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十月一日的晨光刚漫过家里楼房的窗户,手机里的国庆祝福微信信息还没来得及逐一回复,家里我和妻子昨晚就已经达成共识,今早分成了两路“赶席大军”。早上妻子换上得体的衣服,要去国际酒店参加三连襟侄子,做粮食贸易杨总儿子的婚礼;而我则开着车往乡下的方向去,赴一场同事女儿的出嫁宴。这个国庆第一天,像是老天爷特意安排的城市和农村婚宴的对比卷,一边是县城蒙古族仪式的盛大礼节,一边是乡土间的家常温情,最终都落进了“人间烟火”这四个字里。</p> <p class="ql-block">妻子到达婚礼现场,婚礼庆典开始后特意拍了照片和视频发到家人群里,婚礼的排场好大:国际酒店的宴会厅里,婚礼现场布置的颇具奢华,地毯上铺着象征吉祥的蓝色哈达,最重头戏的是仪式舞台上那三只烤全羊,据说专门从锡林郭勒大草原运过来的羔羊,由蒙古族师傅现场烤制,开席前由著名人士主刀,刀工利落,香气能飘出半条街。还有蒙古歌手捧着马头琴,唱着《祝酒歌》,前排每一位重要宾客都能收到一条洁白的哈达,敬酒时要用无名指蘸酒弹向天空,是最隆重的祝福。宴席的菜更是不用说,烤羊外皮焦脆,内里嫩得流汁,大虾、扇贝摆得整整齐齐,连盛菜的盘子都是金边的,处处透着生意人办喜事的大气与奢华。</p> <p class="ql-block">可我心里,却揣着对乡下大席的期待。前一天晚上,我已经去了一趟同学家的婚宴,今天这场同事的,更是早早就到现场。农村的婚礼,没有大酒店的富丽堂皇,却有着最实在的热闹,同事家的院子用彩条布搭起了棚子,棚下支着好几口大铁锅,柴火噼啪地烧着,锅里炖着的大鲤鱼,隔着老远就能勾着人的魂。帮忙的乡亲们来来往往,一条龙餐饮服务红红火火,有洗菜的、装碗的、摆桌椅的,谁都不用招呼,手里的活计却没停过,脸上都是笑着的,不像酒店里的服务生那样客气疏离,倒像是自家办喜事一样上心。</p> <p class="ql-block">等到开席的鞭炮一响,这场乡土盛宴才算真正拉开序幕。不同于酒店里精致的分餐,农村大席讲究的是“十二个盘四个碗”,每一道菜都分量十足,用的是大盘大碗,堆得像小山似的。最先端上来的红烧扒猪肘,好大个,一看就有食欲,接下来烧鸡,依次是排骨炖豆泡,排骨炖得软烂,一咬就脱骨,豆泡吸饱了汤汁,咬开还会冒热气;扣肉更是绝,肥而不腻,下面垫着的梅干菜吸足了肉香,配着米饭吃太香了;还有猪蹄炖得糯叽叽的,盐水大虾个头不小,炖海带这个碗超好吃,大碗红烧肉红亮诱人,牛肉炖土豆里的牛肉块大得实在,最后那碗豆腐丸子,汤色鲜红,喝一口浑身都暖和。</p> <p class="ql-block">席间,五十多岁的同事玉民夫妇穿着靓丽的服装,挨桌给宾客敬酒,话不多,只是一个劲地说“感谢大家捧场,希望大家吃好喝好”,眼里却闪着高兴的光。旁边桌的乡亲们大声说笑,有人夹了一块扣肉递给邻座的孩子,有人端着酒杯跟熟人碰杯,声音吵吵嚷嚷,却让人觉得格外亲切。这不像酒店里的婚宴,大家西装革履,说话都要压低声音,这里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笑容都是敞亮的无所顾忌,连菜的味道都是接地气的,没有那么多花哨的调料,就是家常的做法,却比城里的山珍海味更对我的胃口。</p> <p class="ql-block">其实,不管是国际酒店的奢华婚宴,还是农家小院的家常喜事大席,核心都是“人情”二字。杨总的婚礼上,哈达献的是生意伙伴间的尊重,烤全羊摆的是对亲朋好友的重视;而农村的喜宴上,十二个盘四个碗装的是乡亲们的实在,酒杯里碰的是几十年的老感情。人情份礼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往来”,是三连襟家的亲情,是同学间的少年情谊,是同事间的朝夕相处,更是一代代人传下来的“烟火气”,你家有事我来帮,我家办席你来凑,热热闹闹,不就是传统社会习惯留下最踏实的生活吗?</p> <p class="ql-block">下午十五时左右,乡下的宴席散了,我参加完婚宴往回走,口袋里还装着同事给的喜糖、瓜子和烟。路上给妻子打了个电话,她刚从酒店出来,说蒙古歌手的歌声很好听,烤全羊很气派,就是没吃饱。我笑着说,早知道给你端回一碗豆腐丸子了。挂了电话,晚风里还飘着远处农家院里的饭菜香,忽然觉得,这个国庆第一天过得格外有意义。不是因为参加了几个隆重的婚礼,而是因为在这场从城里到乡下的“赶席”里,我又一次摸到了生活最本真的样子,高端的宴席有高端的讲究,乡土的大席有乡土的温暖,而最让人难忘的,永远是那藏在饭菜里、笑容里、问候里的,浓浓的人间烟火气。</p> <p class="ql-block">这份烟火气,是城市酒店里的哈达与歌声带不走的,是农村大席上的大瓷碗与炖肉装不下的,它是亲情、友情、乡情的总和,是我们每个人心里最踏实的“乡土记忆”,也是这人间最动人的风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