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开人潮,邂逅成都的烟火与厚重

梦幻少年

<p class="ql-block">  国庆长假第一天,成都街头人潮涌动。冰冰牵头,我和鹏哥及毅哥夫妇相约,一起去一个既清静又有味道的去处——金琴老茶馆。</p><p class="ql-block"> 清晨刚过一场雨,空气里还裹着湿润的凉意。虽无阳光,阴天特有的柔和光线却穿过抚琴小区里被雨水洗得发亮的梧桐树叶缝隙,将“金琴老茶馆”的招牌影子投在门前积水上——风一吹,叶影轻轻晃荡,那倒影便跟着在水面上悠游,时隐时现,倒像帮我完成了一场从钢筋水泥都市里的抽身穿越。</p><p class="ql-block"> 青瓦屋檐还垂着未干的雨珠,檐下那副“福满人间”的红对联,边角也卷了些毛边,却偏偏透着股不掺假的市井暖意。门口挂着那块已褪色泛白的“茶”字招牌旗子和简易的营业时间招牌,是老成都独有的实在味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一脚踏入茶馆,时光仿佛慢了下来。十六根黝黑的老木柱稳稳撑着穿斗榫卯结构的屋顶,每根柱子都刻满岁月痕迹,无声诉说着过往。空气里,茶香与老木头的醇厚气息交织,让人心头一安。茶馆约六百平,分前后两厅。后厅有古戏台和一间兼作陈列室与候台室的房间;前厅与戏台间,一方小巧天井,一米多高的伞竹亭亭玉立,翠色欲滴,竹影婆娑间,茶香悠悠流淌。天井透下的微光洒在竹叶上,给这方古朴空间添了几分灵动生机。</p> <p class="ql-block">  目光所及,墙上挂满了传统乐器、陈年的戏曲服饰和老茶具,与整个木结构空间浑然一体,文化的气息无声弥漫。</p> <p class="ql-block">  毅哥夫妇早到了,在前厅靠前的好位置占了座,这里既能看清戏台,又能望见中间雅致的天井。刚落座,毅哥已把茶给我们安排好了。盖碗是瓷作三件套,茶叶种类不少,价格从十元到二十五元不等。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一律五折,透着老街坊的温情。成都人偏爱的茉莉花茶,俗称“三花”,揭开杯盖,清香便扑鼻而来。抿一口,茶汤醇厚,回甘悠然。大家围坐在四方桌旁,天南海北地聊着,轻松又惬意。</p><p class="ql-block"> 古旧月洞门后,两位戏曲女演员着艳丽戏服、饰精致头面,于挂满老照片的后场间候场,一静一动间尽显传统戏曲的灵动韵味。</p> <p class="ql-block">  京胡悠扬的旋律袅袅传来,演出开场了。开场便是京剧清唱和《百花争艳》的舞蹈。身着华丽戏服的演员水袖轻扬,整个茶馆顿时安静下来,只闻丝竹之声。</p> <p class="ql-block">  紧接着笛子独奏,一位黑衣传统服饰的青年,双目微阖,指尖在笛孔跳跃,专注吹笛,婉转笛声于古意茶馆悠悠流淌。</p> <p class="ql-block">  我们赶紧举起相机,台下茶客也是一景:角落里一个戴无线耳机的小伙子,目光也牢牢锁在戏台上。邻座一位老爷子,跟着乐鼓的节奏悠然吸着烟,那份沉浸戏曲的安详,与旁边盯着舞台聚精会神的年轻人形成有趣的对比。这份传统韵味与现代气息的奇妙交织,正是金琴老茶馆独特的魅力所在。</p> <p class="ql-block">  老茶馆内,店员专注打理茶器,沸水注壶、茶盛圆盘递向客人。桌前男士专注看手机,新旧交织间透着市井茶韵与时光感;另一侧,两位女士围坐旧木桌品茗,竹编暖壶、瓷碗错落,绿植点缀,满是传统茶饮的静谧。 </p> <p class="ql-block">  一家人围坐旧桌椅,男士举着手机与妻女互动,新旧气息间漾着生活温情;白发老人静坐桌前,旁人或低头看屏,新旧时光交融出岁月静好;女子斜倚旧木椅,一手捧书一手持盏,闹中取静,满是悠然的书香茶韵;另有两位店员专注包馄饨,忙碌备着茶客午餐。</p><p class="ql-block"> 这或许就是老茶馆的魂吧——它能包容每个时代的人,让大家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角落,安放片刻宁静。这份触动,也让我对台上的戏曲、眼前的茶馆,都多了几分敬意。</p> <p class="ql-block">  临近正午,茶盏落桌,金琴老茶馆的市井余韵仍在心头萦绕。按冰冰的提议,我们转战附近的小院坝土菜馆。馆子不大,院子里支开的桌椅间烟火气十足。酸菜鱼、嫩牛肉、拌鸡块、麻婆豆腐、炒尖椒……地道的成都味儿,分量扎实,味道巴适。大家一边大快朵颐,一边回味着茶馆的见闻,空气里弥漫着满足的滋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正聊得热闹,毅哥眼尖遇到省摄影家协会的刘主任,他也是这里的常客。刘主任非常健谈,听说我们上午在金琴拍了些照片,便兴致勃勃地分享起他几十年的摄影经历,尤其提到他在省摄协展览培训及天府影像艺术方面的工作,听得我们入神。鹏哥趁机拿出手机里精选的照片请他点评。刘主任不仅耐心地从构图、光影、主题表达等方面给予专业指点,还给我们这些摄影新手指明了学习路径:先从身边熟悉的场景拍起,多观察光线和人物神态,少依赖后期,把基本功练扎实。