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插上金银岛

三月思湘

<p class="ql-block">1974年1月20日,西沙永乐群岛自卫反击战胜利的标志性时刻——五星红旗插上金银岛,这一壮举背后凝聚着无数无名英雄的奉献。其中,海军猎潜艇275艇作为运输登陆部队的关键力量,以“小艇扛大任”的姿态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任务。以下结合历史细节,还原这场“无声战役”中的艰辛与荣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临危受命:275艇的“超负荷”使命。1974年1月19日西沙海战结束后,中央军委决定立即发起登陆作战,收复被南越侵占的甘泉、珊瑚、金银三岛。275艇奉命从榆林港紧急装载海南军区榆林要塞1团1连及作战物资,包括武器、给养、淡水等。</p><p class="ql-block">装载困境:275艇标准排水量仅320吨,却需搭载一个连级单位(约100余人)及大量物资。为腾出空间,艇员将所有住舱让给陆军战友,自己则在甲板、舱室角落蜷缩休息。</p><p class="ql-block">风浪考验:1月19日夜间航渡时,南海遭遇6-7级大风,浪高超过3米。超载的275艇在波涛中剧烈摇晃,艇员们既要保障航行安全,又要协助陆军战友固定物资、处理晕船呕吐,甚至用艇上淡水管临时搭建“呕吐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生死航程:180海里的“盲航”与智取。从榆林港到金银岛的180海里航程,是275艇面临的最大挑战,</p><p class="ql-block">无导航支援:因战区通信受限,编队无法实时接收岸基指令,全凭大队领导姚永文和航海长栾开军的经验判断航线。为避开南越舰艇可能的封锁,他们选择绕行晋卿岛以西的复杂水道,避开潟湖区域的暗礁风险。</p><p class="ql-block">夜间机动:在无月光的海况下,艇员依靠雷达和罗盘导航,以18节航速(约33公里/小时)连续航行14小时。期间多次遭遇敌舰侦察机低空掠扰,全艇进入一级战斗准备,随时准备与敌舰“贴身肉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登陆攻坚:没有退路的“背水一战”。1月20日拂晓,275艇抵达金银岛西北海域。原定登陆点因海浪过大无法靠岸,姚永文和栾开军果断调整方案,选择岛南第二登陆点。</p><p class="ql-block">橡皮舟突袭:陆军1连官兵在艇员协助下换乘橡皮舟,冒着敌军残留的火力封锁强行划桨登陆。为加快冲锋速度,艇上机电兵用低压气瓶为橡皮舟充气,甚至用身体堵住漏气的艇体。</p><p class="ql-block">速战速决:登陆部队仅用20分钟便控制滩头,随后向岛内推进。275艇则在附近海域实施火力掩护,用37火炮压制敌军可能的反扑。最终,守岛部队未发一枪便发现南越守军已仓皇撤离,仅缴获一面南越国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无名英雄:那些未被讲述的故事。艇员的“隐形付出”:275艇官兵全程未下舰,任务结束后又承担战区巡逻任务。因长期超负荷运转,部分艇员出现血尿、晕眩等症状,但仍坚持战斗至最后一刻。</p><p class="ql-block">“亏待”自己的午餐:为让陆军战友优先补充体力,275艇官兵将热饭热菜让出,自己啃冷馒头、喝凉水。一名老兵回忆:“当时心想,只要国旗能插上岛,我们吃什么都行。”</p><p class="ql-block">战后“消失”的功勋:因任务特殊和其他原因,275艇的详细作战记录长期未公开。直至近年,参与官兵的回忆录和档案解密,才让这段历史重见天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历史回响:小艇精神的时代意义。275艇的壮举,是新中国海军“小艇打大舰”传统的缩影。在装备悬殊(我军总吨位不足敌军1/3)的绝境中,官兵以“拼刺刀”精神弥补技术差距,创造了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正如西沙海战指挥员魏鸣森所言:“我们靠的不是钢铁洪流,而是钢铁意志!”