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多功能的过街塔</b></div> 顾名思义,它是建于街道中或大路上的塔。在建筑造型上过街塔,是结合了我国古代建筑中的城关时的建筑的形式而来的,所以曾有不少人直呼这种塔为“关”,如北京居庸关云台,本是一座过街塔,但却被人称为居庸关了。在佛教的宣传上,过街塔可以算得上是一大发明了,它把佛教宣传的礼佛念经须费很大的苦修、苦练、苦拜的教条完全解放掉了,而给信佛礼佛的人大开方便之门。据说,修建这种塔的意义,在于为信徒们立佛提供了方便,凡是从塔下经过之人,就算是向佛进行了一次顶礼了。因为它在上面,佛也就在上面,这对佛教徒来说,不用进庙烧香跪拜,只须从塔下走过就行了,这是多么方便的信佛行为啊!过街塔是从元代才开始出现的,由于元代大兴喇嘛教,大建喇嘛式塔,故过街塔上也多为喇嘛式塔。 白瀑寺圆正法师塔高约12米,六角实心下半部为密檐式,上半部为覆钵式。白瀑寺塔建在2米高的须弥座上,束腰龛洞雕卧兽。须弥座上是三层砖雕仰莲,莲瓣相互交错,高0.6米。莲座上塔身高2.2米,六角形有装饰性经幢小塔,塔身满面雕壶形门,门楣上深浮雕二龙戏珠图案,此塔造型稳重,秀丽,雕制精美,形制罕见,是金代密檐式塔中的杰作。 白瀑寺异形塔 仰山寺异形塔 位于崇化寺北面山坡上,仅存塔基座,青石发券,毛石垒砌成基座,券洞宽1.4米,塔基通高3.2米,塔基宽4.9米,券洞进深6.3米。 崇化寺过水塔远景 崇化寺过水塔近景 高桥寺过街塔也称广智禅寺过街塔 位于鲁家滩村西南,过街塔通高6.8米,坐西朝东,建于明代。过街塔的方台座高3米、边长4.2米,台座东西向开有券洞,台基上为方形须弥座,上为覆钵式塔身,他身正面有一佛龛,内供一尊石雕坐佛,十三天短粗上为华盖,刹顶已遗。 高桥寺过街塔老照片 高桥寺过街塔现状 潭柘寺的舍利塔 位于寺内东路建筑群的后部,方型平台式的塔基较矮,台座的四角分别有四个石质敞口空腹的瓶状物,亚子形须弥座,三道金刚带承托覆钵式塔身,锥形的十三天上为华盖,刹顶为日月星顶,全塔高约17米,建于明正统二年(1437年)。塔前两侧各有一株枝干挺拔,翠叶婆娑的古松,游人称其为“双凤舞塔”。 潭柘寺延寿塔 西斋堂皇城峪塔,该塔坐北朝南,塔高2.6米,砖砌筑实心,白灰掺黄土抹面,近似于覆钵式,方形须弥座上是圆柱体塔身,其上逐渐收拢攥尖,塔身正面有一青石质塔铭,属于镌碑刻石嵌于塔上的记事文字,高60厘米,宽34厘米。厚8厘米。碑身共刻161字。 西马各庄温水峪庙塔院内,残塔一座,残高2米,直径一米,呈锥形。 塔,这种建筑形式,是中国古代建筑类型中的一朵晚出的新花,塔是一种高耸型的点式建筑,为佛教寺庙中的主要建筑之一。古塔,外形别致,秀丽挺拔,直插苍穹。塔起源于印度,它本是印度的一种佛教建筑艺术,是用来收藏佛祖释迦牟尼“舍利”的,即指佛骨、佛发、佛牙等。释迦牟尼死后,他的弟子将其舍利分成多处建塔埋葬,后来舍利供不应求了,于是僧侣们不得不找一些异物来充当舍利,这在佛经中也有明文规定:“若无舍利,以金、银、琉璃、水晶、玛瑙、玻璃众宝造作舍利”,所以人们在维修宝塔时,也每每发现塔里藏有舍利的“异物”,如金、银、经文、佛像等。但到后来,庙里的高僧死后也建塔埋骨以作纪念,因此在大的寺院附近常见“塔林”,其实都是和尚墓塔,如潭柘寺塔林。 <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总之,从不同的角度,依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古塔分为若干不同的种类。但是在古建筑学上,通常是按照古塔的空间建筑形象和建筑质地来分门别类的。<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根据其空间建筑形象的不同 ,可分为:楼阁式塔、密檐式塔、亭阁式塔、覆钵式塔、金刚宝座式塔、花塔、过街塔,以及经幢式石塔等。门头沟区现存古塔以密檐塔居多,其次为覆钵式塔,再次为经幢式塔,还有过塔和异型塔<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