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灵骨塔,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

Lily

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牌坊:建于1935年,位于原灵谷寺天王殿旧址,筑于42层石阶之上。牌坊台基长32.7米,宽16.6米,高10米,六柱五门,全部钢筋混凝土构筑,座基外镶花岗石,顶覆绿色琉璃瓦。 牌坊前的雕刻是石虎,由陆军第十七军赠送,是汉白玉雕琢而成,兽体光滑柔润,两眼炯炯有神。<div> 古代常把能征善战的将军称为“虎将”,把常胜之军称为“虎贲”。例如,传说周武王姬发灭商时,就率有虎贲三千,这些勇士如同老虎一般勇猛无畏,为周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br> 石虎仿佛在守护着这片纪念阵亡将士的圣地,让英烈们的精神得以永远传承。<br><div><br></div></div> 牌坊前中门门额上横刻“<b>大仁大义</b>”四字 背面刻“<b>救国救民</b>”四字,由国民党元老张静江题书。 无梁殿:是灵谷寺仅存的明代建筑,建于1381年,为中国现存最大、最古老的砖砌拱券殿宇。因供奉无量寿佛且无木梁无柱,纯砖石砌筑而得名。太平天国时期,灵谷寺木构建筑尽毁,无梁殿幸存。<b>1933年改为正气堂,嵌110块石碑,刻33224名阵亡将士名录</b>。殿顶正脊中部有三个白色琉璃喇嘛塔,当中最大塔的塔座为空心八角形,与殿内凿井顶部相通,可向殿内漏光,这一设计在中国现存古建筑中较为少见。 无梁殿内 无梁殿内 无梁殿内 无梁殿内,在顶上有一个圆的天窗,自然光可以照进来,我这张照片没有拍到 无梁殿内 无梁殿外东侧,后面,彼岸花。它还有个名字叫“曼珠沙华”,民间说它开在黄泉路的彼岸,花叶生生不见——花开时无叶,叶生时无花,像被命运拆成两半的恋人。 桂花王品种为波叶金桂。 树龄已逾百年。 树高约6米,冠幅达10米左右,主干直径约一米,花色金黄,浓香甜润。桂花意味着精神可贵万,万古流芳。 塔高60米,九层八面,用钢筋水泥和苏州花岗石混合结构。塔的正面有石阶,石阶正中是一幅长5.8米、宽2.8米的白色花岗石雕“日照山河图”。底层正门横楣上有高艺林所题“灵谷塔”三个金字,后门额刻有傅焕光所书“有志竟成”四字,外壁四周是蒋介石题的“精忠报国”四字。塔内第二至四层壁上嵌有孙中山先生在北上时向黄埔军校的告别辞,由国民党元老于右任草书,第五至八层壁上嵌有孙中山先生在黄埔军校的开学词,由国民党元老吴敬恒篆书。 从中间登上塔顶 塔顶风景 莫忘历史 莫忘历史 无梁殿前东侧的“大乌龟”其实是龟趺,又名赑屃,是龙生九子之一,属灵禽祥兽。龟趺形象似龟,有齿,喜欢负重,力大可驮负三山五岳,通常被用作石碑的基座。长5.3米、宽2.5米、高2米,下方配有长5.9米、宽3.6米的石雕须弥座,整体规模超越明孝陵“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龟趺。现存龟趺仅存基座,碑身及碑额已佚失。 灵谷寺 灵谷寺内墙上 邓演达是著名的国民党左派领袖,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始人。1931年8月17日,他因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在上海被逮捕,同年11月29日,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于南京麒麟门外西村附近的砂子岗,年仅36岁。邓演达牺牲后,当地群众冒着风险将其遗体掩埋,后陈铭枢出资为邓演达购棺,并在附近小营岗修坟立碑下葬。<div> 1957年11月29日,邓演达烈士遗骸被迁葬至中山陵灵谷寺景区内,何香凝为烈士书写了墓碑。<br></div> 该碑原本是谭延闿的墓碑。<br>谭延闿(1880-1930),湖南茶陵人,曾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等职,1930年9月22日病逝于南京,国民政府为其举行国葬,葬于南京中山门外灵谷寺东北侧。其墓碑由蒋介石题写,碑文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前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谭公延闿之墓,中华民国二十年九月四日,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敬题”,碑首上方还刻有一枚红色石印“荣典之玺”。<br>解放后,由于政治原因,原碑上蒋介石的题字被全部磨平。后来,中山陵园管理处首任处长兼陵园区委书记高艺林报请上级批准,于1951年至1953年间,在碑上题写了“灵谷深松”四字。“灵谷深松”为旧日金陵四十八景之一,高艺林的题字也广受海内外游客的好评。 这是原墓碑 谭延闿墓位于南京市玄武区中山门外灵谷寺东北侧,紫金山东峰下,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民国时期墓园<br>- 建造背景与设计者:谭延闿1930年在南京参加军事检阅时中风去世,国民政府为其举行国葬。墓园由关颂声、朱彬、杨廷宝等人设计,1931年始建,1933年落成,占地300余亩。<br> 墓园布局与特色:谭延闿墓共分龙池、广场、祭堂、墓室(宝顶)4个部分。其设计充分利用原有山水地势,采用南方园林的造园手法,构建出曲径幽深的园林特色,与中山陵的严谨对称格局形成鲜明对比。<br> 主要景点:龙池约5米见方,围以石栏,池壁镶龙头2个,原是历史名泉“八功德水”。过“灵谷深松”碑前行约20米,有谭延闿墓第一道南湖石牌坊,400米长的甬道尽头是墓前广场,广场呈椭圆形,中央有一椭圆形花台,植松、竹、梅。广场东北角有四楹三开间汉白玉石牌坊一座。祭堂坐北面南,重檐歇山顶,上覆琉璃瓦,内的天花、梁、椽、檐、墙壁均贴金粉绘。墓室坐落于水泥平台中央,直径9.5米,高3.5米,原墓在“文革”中被毁,1981年国家拨款按历史原貌重新修葺,墓内葬有谭延闿的骨灰罐。<br> 墓前广场上边原有驮龙碑,上书谭延闿生平,后被改写为“泉声日色”四字,如今油漆脱落,貌似无字碑。此外,墓园中的一些石刻、楹联等在特殊时期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宝公塔是灵谷寺内梁代名僧宝志的墓塔,宝志是济公的原型之一。<br> 宝志(436-514)是南北朝时期金陵著名的高僧,世称宝公、志公。天监十三年宝志圆寂后,梁武帝之女永定公主出资,在钟山独龙阜建五级石塔葬其真身,并在墓侧建开善精舍。明初,朱元璋修建孝陵,将宝公塔迁至灵谷寺现址。民国时期,因建造阵亡将士公墓,1935年5月,宝志墓再次被迁葬于无梁殿西侧,后因日军入侵,新宝公塔在1941年10月才完工。现存的宝公塔是1981年重修的。<br> 宝公塔前<b>嵌有</b>著名的“三绝碑”,碑上刻有唐代吴道子所绘宝志像、李白的像赞,由颜真卿书写。元代增赵孟頫十二时歌,清代乾隆题字后曾形成“五绝碑”,但历经岁月变迁和战火毁坏,现碑为仿南京博物院拓本制作。 三绝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