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哈拉沁沟~黄花卧铺~小井沟

李冰

<p class="ql-block">  今天是国庆小长假的第二天,再次感受骑行的美,94公里的路,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不到半天就轻松完成,看沿途的风景,爬坡的酸爽,道路上的溪水阻隔,这一切都是那么有趣味道,只要轮下有风,心中有光:骑行赠予我的三重乐趣就慢慢呈现:</p><p class="ql-block"> 当双脚离开地面,脚掌紧扣踏板,链条发出清脆的“咔嗒”声时,我便知晓,一场与风、与路、与自己的对话即将开启。骑行从不是简单的位移,而是一场包裹着感官与心灵的旅程,它将细碎的快乐揉进每一公里,赠予我独属于轮下的三重乐趣。</p><p class="ql-block"> 骑行的第一重乐趣,是与自然的“零距离拥抱”。比起车窗里被框定的风景,骑行时的自然是流动的、可触摸的。春日里,车轮碾过沾着晨露的青草路,鼻尖能捕捉到樱花飘落时的清甜;盛夏傍晚,沿着河岸骑行,晚风裹着河水的凉意掠过发梢,蝉鸣与车轮声交织成最治愈的背景音;秋日穿行于山林,金黄的银杏叶落在肩头,五彩的林木在视线里铺展开来,像闯入一幅会呼吸的油画;即便是冬日,凛冽的风也成了特别的馈赠,呼出的白气与阳光碰撞,反而让每一次蹬踏都多了份“征服”的暖意。这种无需刻意寻找的风景,让每一次转弯都充满期待,也让自然的美好变得触手可及。</p><p class="ql-block"> 第二重乐趣,藏在“突破自我”的成就感里。从最初骑5公里就气喘吁吁,到后来能轻松完成几十公里的长途;从面对陡坡时的望而却步,到咬牙坚持后站在山顶俯瞰全景的畅快——骑行的每一步,都是对自己的挑战与超越。记得第一次尝试爬坡,汗水模糊了视线,腿部肌肉传来酸痛的信号,好几次想停下来推车,但耳边风声仿佛在鼓劲,脚下的踏板也似有了韧性。当最终骑上山顶,望着被自己甩在身后的蜿蜒山路,那种“我做到了”的成就感,远比任何奖励都更让人振奋。这种在坚持中收获的成长,让骑行不再只是运动,更成了自我对话的课堂,教会我凡事只要再坚持一下,就能看见不一样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而最动人的第三重乐趣,是“慢下来”的松弛感。在快节奏的生活里,我们习惯了追赶时间,而骑行却让我学会“浪费时间”。不必赶早高峰的地铁,不必担心堵车的焦虑,只需跟着车轮的节奏,慢慢感受沿途的细节:街角早餐店飘出的油条香,老人们在公园长椅上聊天的笑声,孩童追着蝴蝶跑过的身影……这些平日里被忽略的细碎瞬间,在骑行时都成了珍贵的风景。偶尔停下来,在路边的长椅上喝口水,看着来往的行人和掠过的飞鸟,心里的浮躁会渐渐沉淀,只剩下当下的平静与惬意。这种不被催促的自由,让骑行成了生活里的“减压阀”,帮我找回久违的松弛。</p><p class="ql-block">有人说,骑行的终点不重要,重要的是路上的风景。于我而言,骑行的乐趣不仅在风景,更在风拂过脸颊的自由,在突破极限的畅快,在慢下来的松弛。每一次蹬踏,都是与生活的温柔击掌;每一圈轮转,都在为心中的热爱续航。轮下有风,心中有光,这便是骑行赠予我最珍贵的礼物。</p> <p class="ql-block">  当码表最终定格在90+的数字上,酸痛的双腿才敢真正卸下紧绷——这场以爬坡为主调的骑行,早已不是简单的路程丈量,而是一次被山水包裹的成长修行。沿途的每一寸起伏,都藏着风景的馈赠与蜕变的答案。</p><p class="ql-block"> 爬坡的路总带着“较劲”的意味。起初是平缓的热身,车轮碾过沾着水汽的路面,远处层林已抢先铺开五彩斑斓的画卷,红的似火、黄的如金、绿的凝翠,像上帝打翻了调色盘,将秋意泼洒得淋漓尽致。可没等沉醉多久,路面便开始向上倾斜,踏板渐渐变得沉重,汗水顺着额角滑落,视线里只剩前方不断延伸的坡道。