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谢静宜(毛主席原机要秘书、北京市委原书记,1935年—2017年3月25日 ),女,河南商丘人。1952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8年入中共中央办公厅机要学校进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9年任毛泽东的机要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工作是接发电报、接听记录保密电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谁也想不到,“小谢”这个译电员,以后成为全国知名的大人物,竟能列席政治局会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68年,谢静宜任北京大学党委常委,清华大学党委常委、副书记,清华大学革命委员会副主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70年任北京市委常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73年任北京市委书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76年文革结束后,谢静宜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并接受审查;后“因坦白认罪较好,被免予起诉”。</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68年7月底时,位于北京西郊的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派性斗争如火如荼。毛泽东从北京各工厂选派人员,组成“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简称“工宣队”,加上以中央警卫团即八三四一部队的军人为主体的“军宣队”,开进了清华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个“工宣队”是个摆饰,掌权的是“军宣队”。起初,八三四一部队政委杨德中为清华革委会主任和党委书记,杨被排挤走后由八三四一部队副指挥张荣温接任。这时,革委会副主任兼党委副书记有好几位,其中有两个年轻人:一个是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安排的八三四一部队政治部宣传科副科长迟群;还有一个就是不久前还只是一名普通译电员的“小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张荣温在部队的职务虽然很高,却与上层没有关系。据当时的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刘冰回忆:张荣温“是革委会主任,还得事事听从迟群、谢静宜的。”张被调走后,“学校的一切大权,便操纵在迟群、谢静宜二人手中。”不仅清华,北京大学也由此二人掌管。两人同时执掌两所名校的大权,这样的怪事不仅在清华、北大的历史上从未有过,全国乃至全世界也不曾有过。“小谢”政治上的飞黄腾达由此开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小谢”同时掌管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权大得很。那时不举行高校入学考试,而实行名额分配到各地,由党政部门推荐“工农兵”上大学的办法。只要进了校门,不管原来是干什么的,都叫“工农兵学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清华,迟群是党委书记兼革委会主任,“小谢”只任副职。但她身份特殊,远非迟群能比。当时她是毛泽东身边最可信任的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75年11月20日,江青给毛泽东写信,要求让谢静宜当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让迟群当教育部长,乔冠华当副总理,毛远新、迟群、谢静宜、金祖敏列席政治局会议,作为接班人培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让“小谢”当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实在有点离谱,毛泽东没采纳这个意见,但从此谢就“实际上参加政治局的工作”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谢静宜的地位升格,成了一个“具有特殊身份的人”:不是政治局委员,却可以出席政治局会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75年春,毛泽东在外地呆了十个月之后回到北京,于5月3日召集在京政治局委员开会。谢静宜也列身其间。毛泽东与众人一一握手时,对女副总理吴桂贤说:“我不认识你啊。”吴说1964年国庆节见过主席,毛答“我不知道。”轮到谢静宜时,毛和谢有几句对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毛:“你当了大官了,不谨慎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谢:“我不想当大官,但是现在官做得越来越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毛:“试试看吧,搞不好就卷铺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看来,对谢静宜有多少本事,毛泽东也心里有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谢静宜是北京市委书记,曾在北京一所中学讲话,大骂教师:“教师都是资产阶级世界观,都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怎能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76年9月毛泽东逝世,举国同悲。谢静宜认为江青将成为党的领袖,便与迟群一次又一次地布置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师生给江青写效忠信,并强调“在信中,毛主席的丰功伟绩要少写,主要写江青对我们的关怀”,“要在江青同志的指导下,继承毛主席的遗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7日,江青带着一个排的警卫部队,卡车上装了几匹马,在迟群和谢静宜的陪同下,跑到清华大学团河农场(原北京市公安局劳改农场的一部分)。江青说她此行是“看望教工,参加劳动”,实际走到花生地里,摆了个用铁锹挖土的姿势照完相,便在谢静宜的搀扶下走出了花生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然后,在随员的搀扶下,江青和谢静宜分别骑上高头大马,在随员簇拥中漫步。这时的江青踌躇满志,认为最高权力已是囊中物。她在马背上环顾簇拥她的男人,信口开河道:“在生产力中,女的是最基本的。”“在氏族社会,是女的当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将来管理国家的还是女同志。”“女的也能当皇帝,到了共产主义也有女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江青和谢静宜这两个“女同志”,一前一后,洋洋得意。不过,这是她们最后一次骑马。几天后,江青成了阶下囚。谢静宜的好日子当然也就结束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迟群、谢静宜与四人帮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被捕。但对他们的审判却推迟了几年。若说干坏事,迟群、谢静宜没什么区别。而且实际上谢静宜与四人帮的关系比迟群深得多。所以1983年审判四人帮余党时,官方为迟群指定的辩护律师说:“我认为谢静宜在迟群的整个犯罪活动中起了重要作用……某些重要犯罪意图,‘四人帮’都是通过谢静宜转达给迟群的。如‘三•二六’诬陷邓小平,就是江青通过谢静宜向迟群传达的,去河南马振扶公社中学,也是江青通过谢静宜向迟群布置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可是,审判的结果却大出人们意料,迟群“以参加反革命集团罪、反革命宣传煽动罪、诬告陷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八年”(出狱后不久得癌症死去),谢静宜却“因坦白认罪较好,被免予起诉。”</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