今天,当我们回望这段历史,不仅是为了铭记牺牲的18位烈士,更是为了传承那份“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正如275艇官兵用行动证明:英雄不必留名,山河终归故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时我是275艇枪炮部门战位六37炮班长。为掩护陆军登岛部队顺利抢滩,对金银岛目标进行预先打击,扫清障碍。按艇长命令,我们战位六首先开炮,一发发炮弹飞向金银岛,击落了南越伪国旗。十几分钟后,岛上没动静,陆军迅速抢占滩头开辟登陆场,当天下午结束了收复金银岛的战斗。我们275艇仍在西沙海域巡逻待命,防止南越西贡反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忆1974年西沙“119”海战已经过去51周年了,我从没说过我曾参加过西沙海战,原因是当年猎潜艇第七十三大队274艇和271艇直接和南越敌舰直接交火,而275艇是第二天参加收复金银岛。战斗结束后,猎潜艇73大队参战舰艇271、274艇战友们英勇杀敌,不顾自身安危,为"119"海战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在评功受奖时,我们相比之下,主动放弃评功受奖!把评功受奖指标和名额让给兄弟艇,因此275艇89名官兵没有上报立功受奖人员,在荣誉面前,我们89名官兵没有一个人去伸手,也没有一个人有怨言。在庆功大会上,广州军区为立功受奖单位颁奖中,猎潜艇275艇授予集体三等战功(虽然规格如此之高但在今天参战部队一栏却找不到当年275艇)。由于当时那个年代,集体三等战功也没存入个人档案。我们对不起当年275艇参战老兵,特别是回乡务农的,至今没有享受到参战部队应有待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有关记载:当年44大队负责收复甘泉岛;42大队负责收复珊瑚岛;我们275艇负责收复金银岛。今天我们275艇老兵都是历史的见证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收复西沙永乐三岛作战,是西沙之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新中国海军第一次全部使用作战舰艇担负输送登陆兵参加登陆作战的一个范例。这一范例是我人民海军立足现有装备,不畏艰险,不怕强敌,敢于亮剑,敢打敢拼的一个创举,值得历史记载,值得我们自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激起我对西沙永乐群岛自卫反击战的回忆,89名曾经的参战老兵,今天有的已经不在了,我只是希望大家不要忘记历史:51年前的那场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西沙海战,是275猎潜艇护送陆军登岛后,收复金银岛的参战部队!</p><p class="ql-block">海上无名英雄艇!</p><p class="ql-block">永远是我们275艇老兵心中的丰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于海军275猎潜艇在西沙海战中的角色,其历史定位与271、274艇等“海战先锋”有所不同——它虽未直接参与1月19日的核心海战,却是收复领土行动中不可或缺的“胜利传递者”。结合史料,可梳理其关键贡献如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战前编队与任务定位</p><p class="ql-block">隶属关系:275艇与271、274艇同属海军猎潜艇第73大队,是南海舰队应对西沙危机的首批兵力之一。 </p><p class="ql-block">初始任务:1974年1月17日,271、274艇率先开赴永乐群岛巡逻对峙,而275艇因战术调配暂未进入首波交锋序列。 </p><p class="ql-block">装备特性:作为苏联6604型猎潜艇(中国仿制型号),275艇排水量约320吨,配备85毫米主炮和37毫米副炮,擅长近海突击与快速机动,但火力与吨位远逊于南越千吨级舰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海战后的关键行动:登陆收复三岛。</p><p class="ql-block">1. 直接参与登岛作战,</p><p class="ql-block">1974年1月20日,即海战胜利次日,275艇承担了最紧迫的使命——运送陆军部队,登陆被南越非法占据的金银岛、甘泉岛和珊瑚岛。 </p><p class="ql-block">战术背景:此前一日(19日),中方虽击沉南越10号舰“怒涛”号并重创其余三舰,但南越仍控制三岛。收复失地需快速陆海协同。 </p><p class="ql-block">行动过程:275艇与兄弟舰艇掩护登陆部队抵近岛屿,在民兵配合下发起突袭。守岛南越军心溃散,仅10余分钟便集体投降,三岛重回祖国怀抱。 </p><p class="ql-block">2. 历史性贡献</p><p class="ql-block">终结长期侵占:金银、珊瑚两岛自1956年被南越强占,甘泉岛亦于战前沦陷;此役一举终结长达18年的非法占据。 </p><p class="ql-block">巩固海战成果:若无275艇等快速投送兵力,海战胜利仅能驱离敌舰,无法实现实质主权恢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被“忽略”的原因分析</p><p class="ql-block">1. 焦点偏移: </p><p class="ql-block"> 271、274艇直接参与19日海战(如274艇指挥台被毁,政委冯松柏等牺牲),389舰“手榴弹海战”等事迹更具戏剧性,易成叙事焦点。 </p><p class="ql-block"> 275艇的登陆任务发生在海战结束后,战况烈度较低,媒体记录较少。 </p><p class="ql-block">2. 史料细节缺失: </p><p class="ql-block"> 官方战报多强调“编队协同”,未细化单艇行动。如有诸多回忆仅提“271、274、275三艇参战”,未述分工。 </p><p class="ql-block">3. 象征意义差异: </p><p class="ql-block"> 海战本身以“小艇胜大舰”载入史册,直接参战舰艇更易成为精神符号,而运输舰艇的贡献常被归类为“后续行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不应遗忘的“主权使者”。领土回归的直接执行者:275艇的登陆行动,将海战胜利转化为实际主权控制,为今日西沙建设奠定基石。 </p><p class="ql-block">海军使命的缩影:从海上交锋到夺岛驻防,275艇体现了海军“攻防一体”的完整职能,其价值不限于战场火力。 </p><p class="ql-block">今日回响:在西沙群岛琛航岛的烈士陵园中,18位海战英烈长眠于此(多来自274、389艇);而275艇的功绩(据说),则铭刻在金银岛主权碑的基座之上——它见证的不仅是战斗,更是主权回归的终极时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歌颂海上无名英雄艇,我是想说,无名英雄艇:传颂的是一种精神,不计名利,无私奉献。有位老兵告诉我:看到275艇老照片,泪目了,再看到275艇参战老兵名录,他哭了…可见275艇在我们老兵心中的重要位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海军原榆林基地副司令员王克强将军阅后批复:</p><p class="ql-block">2016年是西沙海战胜利42周年,我撰写了《西沙永乐群岛自卫反击战》一书,该书从十个方面记述西沙永乐群岛自卫反击战的全过程。特别是书的最后有五个附件,记载了参战部队、荣立集体功的单位、73大队271、274、275各艇参战官兵名录、各艇荣立战功人员名录、和敌我双方参战舰艇性能对比。遗憾的是书中对275艇运载榆林要塞两栖侦察队收复金银岛战斗记述比较粗糙,对参战官兵名录收集的很不完整,为此,我心情一直不安。为了弥补这本书的缺陷,我委托我的老部属、参加收复金银岛战斗原275艇航海长后任海军福建基地副司令员栾开军海军少将,把收复金银岛战斗的详细过程整理记述成文,并把参战人员名录收集齐全记录在册。我身为大队长、海上编队副指挥员,有责任把参战官兵的名录载入史册,参战官兵为国家做出的历史功绩让后人铭记,这是参战官兵军旅生涯的最大荣誉!</p><p class="ql-block">栾开军副司令员圆满完成我的委托,满足了275艇官兵的心愿,我也很欣慰。在此,向栾副司令员致谢!</p><p class="ql-block">西沙海战海上编队副指挥员</p><p class="ql-block">猎潜艇第73大队大队长</p><p class="ql-block">王克强少将</p><p class="ql-block">2020年8月1日于金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