偶尔想停下推车时,耳边却传来水流声——那是顺着山势流淌的河水,时而平缓绕路,时而冲击礁石,它从未因阻碍而停滞,只是顺着山水的脉络,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这声音像无声的鼓励,让我重新握紧车把,一步一步向上蹬踏。</p><p class="ql-block"> 沿途的“阻隔”,恰恰是成长的注脚。有时是横跨路面的小溪,需小心翼翼推着车在鹅卵石上前行,裤脚溅上水花也浑然不觉;有时是依山而建的狭窄弯道,要放慢速度与过往车辆避让,却在转弯的瞬间撞见更惊艳的风景——山涧瀑布从崖壁倾泻而下,水雾在阳光下折射出彩虹,层林在山水间层层叠叠,连呼吸都变得清甜。这些曾让我皱眉的“麻烦”,回头看时都成了独特的记忆:溪水的清凉洗去了疲惫,弯道的谨慎教会了从容,连爬坡时的喘息,都成了与自己对话的契机——原来“坚持”不是咬牙硬扛,而是在累的时候,仍愿意为前方的风景多走一步。</p><p class="ql-block"> 当最后一段陡坡被甩在身后,站在高处回望时,所有的辛苦都有了归宿。90多公里的路程里,爬坡时的煎熬、山水的斑斓、水流的指引、道路的考验,早已交织成一场完整的成长。那些曾以为跨不过的坡,最终成了俯瞰风景的垫高;那些曾觉得麻烦的阻隔,最终成了学会灵活应对的课堂。原来成长从不是一帆风顺的坦途,而是像这场骑行——在与坡道的较劲里学会坚韧,在与山水的相遇里懂得欣赏,在与阻隔的周旋里变得从容。</p><p class="ql-block">这场90多公里的骑行,早已超越了“运动”的范畴。它让我明白,所谓成长,就是带着对风景的期待,在每一次“爬坡”中积蓄力量,在每一次“阻隔”中寻找出路,最终在抵达时发现:所有的经历,都是最好的馈赠。</p> <p class="ql-block">  当五彩层林漫过山路,骑行的爬坡,便彻底褪去了“艰难”的底色,成了浸着期待的兴奋。</p><p class="ql-block"> 不必说车轮碾过坡道时,视线里的红枫、黄杨、绿松如何层层叠叠,像流动的调色盘铺满山野;也不必说风穿过林间,带着树叶的清香与远处的流水声,一并灌进衣领——单是每蹬一次踏板,眼前的斑斓便更近一分,那份“再向上些,就能看见更壮阔风景”的期待,就足以将腿部的酸痛化作雀跃。</p><p class="ql-block"> 从前总觉得爬坡是煎熬,是与体力的对抗;直到遇见这满山五彩,才懂真正的热爱能改写体验——坡道不再是阻碍,而是通往绝美风景的“阶梯”。每一次呼吸的急促,都成了与自然共鸣的节奏;每一次车身的倾斜,都让眼底的层林更显鲜活。当终于骑上坡顶,转身望见漫山斑斓在阳光下闪烁,才彻悟:原来当风景足够动人,连“爬坡”这件事,都成了最值得兴奋的旅程。</p> <p class="ql-block">  老爷庙前的那棵迎客松,从不是寻常的草木,而是立在天地间的壮丽符号。它枝干挺拔如利剑,挣脱崖壁的束缚向上舒展,哪怕历经风雨侵蚀,每一道纹路里都透着不屈的劲;蓬松的树冠像撑开的绿伞,枝丫错落却始终保持着昂扬的姿态,仿佛正张开臂膀,迎接着每一位途经的旅人。</p><p class="ql-block"> 远远望去,它扎根在山石缝隙中,与老爷庙的古朴砖瓦相映,背后是苍茫的天际,身前是往来的脚步。风过时,松针簌簌作响,不是柔弱的摇晃,而是带着力量的共鸣,让人一眼便懂“壮观”二字的分量——它的美从不是刻意的雕琢,而是在自然的磨砺中,沉淀出的挺拔与风骨,成了老爷庙前最动人的风景印记。</p> <p class="ql-block">  骑行的妙处,从来都是一场“景”与“心”的双向奔赴——美在山中铺展,心在路上生长,二者交织,便成了独属于轮下的极致浪漫。</p><p class="ql-block"> 车轮碾过山路时,山中的美是具象的:或许是晨雾未散时,层林被染成的半透明金黄;或许是溪水绕路而行,在石缝间溅起的细碎银光;又或是爬坡至半途,回头望见的云海漫过山尖。这些藏在山中的景致,无需刻意寻找,便随着骑行的节奏,一一撞进眼底,让每一次蹬踏都有了期待。</p><p class="ql-block"> 而心的旅程,比山路更绵长。遇到陡坡时,心会从最初的畏难,慢慢变得坚定;看见绝美风景时,心会从疲惫的紧绷,瞬间变得柔软;甚至在逆风骑行时,心也会从烦躁,渐渐沉淀出从容。