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湖北,山西中原三省六天游.2025.9.月.13

TAN琼

<p class="ql-block">出发:丈量祖国大好河山</p> <p class="ql-block">清晨的机场像被阳光轻轻唤醒,我拉着行李箱站在大厅中央,登机牌在手心微微发烫。头顶是条纹交错的天花板,远处电子屏滚动着航班信息,一面鲜红的国旗静静悬挂,仿佛在为即将启程的我们送上祝福。身边人来人往,有拖着箱子匆匆赶路的商务客,也有像我一样满脸期待的旅行者。六天五夜,横跨河南、湖北、山西,一场关于中原大地的行走即将开启。我深吸一口气,迈步走向登机口——山河远阔,正等我们去丈量。</p> <p class="ql-block">飞机缓缓爬升,舷窗外的世界渐渐缩小。蓝天如洗,云海翻涌,机翼划过蓬松的白色浪涛,像一只飞鸟掠过梦境。下方的城市轮廓模糊成一片灰影,而远方的地貌开始显露脉络,河流如丝,山峦若隐若现。这一刻,飞行不再是交通方式,而是一种仪式——脱离地面,俯瞰人间,心也跟着轻盈起来。我靠在窗边,看着云层下若即若离的大地,仿佛已经听见了古城墙下的风声。</p> <p class="ql-block">客舱里安静得只剩下轻柔的交谈和翻书声。空乘提着托盘走过过道,红色制服在明亮的灯光下显得格外温暖。有人闭目养神,有人盯着小屏幕发笑,而我望着窗外不变的云海,心里却已飞到了目的地。六天的行程像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武当的晨雾、襄阳的城墙、晋中的院落……每一站都藏着故事,等我们去翻开。</p> <p class="ql-block">武当山机场的航站楼像一座现代庙宇,玻璃幕墙映着天光,顶部“十堰武当”四个大字沉稳有力。走出机场,山城的气息扑面而来——湿润的风、起伏的道路、远处若隐若现的山影。几位当地人慢悠悠地走过,仿佛在提醒我们:这里不是匆匆过客的中转站,而是通往仙山的门户。我们坐上车,朝着那片传说中的道教圣地驶去,心也一点点沉静下来。</p> <p class="ql-block">襄阳古城的城门巍然矗立,青灰色的砖石被岁月打磨得温润,飞檐翘角指向阴沉的天空。穿过幽暗的门洞,仿佛一脚踏进了明朝。两侧有人穿着汉服拍照,衣袂飘飘,与古墙相映成趣。城门旁的标牌写着“临汉门”三个字,简洁却厚重。站在这里,你能听见江水拍岸,也能感受到千年来守城将士的脚步声。我们没急着拍照,只是静静站着,让历史的气息先洗一遍心。</p> <p class="ql-block">团友们在城墙前排好队,有人挥手,有人比心,笑声在古老的砖石间回荡。摄影师一声“茄子”,快门按下,六天旅程的第一个集体记忆就此定格。背景里有飞檐、有现代路灯,还有远处停着的旅游大巴——古今交织的画面,恰如我们此行的主题:在传统中行走,在当下感受。拍完照,大家三三两两散开,有人去摸城墙上的箭孔,有人蹲下看石缝里的小草,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与这座城对话。</p> <p class="ql-block">我站在城门前,抬头看那块写着“北街”的牌匾,阳光斜照在砖墙上,把影子拉得很长。帽子遮住了半边脸,但我笑得很开。这条街曾是商贾云集之地,如今依旧热闹,车流穿行,行人如织。我忽然觉得,古城从未死去,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活着——在游客的镜头里,在小吃摊的烟火中,在每一块被脚步磨亮的石板上。</p> <p class="ql-block">两位朋友靠在城墙边自拍,笑容灿烂得像是要把整个秋天都装进去。她们身后是飞檐斗拱的角楼,彩绘在阳光下依旧鲜艳。我走过去,一起拍了张合影。没有摆pose,只是自然地靠着墙,笑着。那一刻,我们不是游客,而是这座城短暂的居民,分享着它的一缕风、一寸光。</p> <p class="ql-block">又一次站在城墙前,这次我走得更慢。手扶着粗糙的砖面,指尖传来千年的温度。一辆汽车静静停在路边,与古老的墙体形成奇妙的并置。