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300个博物馆之72——无锡博物院

和光同尘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无锡市博物院(网络图)</b></p><p class="ql-block">设计风格:“远观似水纹,近看如山石,水光石色,波光粼粼,交相辉映”,无锡博物院外形设计的灵感取自太湖,波浪状的实体底座、顶部与中间三个晶状多面体结构,在虚实、质感、色彩上形成鲜明对比,意在展示吴地水乡灵性与兼容并蓄的城市文化特性。</p> <p class="ql-block">在马路对面我只能拍到半景图</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时间</b>:2025.7.16</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地点</b>:无锡市梁溪区钟书路100号</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简介</b>:1958年8月1日,无锡市博物馆正式成立,馆址在大同殿内。1977年,郭沫若为博物馆题写馆名。随着文博事业的发展,1985年底河埒口新馆建成,于1986年3月10日,无锡市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2007年10月无锡市博物馆、无锡革命陈列馆和无锡科普馆"三馆合一",成立无锡博物院。<span style="font-size:18px;">2008年10月1日建成开馆,地址位于无锡城市客厅——太湖广场,建筑面积71000平方米,是无锡市目前较大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span>馆藏文物3万余件,展览内容整合为"文博历史、科技世界、影视教育、专题特色"四个板块。</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印象</b>:作为地级市博物馆,能称“博物院”的好像只有无锡,由此说明无锡博物院藏品丰富,能进行一定的学术研究,在文化传承上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我们在7月中旬的一个下午去的,这里居然游客寥寥,没有见到暑期博物馆热的现象。面积确实很大,但好多楼层都关着门。展厅里面的灯光很昏暗。书画是博物院的特色,能见到朱元璋为吴王时的手迹也算不虚此行了!</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泰伯奔吴</b></p><p class="ql-block">据《史记·吴泰伯世家》记载,商代末期,周族祖先古公亶父的长子泰伯及其弟仲雍为了让位给弟季历及其子昌(周文王),从陕西越千里逃避到荆蛮所在地,遵循当地风习,得到了土著的拥护。泰伯将中原的先进技术和文化带到南方,率领人民从事农业生产,兴修水利,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开创了吴文化。泰伯无子,周武王追封仲雍五世孙周章为吴君,建立句吴国。在诸樊迁都苏州之前,梅里一直是句吴国的都城。“泰伯奔吴”可谓有记载的吴文化的起源。</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江南第一碑—-国山碑</b></p><p class="ql-block">《国山碑》坐落于宜兴张渚镇的国山西麓。国山,原名离墨山,相传仙人锺离墨于此修炼得道,故名离墨山。据史料记载,三国吴天玺元年(276),东吴末帝孙皓登基第一年8月的一天深夜,阳羡(今宜兴)发生了一场地震,地动山摇之间,离墨山突然出现一高3米多、围5米的巨石,并有石室显露,奏报到朝廷,孙皓认为此乃天下大瑞,是吴国能一统天下的吉祥之兆,遣大司空董朝、大臣周处来阳羡举行封禅大典,将离墨山封为中岳,改名国山,并刻石立碑以记,即为“国山碑”。 《国山碑》以其书法和记述的历史,<span style="font-size:18px;">价值连城,</span>堪称国宝。</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镇馆之宝:蟠桃会泥塑 </b></p><p class="ql-block">清光绪十年(1884)十月初十,是慈禧太后的五十寿诞,全国各地官员都为送贺礼之事绞尽脑汁。当时的无锡县令别出心裁,呈送给慈禧太后一件名为“蟠桃会”的大型惠山泥塑作品。</p><p class="ql-block">由于泥人“细货”制作工序复杂,且容易损坏,为防万一,当时赶制了两件一模一样的“蟠桃会”,一件送往北京,一件留在无锡备用。岁月流转,入宫的那件现已不知去向,而这备用件虽几经辗转,却保存完好,最终进入无锡博物院收藏。</p><p class="ql-block">该作品由光绪周阿生塑陈杏芳彩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色彩鲜艳丰富,工艺精湛,展现了惠山泥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制作技艺。</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大元故处士钱裕</b></p><p class="ql-block">处士:指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唐代习惯称之为“高士”或“隐士”。