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之涞水

非哥记忆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徐守京</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首都坐高铁来到河北的涞水,就觉得世界突然安静下来,阳光落在青灰色的砖上,连影子都走得缓慢。没有都市里车水马龙的轰鸣,连核桃市场的交易都浸在一种温软的静里。秋日里涞水,静静地流淌一幅特别的画卷,让我为秋之涞水歌颂,为美好的世界赞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转过街角,“祖冲之路” 的路牌忽然亮在暮色里。墨色字像从《算经》里拓下来的,指尖碰上去,仿佛能触到千年前算筹划过竹简的凉。原来古人从不是封在史卷里的名字,他们可以走在当下的路上,让每个踩过这条路的人,都踩着一段没被遗忘的时光。再拐个弯,“河北祖冲之中学” 的题字落在门楣上,笔锋里藏着对这片土地的软意。正是上课时分,校园里静谧如诗,当风卷书页的沙沙声,和祖冲之当年案头烛火的噼啪声,在空气里叠成了同一段频率。我们隔着校门望进去,不敢多站,那静不是空的,是无数双眼睛在字里行间跋涉的专注,是能装下星辰与数字的沉静。原来静从不是虚无,是思考的土壤,是伟大往下扎根时,悄悄攒着的力量。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傍晚问起涞水的来历,宾馆服务员笑着指了指暮色深处:“拒马河就在十多里外,河边立着两位老祖宗的像哩。” 这话像颗温软的种子,落在心里发了芽。第二天凌晨五点,天还裹在黑里,我裹着单衣往河滨公园走,晨寒顺着衣领往里钻,便加快脚步,让心跳的热追上晨光。扫街阿姨的扫帚在路面划开薄霜,细碎的声响像给晨光打拍子,单衣挡不住的凉,被脚步踩出的热一点点赶跑。 四十分钟后,广场舞的旋律忽然漫过来, 不是刺耳的闹,是裹着烟火气的暖,给这片晨静添了些活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身旁的老者搓着手笑:“这不算早,四点就有人练完回去了。” 我忽然想起祖逖的 “闻鸡起舞”,原来那从不是史书里的墨痕,是这片土地的骨血,四点的晨雾里,有人练拳,有人跑步,露水打湿的衣襟,都是 “勤勉” 最实在的样子。 广场左侧的塑像,在晨光里慢慢显了形。左边是祖冲之,手捧书卷的模样,没有 “巨匠” 的距离感,倒像邻家伏案的老者,要跟路过的孩子说:“对世界多问一句,就离真理近一步。” 他从涞水的血脉里走出去,在建康的烛火下把圆周率算到小数点后七位,让中国的智慧在世界前头走了千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可此刻他站在这里,要讲的不是 “成就”,是 “追问”对数字的执着,对世界的温柔好奇,才是一切伟大的起点。 右边是祖逖,佩剑而立,少年气裹在衣袂里,剑穗上还飘着长江的风。他率亲邻南下时的奔波,北渡长江时的誓言,都藏在挺直的脊梁里。可让人记挂的不只是击楫中流的豪迈,是他劝农桑时沾在衣角的泥,是抚百姓时暖在掌心的温度,豫州百姓为他立祠,不是因为他是将军,是因为他把心给了土地,把命给了家国,活成了百姓心里的 “靠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走过广场,穿过飘着晨雾的树林,拒马河忽然展在眼前。青色的水波里,太阳刚露出头,把霞色泼在水里,浪头一卷,碎金就跟着流,像把千年的时光都泡软了。芦苇在岸边摇,棕色的芦花沾着晨露,风一吹,露水滴进河里,连风都染了软意;蒲棒竖在水里,像时光写下的短诗,一行行立在波心。拦水坝上的水跌下来,溅起白色的浪,下方的水鸟聚着,白鹭立在浅滩,像凝住的雪,连呼吸都轻;红头鸡在水里游,划出细碎的纹,搅碎了水面的霞影;连喜鹊都落下来,低头啄食水面的鱼,翅膀扇起的风,都带着河的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河是有来路的,从涞源太行山东麓的涞山出发,绕紫荆关向北,到涞水西北境折向东,过北京房山十渡,在张坊分作南北两支:北支淌过涿州东茨村,与大石河、小清河汇流,称北拒马河;南支漫过定兴北河店,融入易水,称南拒马河。最终两支在白沟镇合流,成了大清河的一段,再奔着天津独流镇去,和子牙河相拥,汇入海河,奔向更远的海。每一段河道,都记着不同的时光:秦砖汉瓦的纹,晋代烽火的烟,现在晨光里的水鸟,都被它妥帖装着,酿成当下的波澜。原来河流是最好的记忆者,不疾不徐把过去轻轻捧到眼前,让现在与历史,隔着一汪水,握了握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离开时回望涞水,忽然懂了这里的静。它不是与世隔绝的寂,是祖冲之算珠里的稳,是祖逖鸡声里的劲;是拒马河千年不慌的流,是晨练老人眼里 “不辜负时光” 的定。这片土地记得自己的根,所以不忙;它把古人的精神种在当下,所以每个角落都有力量。原来最好的传承,从不是石头上刻着的名字,是风里飘着的墨香,水里载着的故事,人心里装着的勤勉与家国,那些被好好记得的时光,终会变成光,照亮每个走在当下的人。</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徐守京,1986年11月参军到北京卫戍区警卫三师坦克团,1988年9月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通信指挥学院学习,1990年7月军校毕业回到北京通县小街部队任新闻干事,1997年9月转业至宿迁公安局,现任市公安局宿城分局水警大队一级警长、宿迁市作协会员、宿迁市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人民公安报》《江苏法制报》《宿迁日报》《宿迁史志》《中华英才》等。</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图片提供:徐守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音乐素材:美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责任编辑:韩非</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