山中的美治愈了身体的疲惫,而路上的每一次坚持,又让心多了一份开阔——原来骑行的美,从不是只停留在眼中的风景,更是心里那份“向前走,总能遇见更好”的笃定。</p> <p class="ql-block">  当朝阳把影子拉得很长,码表上的数字不断跳动,才真正懂“美在山中,心在路上”的含义:山是风景的容器,路是成长的画布,而骑行,就是用车轮将二者串联,让眼中的美滋养心灵,让路上的心读懂风景。这便是骑行最动人的模样——不负山中景,不负心中路。</p> <p class="ql-block"> 哈拉沁水库的发电站主要指呼和浩特抽水蓄能电站,该电站是内蒙古自治区建设的第一座抽水蓄能电站,也是内蒙古电网目前运营的唯一一座抽水蓄能电站。以下是其详细介绍:</p><p class="ql-block"> 基本概况:电站位于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哈乐镇卯独庆村,上水库位于大青山之巅,下水库利用哈拉沁沟的一个几字型弯曲河道围建而成,为日调节纯抽水蓄能电站。电站额定水头521m,安装4台混流可逆式抽水蓄能机组,单机容量30万千瓦,总装机120万千瓦。 建设历程:该电站2004年5月开始筹建,2006年8月正式通过国家发改委核准,2014年12月首台机组投产发电,2015年6月4台机组全部投产发电。 功能作用:在系统中承担调峰、填谷、调频、调相和事故备用的任务,对于完善电网结构,消纳吸收风光清洁电能,提高电网可靠性有着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  尊胜寺。它是一座藏传佛教寺庙,始建于清朝顺治元年(1644年)。</p><p class="ql-block"> 当时,顺治皇帝派朝廷大员查访途经武川,觉此地气象非凡,于是上奏朝廷建寺,初称“班定召” 。康熙元年(1662年)赐名“杂雅班第达胡图克图”,康熙三十六年又赐名尊胜寺 。该寺在历史上多次修葺,鼎盛时僧众达300余人,每年有三次庙会,香客最多时达3万人。但上世纪50年代末及70年代初,寺院遭焚毁 。2004年开始,尊胜寺在原址上逐步恢复重建,并于2007年举行了大殿落成及开光大典。</p><p class="ql-block"> 尊胜寺坐北朝南,建筑风格为藏汉结合式,寺内有宗喀巴大师殿、护法殿、文殊殿等建筑,还矗立着总高19.6米的四臂观音铜像。寺院依山傍水,从山门登上寺庙需经过198级台阶,站在寺庙门口的平台可远眺哈拉沁水库,景色十分壮观。</p> <p class="ql-block">  蹬着单车穿行乡道时,风里都裹着秋的清冽。没有城市的喧嚣,只有车轮碾过碎石路的“沙沙”声,与远处偶尔传来的鸡鸣犬吠,把时光都拉得慢了些。</p><p class="ql-block"> 视线所及,路两旁的庄稼早已褪去盛夏的浓绿,换上了枯黄的衣裳。玉米秆挺直了腰杆,枯黄的叶片在风里轻轻摇晃,顶端的玉米穗耷拉着,露出饱满的颗粒,这些褪去鲜活的色彩,没有丝毫衰败的萧索,反而透着一种踏实的厚重——那是庄稼完成了生长的使命,是土地对季节的馈赠</p> <p class="ql-block">  秋日骑行的乡道,总藏着意外的考验——今天踩着单车走在水泥路上,竟前后八次趟过积水,冰凉的水漫过鞋底时,才真切尝到这份骑行里的“险”与“实”。</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遇见积水时还带着新鲜劲,看着水面映着蓝天与枯黄的庄稼,小心翼翼推着车蹚过去,裤脚溅上水花也觉得有趣。可越往后,便越懂其中的风险:水泥路面本就光滑,被雨水泡透后更是像铺了层薄冰,车轮碾过水面时,总担心会突然打滑;秋日的水早已没了夏日的温热,每趟一次,湿鞋就裹着寒气往脚踝里钻,脚趾冻得发僵,连蹬踏板的力气都仿佛被吸走几分。尤其到了后几次,路面的积水混着泥沙,根本看不清底下是否有坑洼,只能攥紧车把,一步一步慢慢挪,心里默念着“稳住、再稳住”。</p><p class="ql-block"> 现在回想,这八次趟水哪是简单的“过水路”?