1960年在江苏无锡市雪浪乡尧歌里修建水库的时候发现了一座夫妻合葬墓,墓中出土金银器、玉器、丝绸服饰、漆木器、纸币和铜镜等丰富的文物共154件套,其中有青石圹志一方,上书“大元故处士钱公圹志”。从圹志中看,墓主名钱裕,字宽父,无锡人,<b style="color:rgb(237, 35, 8);">吴越王钱缪的后裔</b>,生于南宋淳佑七年(1247年),卒于元延佑七年(1320年)。</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镇馆之宝:春水玉带扣 </b></p><p class="ql-block">元春水玉带扣,由带扣和带钩两部分组成,“春水”玉带扣长8.3厘米,宽6.7厘米,厚2.2厘米。白玉质,玉质温润,因埋藏于地下长达600余年之久,故器身遍布土沁及灰斑;整体呈椭圆形,中部微微凸起,底部有扁环衬托。所谓“春水”,是指辽金元代的北方贵族在春季进行围猎之时,放海东青捕猎天鹅的场景。春水玉是以此为题材而创作的玉雕。</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镇馆之宝:金杯 </b></p><p class="ql-block">元“邓万四郎“款连生贵子纹高足金杯,高8.6厘米,口径8.6厘米,足径4.6厘米,重120.8克,侈口,圜底,深腹,高圈足呈喇叭状外撇,杯身与圈足经焊接相连,造型轻巧秀丽,和元、明时期瓷器中的高足杯造型一致。金杯口沿内侧和圈足底边各錾刻有一圈卷云纹,杯心中央用细劲流畅的阴线錾刻出精美的“连生贵子”图案,为典型的宋代风格。</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惠山泥人</b></p><p class="ql-block">惠山泥人是江苏省的传统美术,又称“无锡泥人”。惠山泥人分“粗货”与“细货”两类,“粗货”大多以喜庆吉祥题材为表现内容,如大阿福、老寿星、渔翁等,寄托着民间祈求祥瑞、美好愿望,其造型粗犷简洁,色彩明快,形神兼备;“细货”即手捏泥人,这类作品主要取材于传统的戏曲人物、神话传说等,人物塑画生动传神,色彩色调秀丽明隽。</p><p class="ql-block">恵山泥人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无锡名人辈出</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镇馆之宝:朱元璋《手谕卷》</b></p><p class="ql-block">又称《吴王手谕》,纸本横幅,纵35.9厘米,横58.7厘米,计十四行,一百十八字,尾署花押,上钤清宫藏印六方。虽是朱元璋缺乏必要书法修养的行书,但笔力坚挺,稚拙中不乏健拔,纯出于自然,不拘绳墨,仪态生动,别具风神,是研究明代初期历史的重要资料。</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朱元璋手谕卷内容:</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吴王亲笔差人赍至军前,教左相国徐达知会:今后就阵获到寇军及首目人等,不须解来,就于军中典刑。近自十月二十五日二更二点,都督府断事牢内所禁张寇首目二十四名将牢子打死,逃出城外。至龙湾,二更时分将一只解军需的船拿去。随时根捕,至龙湾发快船根赶,必是可获。今后不必解来。”</span></p><p class="ql-block">朱元璋曾下令,捉拿敌寇后需押解回来由他亲自处置,现在突然改变主意了,是因为发生一件事情。张士诚的几个部下关在都督府的牢里,结果他们一伙人将看牢房的人打死,逃走了,还顺走了一条军需船。朱元璋火大了,所以传令徐达以后不要押解回来了,就地阵法。这是一封让人感受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的手谕。</p><p class="ql-block">整体书风浑厚古朴,雄强豪放,很能表现朱元璋杀伐决断的英雄气概,是稀有的朱元璋传世真迹之一。</p> <p class="ql-block">神笔王铎真迹</p> <p class="ql-block">明代金丝发罩。</p> <p class="ql-block">宋白玉镂雕竹节龙纹饰件</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镇馆之宝:唐代青玉人鹿图佩</b></p><p class="ql-block">1976年3月在无锡市郊区扬名乡邓湾里(俗称“顾大坟”)出土。墓主人名顾林,字郁卿,是明代太学生,葬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玉佩整体呈椭圆形,上部稍窄,下部略宽。高7.7厘米,最宽处4.3厘米,厚1.1厘米。材质为新疆和田青白玉,呈蜡状光泽。器身遍布牛毛纹,色如甘栗,显示沁色已深透其中,古意盎然,非有千年历史不能形成。</p> <p class="ql-block">无锡融入上海大都市圈</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参观时间最短的一个博物馆,总共看了一个多小时就要闭馆了,记录下来的极其有限,以后若有机会再来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