一番交流下来,我们几个都感觉收获满满;一顿饭下来,不仅肚子饱了,连拍照的思路也更清晰了。</p> <p class="ql-block">  下午的目的地是永陵(王建墓)。这座五代前蜀皇帝王建的陵寝是中国唯一的地上皇陵,也是国保单位。它沉睡了千年,直到1940年代才被发现,沉睡的珍宝如二十四伎乐浮雕、兔头龙身谥宝等得以重见天日。墓室由14道厚重的石券构成,分前、中、后三室,室间以厚重木门相隔,一走进去,庄严肃穆之气扑面,千年的凉意仿佛凝结在石壁之间。中室的棺床虽空,却仍能感受到那份厚重的帝王气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最负盛名的,是棺床三面石壁上精美的二十四伎乐浮雕。二十四位乐伎姿态优美,神情生动,手持琵琶、筝、鼓等二十多种唐代乐器,仿佛正沉醉于一场宫廷盛宴。凑近细看,人物衣袂的褶皱、专注的表情,甚至乐器的细微纹饰都刻画得栩栩如生。这不仅是艺术的瑰宝,更是研究唐及五代宫廷音乐的活化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站在这千年浮雕前,上午茶馆里流淌的笛声与戏曲之声仿佛仍在耳边萦绕,与眼前凝固的音符遥相呼应,那一刻,成都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生生不息的艺术传承,变得如此清晰可感。</p> <p class="ql-block">  参观的最后一站是“花满锦宫城 骑鹤下扬州”特展。展览聚焦五代十国时期扬州与成都的历史文化,重现了“扬一益二”的鼎盛繁华。公元907年朱温篡唐后,中原动荡,偏安一隅的成都(益州)和扬州却凭借相对稳定的政权和繁荣的经济,成为全国两颗最璀璨的明珠。展览通过文物、图片和文献,展现了扬州十里长街、二十四桥的景致与成都三月蚕市、花满锦宫的盛况。不禁感叹,成都的魅力,或许就在于它能将这千年的厚重文化,悄然沉淀下来,浸润在日常的烟火气与衣食住行中,最终酿成独一无二的城市气质。</p> <p class="ql-block">  绿釉执壶,南唐,2001吕德柔夫妇出土,扬州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  鹤形银棺饰,五代,2001西湖镇蚕桑砖瓦厂出土,杨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p> <p class="ql-block">  镏金铜步摇银钗,南唐,2015年西湖镇蜀冈村田氏墓出土,杨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p> <p class="ql-block">  五代,2011年西湖镇司徒村新庄组华纺工地出土,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p> <p class="ql-block">  人形银棺饰,杨吴,2012年扬州市城北乡三星村夏庄钱匡道墓出土,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p> <p class="ql-block">  银猪,永陵(王建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  银盒,永陵(王建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  木玩具,杨吴,1975年寻阳公主墓出土,杨州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  女侍佣,杨吴,1975年寻阳公主墓出土,杨州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两个多小时的参观,走出永陵,我们一天的文化之旅也圆满结束。返程的路上,大家意犹未尽地聊着:金琴老茶馆竹椅的吱呀声、盖碗里袅袅升腾的茶气、戏台上翻飞的水袖、永陵里凝固千年的乐舞华章,还有刘主任的真诚相授,以及我们每个人脸上那满足而放松的笑容……每一帧画面都饱含着回忆的温度。冰冰说,这可比挤网红景点有意思多了。鹏哥和毅哥也笑着点头,觉得既玩儿得舒心,又长了见识。我深以为然,今天我们避开了喧嚣人潮,选择了一场与历史和市井的对话。</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在金琴老茶馆,我们品味了老成都那份从容的烟火气;在永陵,我们触摸到了千年时光的脉搏。成都的美,不止于眼前的繁华时尚,更在于骨子里的那份从容与厚重,像一碗慢慢泡开的盖碗茶,初尝平和,回味却绵长悠远。而这一天的经历,就像那碗茶中最醇厚的一缕茶香,已然深深浸润在记忆深处,散发着恒久的余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于二零二五年十月二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