分明是秋日骑行给的特殊考验:它提醒我,自然的乐趣里藏着未知的风险,享受风景的同时,更要多一份谨慎;也让我记住,湿鞋的冰凉、控车的紧张,这些真实的“小艰难”,反而让抵达后的轻松更显珍贵。原来骑行的快乐,从不是一路坦途,而是带着对风险的敬畏,依然愿意往前蹬的每一步。</p> <p class="ql-block">不过还好,每次都轻松安全过河</p> <p class="ql-block">  再到黄花卧铺,熟悉的风景依旧美得让人驻足——层林斑斓如初,山水蜿蜒依旧,可脚下的路已不是记忆里的模样。曾经需要咬牙蹬踏、汗湿衣衫才能抵达的高处,如今被游缆车取代,交钱便能平稳地掠过山林,直抵风景深处。</p><p class="ql-block"> 游缆车缓缓上升时,窗外的五彩层林像被按下了“慢放键”,红的、黄的、绿的色块在眼底铺展开来,连风都变得温柔。不用再感受腿部肌肉的酸痛,不用再为每一段陡坡咬牙坚持,人们坐在轿厢里,轻松就能将满山风光尽收眼底。这份“省力”,确实让更多人能轻松触摸到黄花卧铺的美,不用再因爬坡的艰难而望而却步。</p><p class="ql-block"> 可看着游缆车稳稳停靠在山顶,心里却悄悄泛起一丝遗憾。那些年爬坡时的记忆突然清晰:汗滴落在路面的痕迹、登顶后大口喘气的畅快、回头望见蜿蜒山路时的成就感……那份“酸爽”里,藏着与风景对话的独特节奏,藏着突破自我的小小雀跃。如今,游缆车带走了爬坡的辛苦,却也悄悄带走了那份与风景“慢慢来”的珍贵体验——原来有些风景的美,不仅在眼中,更在抵达它时,脚下每一步的踏实与坚持里。</p> <p class="ql-block">  车轮正顺着乡道的弧度向前,耳边突然传来整齐的脚步声——抬眼望去,是一群穿着运动服的跑步爱好者,迎着风朝我这边来。没有提前约定,只是在目光交汇的瞬间,有人笑着挥了挥手,我也下意识地放慢车速,回了声“加油”。</p><p class="ql-block"> 几句简单的对话就这样自然展开:“这路骑行爽啊,风景绝了!”“你们跑步才厉害,这么远的路坚持下来不容易!”没有陌生的拘谨,只有同为户外爱好者的默契。他们羡慕骑行能轻松掠过风景,我佩服跑步一步一脚印的坚韧;几句互相打趣的“你这装备专业”“你体力真好”,伴着风声落在路上,连空气都变得热闹起来。</p><p class="ql-block"> 待脚步与车轮朝着不同方向远去,心里却还留着暖意。原来骑行的风景从不止于山水草木,这偶然遇见的一群人、几句简单的问好、一份跨越运动方式的共鸣,才是最鲜活的“在路上”的味道。它让我明白,户外的快乐从不是孤军前行,而是与同频的人相遇时,那瞬间的惺惺相惜,让这段路都变得格外难忘。</p> <p class="ql-block"> 十月的风裹着秋的澄澈,沿途层林正翻涌着五彩斑斓,可今天最戳中人心的,不是小长假的盛景,而是一群开车车友的默契——他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单向路上稳稳前行,全程没有一人变道超车,车轮碾过路面的节奏,都透着让人安心的秩序感。</p><p class="ql-block"> 远远望见那支车队时,秋阳正洒在车身上,折射出柔和的光。没有急促的鸣笛打破山间的宁静,也没有抢道的慌张打乱前行的节奏,无论是前车还是后车,都默契地保持着安全车距,转弯时的灯光像温柔的提醒,连车速都像是经过了无声的约定。他们或许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却在这段十月的路上,用“不超车”的坚持,把文明变成了看得见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原来十月小长假的美,从不止于山水层林。这群开车人用整齐的车队、耐心的等待,把“温暖”揉进了旅途里——比秋日风光更动人的,是陌生人之间的体谅;比假期惬意更珍贵的,是同行路上的彼此守护。这份藏在车队里的温馨,让这个十月的骑行路,多了一份远超风景的感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