我忽然明白,旅行的意义不在于逃离现代,而在于看见——看见历史如何与当下共存,看见一座城如何在时光中既坚守又前行。</p> <p class="ql-block">巷家的红灯笼在风中轻轻摇晃,门楣上的牌匾写着两个字,像是家,又像是归。门前人来人往,有人驻足拍照,有人笑着走进去喝茶。我站在门口看了会儿,没进去,但心里已经尝到了那份热闹里的温情。这种地方,不必非得消费才能感受,光是站着,就能被它的气息包围。</p> <p class="ql-block">“香辣8”的红招牌格外醒目,旁边是卖芝麻饼的老铺,香味一阵阵飘来。这条街用砖墙和飞檐框住了时光,却装下了最真实的人间烟火。我买了杯米酒,边走边喝,甜中带酸,像极了此刻的心情——微醺于古意,清醒于生活。</p> <p class="ql-block">步行街上人声鼎沸,有人买糖画,有人试穿绣鞋,小摊主在炉前翻烤着肉串,油星噼啪作响。两旁的建筑古色古香,可店铺里卖的却是文创冰箱贴和网红奶茶。我并不觉得违和,反而觉得鲜活——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它就该这样,活在吆喝声里,活在游客的购物袋中。</p> <p class="ql-block">石牌坊高耸在街心,上书“楚津北”三字,笔力遒劲。行人从它脚下穿过,像穿越一道时空门。有人匆匆赶路,有人停下读碑文,还有孩子踮脚摸雕花。我绕着牌坊走了一圈,抬头看那层层叠叠的斗拱,忽然觉得,这些石头建筑之所以不倒,是因为它们一直被人们看见、被记住、被走过。</p> <p class="ql-block">石板路被雨水打湿后泛着光,映出飞檐的倒影。我走得很慢,看一家家小店,听一句句方言。远处的牌坊在云层下显得格外庄重,可近处的孩子在追逐打闹,笑声清脆。这种反差让人安心——历史不必沉重,它可以很轻,轻得像一阵风,吹过市井,吹进日常。</p> <p class="ql-block">站在“楚津北”牌坊前,我拍了张背影照。宽边帽、黑衣、浅裤,和身后那些雕梁画栋形成微妙对比。街道两旁的红灯笼亮起来,店铺招牌五光十色,行人如织。我忽然觉得,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的过客,也是它的续写者——用脚步,用目光,用一张张照片,把古老的故事讲给未来听。</p> <p class="ql-block">“楚津北”石牌坊下,人流不息。有人低头看手机,有人抬头读字,还有老人坐在旁边长椅上晒太阳。这牌坊见过战火,也见过盛世,如今它静静看着我们这些平凡旅人,在它的影子里来来往往。历史从不说话,但它一直在场。</p> <p class="ql-block">阳光洒在古街上,飞檐的影子斜斜地落在石板上。行人穿梭,笑声不断,整条街像一幅流动的画。我买了把油纸伞,虽然没下雨,但撑着它走,仿佛真走进了某个宋词的意境里。现实与诗意,有时只差一把伞的距离。</p> <p class="ql-block">一位戴宽边帽的女士提着购物袋走过,袋上印着“襄阳好风日”。我笑了,这不正是我们此行的写照吗?在古街闲逛,买些小物,拍些照片,不为收藏,只为记住——记住这一刻的悠闲,记住这满街的烟火与诗意。</p> <p class="ql-block">商业街的灯笼高挂,店铺林立,可走着走着,竟不觉得浮躁。或许是因为建筑够古,或许是因为人心够慢。我们坐在一家茶馆外喝菊花茶,看人来人往,谁也不急着赶路。这种节奏,才是旅行该有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纳西宝”的招牌有点突兀,但反而让人会心一笑——地方特色,有时就藏在这种混搭里。古街的热闹不靠刻意营造,它就在这红灯笼、石板路、行人笑语中自然生长。我们不过是路过,却也被它温柔地接纳了。</p> <p class="ql-block">电动车悄无声息地穿行在古街边,现代与传统在这里达成了默契。没有谁取代谁,只有共存。我站在街角,看一辆电驴载着全家缓缓驶过牌坊,孩子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