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大连:山海之间,一座被时光浸润的混血之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次踏上大连的土地,便会被一种奇妙的违和感包裹——海浪拍打着防波堤的咸湿风里,混着俄式面包的麦香;百年梧桐掩映的街道旁,尖顶的俄式教堂与素雅的日式洋房隔路相望。这座被山海环抱的城市,像一本摊开的立体史书,每一块砖石都镌刻着殖民岁月的印记,却又在时光的打磨中,生出独特的温柔与活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连的灵魂,一半在山海,一半在建筑。沿着滨海路驱车前行,左手是蔚蓝的黄海,浪涛卷起细碎的银花,远处的星海湾大桥如一条银色绸带,将大海与城市轻轻系在一起;右手是连绵的青山,植被浓密得能滴出绿来,偶尔露出一角红墙绿顶的老建筑,瞬间将思绪拉回百年前。那些俄式建筑是大连最初的骨架——原俄罗斯领事馆的红色砖墙在阳光下格外厚重,墙面上的浮雕虽历经风雨,仍能看出当年的精致;旅顺火车站的绿顶与尖拱充满童话色彩,木质站台上的每一根柱子,都仿佛在诉说着中东铁路的过往。而日式建筑则为这份厚重添了几分细腻,南山街区的日式洋房多是浅灰或米白色,矮矮的院墙围着小小的庭院,门前的樱花树虽非花季,却能想象出春天满院粉白的模样。这些建筑不再是殖民历史的冰冷符号,而是成了城市的一部分,咖啡馆开在俄式老建筑里,书店藏在日式洋房中,历史与当下就这样温柔地交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连的烟火气,藏在街巷与海风里。清晨的天津街,油条与豆腐脑的香气和俄式列巴的味道交织,早起的老人提着菜篮,用带着海蛎子味的大连话闲聊;午后的星海广场,孩子们在草坪上放风筝,年轻人骑着共享单车掠过,海风拂过他们的衣角,带着大海独有的清爽;傍晚的东港,渔船归港的汽笛声与岸边餐厅的音乐混在一起,人们坐在露天座位上,一边吃着刚打捞上来的海鲜,一边看夕阳将海水染成金色。这座城市没有北上广的匆忙,也没有江南水乡的婉约,它带着大海的开阔与直爽,连生活节奏都像海浪一样,舒缓而有规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让人难忘的,是大连的“包容”。它曾被俄国、日本殖民半个多世纪,却没有被历史的沉重压垮,反而将不同文化的印记酿成了独特的城市气质——俄式建筑的宏大、日式建筑的细腻、欧式风情的典雅,还有东北人的热情与海派的精致,都在这里和谐共存。你可以在同一天里,上午在俄式教堂前拍照,中午吃一顿地道的大连海鲜,下午逛日式风格的书店,晚上在海边听一场露天音乐会。这种包容,不是刻意的拼凑,而是时光沉淀后的自然流露,是大连最动人的底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离开大连的那天,我又去了一次星海广场。夕阳西下,华灯初上,远处的大桥亮起灯光,与海面上的倒影连成一片。风里依然有大海的味道,也有老建筑的气息。忽然明白,大连之所以迷人,不仅因为它有山海的壮阔、建筑的风情,更因为它在历史的褶皱里,活出了自己的从容与鲜活——它记得过去,却不沉溺于过去,而是带着所有的时光印记,温柔地走向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