中占有重要分量。因为它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之一,馆内藏有800 多万件世界各地的文物珍品,这份 “藏富于馆” 的分量,让人心生敬畏。</p> <p class="ql-block">  九月十日,我们到达伦敦的第一站就是这里。按规定,大英博物馆常规展览免费开放,也因此馆内游人如织,我们的团队只能按照预约好的时间、路线,由当地导游带队参观。</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参观顺序是:大英图书馆、西亚馆、埃及馆、希腊馆、中国馆与沃德斯登遗赠展馆。每一处都像打开了一扇通往不同文明的窗口。</p> <p class="ql-block"><b>大英图书馆:</b></p><p class="ql-block"><b> </b>我对大英图书馆的最初印象,源于 “马克思的鞋痕”—— 传说他在此伏案写作时,有个习惯,兴奋了用脚蹭一下地板,长年累月后,他久坐的位置留下了地板凹痕。</p> <p class="ql-block">  可真到了图书馆内没有看到这道痕迹,以馆内留给马克思的专属标识看,不像他当年久坐的位置。因为他与其他国家的名人座位一同排列,也包括我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想必这是象征着这里对知识探索者的尊重。</p> <p class="ql-block">  抬头望去,圆形穹顶如倒扣的苍穹,天光从顶端倾泻而下,环绕式的图书陈列柜泛着木质的温润光泽,桌椅沿圆形轨迹整齐摆放,静谧的氛围让人不自觉放轻脚步。后来才想起,这样的设计应该借鉴了我们刚刚参观过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而且以后,又影响了我曾经参观过的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国家图书馆。据说,<span style="font-size:18px;">加拿大国会图书馆和</span>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也是圆形建筑。看来大英图书馆是英联邦文化圈里 “知识空间” 的经典范式。</p> <p class="ql-block"><b>西亚馆・亚述帝国:</b></p><p class="ql-block"><b> </b>此前我从未认真读过亚述帝国历史,现在刚踏入亚述帝国馆,便被眼前的景象震撼:那近三千年的雕像竟也如此精美。石雕高达 4 米,人面神情肃穆威严,狮身肌肉线条遒劲有力,他是萨尔贡二世时期拉玛苏雕像。拉马苏是王宫正门的守护雕塑,既是宗教图腾,也是帝国威慑力的具象化表达。站在其下能直观感受亚述帝国的威慑力。</p> <p class="ql-block">  拉马苏兼具人首、狮身、翼翅的复合形象,象征 “王权的守护者”。它的下面有一段铭文,记载炫耀亚述纳西拔二世的宫殿建造成就以及对王权的宣扬。</p> <p class="ql-block"> 当地导游还向我们介绍了亚述帝国城堡大门上的铜板雕饰图案,它记录着亚述王朝能征善战的历史和残酷杀戮的场面。</p> <p class="ql-block"> 下图是亚述军队的六轮战车,之前的两河流域文明(如巴比伦、苏美尔)多使用两轮或四轮战车,而亚述研发的六轮战车,是当时军事技术的重要创新。</p> <p class="ql-block">  下图反映了亚述国军队的残酷,他们战斗结束后,将敌方士兵、叛乱首领的尸体悬挂在木质长杆上,或立于城池、战场边缘,或随军队凯旋游行。目的是“以恐制敌”。</p> <p class="ql-block"><b>埃及馆:</b></p><p class="ql-block"><b> </b>四个月前我去过埃及国家博物馆,本以为已见过古埃及的精华,可走进大英博物馆的埃及馆,还是被眼前的藏品震惊,应该说<span style="font-size:18px;">除了埃及后期考古发掘出的最后一位法老墓藏外,埃及法老时代的精华多数在这里。如果</span>说埃及国家博物馆藏着法老墓葬的完整脉络,这里则汇聚了法老时代的 “精华切片”。</p> <p class="ql-block"> 在埃及馆内石雕手臂握拳的形象通常与力量、权力或神圣性有关。因此,每位游客走到这里,都用自己的拳头与石雕拳头对碰一下。</p> <p class="ql-block">  这是埃及历史上最伟大的法老拉美西斯二世雕像。雕像有胸前的空洞是方便运输留下的痕迹。</p> 这是古埃及女神塞赫麦特(Sekhmet)的雕像 <p class="ql-block"> 馆内现存埃及文物约 5 万至 12 万件,其中不少是英国殖民时期通过军事掠夺与非法考古所得。</p> <p class="ql-block"> 这是古埃及猫神贝斯特的雕像(镇馆之宝)。在古埃及神话里,贝斯特是守护家庭、象征好运的女神,常以猫的形象被崇拜,这类雕像体现了古埃及对猫的崇敬以及当时的宗教文化特色。</p> <p class="ql-block">  最显眼的镇馆之宝便是罗塞塔石碑:黑色玄武岩上刻着古埃及象形文字、世俗体与古希腊文,正是靠着这三种文字的对照,学者才破解了象形文字的奥秘。</p> <p class="ql-block"> 一旁的木乃伊展区更显肃穆,有一尊用完整亚麻布层层包裹的躯体,身旁摆放着生前使用的陶罐、首饰与护身符,棺木上的彩绘虽已褪色,却仍能看出古埃及人对 “永生” 的向往。</p> 下图是古埃及的木乃伊面具以及罗马时期的肖像面板。 <p class="ql-block"><b>希腊馆:</b></p><p class="ql-block"><b> </b>希腊馆是大英博物馆的 “王牌” 展区,毕竟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p> <p class="ql-block">  古希腊神话爱与美之神阿芙洛狄忒(对应古罗马神话的维纳斯)相关的雕塑,体现了古典艺术对人体美学与神话形象的塑造。</p> <p class="ql-block">  展厅中央立着帕特农神庙的大理石雕塑,是古希腊雕塑艺术的最高成就。它们是公元前 447-432 年为雅典帕特农神庙创作的浮雕与雕像,涵盖神话场景、祭祀仪式等主题。</p> <p class="ql-block">  雕塑中流动的衣褶、饱满的肌肉线条,将古希腊 “理想美” 与 “理性精神” 完美融合,直接影响了文艺复兴至现代的西方艺术创作。</p> <p class="ql-block">  导游介绍,这些石雕是因为炮弹爆炸所致,它们长时间被埋在神殿遗址无人问津,后来被英国人发现运到伦敦。</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一块块石雕面前驻足,一边听着导游讲解,一边仔细端详。</p> <p class="ql-block">  人物雕像的衣褶细腻得仿佛还带着布料的柔软,眉眼间藏着古典美学的端庄,连肌肉的线条都透着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  在众多生动的石雕塑像当中,这个马头是精品中的精品。仔细观看,马面上的青筋都塑造的一清二楚,属于镇店之宝。</p> <p class="ql-block">  看着这些两千多年前的希腊作品,再联想同期的希腊哲学、美学与建筑学,不由得轻声感叹:世无古希腊,万古如长夜。</p> <p class="ql-block"><b>中国馆:</b></p><p class="ql-block"><b> </b>走到中国馆时,心情变得有些复杂。展厅里的介绍写着 “中国文物流失海外数量巨大,大英博物馆收藏最多”,常规说法是 2.3 万件,可据说实际数量应不少于 20 万件。</p> <p class="ql-block">  这些藏品中,是否藏着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八国联军侵华时掠夺的珍宝?无人能给出完整答案。</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中国古代的木雕佛教造像(呈现 “自在坐” 姿态,具有菩萨造像特征),体现了中国古代木雕工艺与佛教文化的融合,</p> <p class="ql-block"> 一尊唐三彩马通体釉色鲜亮,马身鬃毛线条流畅,体积之大,国内博物馆已难寻同款。</p> <p class="ql-block">  下图是辽代三彩罗汉像,它是中国古代写实主义塑像的巅峰之作。原存于河北易县,创作于辽代,按真人比例制作,工艺精湛,表情生动,衣饰细腻。20 世纪初被盗运出境。</p> <p class="ql-block">  旁边的瓷器展区更令人惊叹,大维德青花龙纹象耳瓶,成为界定元代青花瓷器的重要标尺。其精湛的釉下彩工艺,代表了中国陶瓷艺术的巅峰水平。</p> <p class="ql-block">  还有从唐宋的青瓷、白瓷,到明清的青花、粉彩、珐琅彩,每一件的釉色、纹饰都透着工匠的巧思。</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中国古代的汝窑瓷器(带有 “Ru glaze” 相关标注,汝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包含瓶、碗、盘等器型,体现了宋代高超的制瓷工艺,是研究中国宋代陶瓷文化的重要实物。</p> <b>沃德斯登遗赠展厅:</b><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最后一站是沃德斯登遗赠展厅。1898 年,费迪南德・罗斯柴尔德男爵将 265 件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品捐赠给大英博物馆,这里便成了 “精致美学” 的缩影: <p class="ql-block">  鎏金的银器泛着柔和的光泽,水晶杯上的雕花在灯光下折射出细碎的光芒,琥珀摆件里嵌着的干花仍保持着当年的形态,珐琅器上的色彩鲜艳得仿佛昨日才烧制完成。</p> <p class="ql-block">  每一件藏品都透着贵族收藏的考究,让人仿佛走进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贵族书房,感受着那个时代对 “美” 的极致追求。</p> <p class="ql-block">  走出大英博物馆时,耳边雨声潇潇,我们在雨帘中回望,大英博物馆门前依旧有许多人群。</p> <p class="ql-block"> 他们中或许有和我们一样的旅人,怀着对文明的好奇而来;也可能有研究历史的学者,为求证某件文物的细节驻足。雨落在伞面上,发出细碎的声响,像是在低声诉说:这座博物馆里的每一件镇馆之宝,都曾跨越山海、历经岁月,而此刻门前的人群,正以自己的方式,与千年前的文明对话。</p> <p class="ql-block">2025.10.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