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秦遗址莱芜成子县

墨鱼

<p class="ql-block">  石碑静立在绿树掩映之中,斑驳的字迹像是被时光轻轻摩挲过无数遍。我走近时,风正从林间穿过,带着一丝凉意,也带来了千年前的低语。这里曾是嬴城,一个在史书缝隙里若隐若现的名字,如今只剩下一角遗址,在草木深处默默守候。</p> <p class="ql-block">  “嬴城遗址”四个字刻得端正而沉稳,仿佛不愿惊扰这片土地的安宁。秋叶在头顶轻轻摇曳,阳光透过枝隙洒在石碑上,光影斑驳,像是一场无声的对话。我站在碑前,忽然觉得,历史并不遥远——它就在这树影里,在这风声中,在每一块被青苔覆盖的石头下静静呼吸。</p> <p class="ql-block">赢城遗址,春秋为赢邑,秦置嬴县于此,是赢秦祖里,伯益封地,遺址位于济南市莱芜区羊里街道城子县村,其高台地,黄沙土质,总面积达200多万平方米。遗址东、北两面邻赢汶河,南、西商面接平地,西南相临营子、仓上为驻军地和粮仓。2013年5月9日,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有城址区、居住区、治炼区、量区四部分組成。城址区在遗址的东部中北地帯"分南北两城,北城俗称大围子,宽各約400米。大围子东北角有内城,俗称小围,长宽各的120米,城墙是用土夯筑而成,现存有究筑时用木柱留有的孔。建国后因改河造地,城墙逐渐损坏,現地表已存很少城墙。南城南北约400米,城东西两墙北接大围子西墙,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分別为北门望燕、南门金陵、东门朝阳、西门瞻岱。治炼区有两片,-片位千城南,现地下30公分即为铁粉,一片位于城西北,现有硫碴石一堆,整个退址文化层较厚,地表遗存着较多的陶瓷片,村民在遗址上挖到和文物部门拣到的文物标本有石磨棒、纺轮、斧、锛等石器;爵、壶、鼎、剑、豆等青铜器,豆、鬲、盆、罐、纺轮、瓦、瓦当、砖、水管等陶器残片,鼎、釜、壶、錘等铁器;刀、半两钱等石质范具。以上文物标本说明,遗址遗物有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的特点,商周汉时期的遗物,延续时间较长。墓区在遗址西一公里和南邻的大増家庄北。初步测定退址西墓区面积占地400多亩,墓的形成为叠加墓,从被盗墓穴米春,最深的墓7米半,浅的4米5,据专业人士推断,为战国前后的墓群。自2000年开展高秦文化研究以来,先后于2011年9月、2017年10月和2019年11月召开了三届赢秦文化全国研讨会,经研讨确认莱芜为「赢秦始源]、「秦之先士」「秦族老家」赢汶河流域是高秦族发祥的核心区域。</p> <p class="ql-block">中国·济南第三届嬴秦文化暨中华嬴秦文化园规划研讨会</p><p class="ql-block">为推动赢秦文化研究成果深化、转化,助力新旧动能转换,促进高质量发展,由中国先秦史学会、山东社会科学院、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孙子研究会、中共济南市委宣传部、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主办的"中国.济南第三届赢秦文化暨中华赢秦文化园规划研讨会"于2019年11月23日至24日在济南市莱芜区羊里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先秦史学会、山东孙子研究会、山东省社科联、山东社科院、山东省文旅厅以及济南市、莱芜区有关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来自北京、陕西、吉林、浙江、河北、河南、四川、甘肃、辽宁、山西、山东等地的80多位先秦史领域的考古学、古文字学、历史学专家围绕莱芜为赢秦始源地的成果深化和转化进行了研讨。会议认为,作为成果转化的《中华赢秦文化园》大型文旅项目,规划站位高,立意清晰,调研充分,规划详实,策划项目具有较高社会吸引力,特别是规划以"赢秦文化"的物化展示、精神传承、参与体验为重点,打造"赢秦文化"品牌,具有创新性、唯一性;项目辅以体现文化、医养结合的康养度假、休闲娱乐,配套系列服务设施等,其市场潜力巨大,可涵盖国内外;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文化效益,必将成为文旅济南的重要区域,康养济南的重要载体,全域济南的重要支撑。同时,从不同的角度就项目规划、立项、建设、运营、及至市场营销等方面提出了建议。</p> <p class="ql-block">那座写着“嬴城遗址介绍”的小屋静静伫立,灰瓦白墙,朴素得如同一位不愿多言的老者。门前的大树撑开浓荫,天空阴沉,空气里弥漫着湿润的泥土气息。我轻轻推开木门,展板上的文字一页页讲述着这座城的过往:它曾是秦人先祖的栖居之地,是血脉源头的一处坐标,虽经风雨,却从未真正消失。</p> <p class="ql-block">入口处的白墙上,“赢城遗址欢迎您”几个红字格外醒目。那红色未褪,像是主人仍热情地守在家门口。墙角绿植葱茏,树影婆娑,仿佛在说:进来吧,这里的故事还等着人听。</p> <p class="ql-block">红墙灰瓦的门楼有些老旧,却透着庄重。墙上“遗址”二字笔力遒劲,旁边的石碑上刻着简短的说明,字不多,却字字千钧。一棵老树斜倚墙边,枝干伸向天空,像在守护,又像在诉说。远处一辆自行车静静停靠,仿佛它的主人刚刚离去,去续写未完的探访。</p> <p class="ql-block">一块黑底金文的石碑立在红墙之前,写着“赢城故址”,落款是莱芜市人民政府。它不像博物馆里的展品那样被精心呵护,而是就这样立在风里雨里,任岁月在它身上留下痕迹。可正是这份粗粝的真实,让人更觉敬畏——它不是被供奉的历史,而是活着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在城子县三清殿旁,另一块“嬴城故址”的石碑静静伫立,与古殿相望。红墙下几块标牌依次排开,讲述着这片土地的层层叠叠:宗教、政治、族群的迁徙与融合。我忽然明白,嬴城不只是一个地名,它是一条线,串起了从远古到今日的文化脉络。</p> <p class="ql-block">“莱芜”二字刻在牌坊横梁上,红瓦翘檐,古意盎然。公交车缓缓驶过,行人匆匆来往,现代与古老在此交汇。这座城,既承载着日常生活的烟火,也守护着一段不为人熟知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  另一座牌坊上,“嬴城古城”四字苍劲有力。它立在那里,不只是地标,更像是一种宣告:我们记得,我们没有忘记。阴沉的天幕下,这座牌坊显得格外肃穆,仿佛在等待更多人前来,听它讲述那被岁月掩埋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转身离开,脚步轻轻。身后,是遗址,是石碑,是树影,是风。而前方,是记忆的延续,是文化的回响,是我们终将重新认识的——自己的来路。</p> <p class="ql-block">  在华夏5000年文明历程中,赢秦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它孕育出了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朝,奠定了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在莱芜召开的三届围绕"赢秦文化"的研讨会,从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等方面综合考证,确定了赢秦起源地在济南市莱芜区的赢城遗址一带,此已成为史学界定谳。著名历史学家、清华大学原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生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少昊后裔伯益辅佐大禹治水,为帝舜调驯鸟兽有功,获赐封地'赢'(即以赢城遗址为中心的周边地区),在现在山东莱芜一带"。</p><p class="ql-block"> 首届中国(莱芜)嬴文化学术研讨会</p><p class="ql-block"> 2011年9月17--19日,由中国先秦史学会、中共莱芜市委宣传部主办的"首届中国(莱芜)嬴文化学术研讨会"在莱芜宾馆成功召开。来自中国先秦史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以及北京、上海、陕西、甘肃、青海、天津等16个省市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先秦史、考古、古文字领域的专家91人,经过反复论证、多方交流、实地考察达成共识:莱芜为赢秦的始源地,即莱芜是龙山文化末期辅佐大禹治水的功臣伯益的初始封地,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的第一祖里,嬴秦文化的根源就在赢城遗址一带。</p><p class="ql-block"> 会议前夕,中国先秦史学会顾问、原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孟世凯先生为莱芜题词:"秦之先土"。中国史学会会长宋镇豪先生题词称莱芜是"嬴秦始原(源)"。</p><p class="ql-block"> 中国(莱芜)第二届赢秦文化与远古文明工作会议"中国(莱芜)第二届赢秦文化与远古文明工作会议"于2017年10月21日至22日在龙园宾馆举行。本届会议由中国先秦史学会、山东省社科院和中共莱芜市委宣传部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校、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以及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考古研究院、甘肃博物馆、四川社科院、河南社科院、山东社科院等国内著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专家学者近一百二十人,就赢秦族源问题各抒己见,相互交流,在学术观点上达成广泛共识。</p><p class="ql-block"> 本届大会在学术上取得了四个成果:一是"赢秦始源"在东方、在莱芜的学术观点得到进一步深化。二是源自东方的赢秦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得到较全面梳理。三是山东地区作为中华远古文明重要源头的地位得到较充分阐释。四是东夷文化与中华远古文明研究力量得到前所未有的汇聚。会议认为,以鲁中山区为中心的山东地区为中华远古文明重要源头和摇篮,赢秦是中华远古文明的重要开创者、中华文化大融合的主要推动者、中华古代文明的集大成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