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传儒家微言大义,教商贾允执厥中,培养新时代儒商。</p> <p class="ql-block">《论语》第十五章卫灵公篇第二十五章教学录音</p> <p class="ql-block">大家好,我是万守杰,今天让我们一起分享《论语》第十五篇卫灵公篇第二十五章。</p><p class="ql-block">原文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p><p class="ql-block">这句话翻译过来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孔子说:“我对别人,诋毁过谁?称赞过谁?如果称赞过谁,那一定是经过考证的。夏商周三代的人都如此,所以三代皆直道而行。”</p><p class="ql-block">我们无法知道孔子这句话是对谁说,也无法知道是在什么场合说的。孔子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要轻易去诋毁一个人,也不要轻易去赞美一个人,即使诋毁或赞美,也必须实事求是。孔子的意思是说,你(你们)可以查查,我批评过谁?我称赞过谁?我很少批评人,也很少称赞人;如果批评人或称赞人,一定经过了考证。窃以为,孔子还有另外一层意思,批评人不能言过,称赞人要名副其实。孔子曾说过:“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意思是说,君子最忌讳自己一生名不副实。孔子秉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思想,怎么可能随随便便去诋毁一个人呢?怎么可能随随便便去称赞一个人呢?</p><p class="ql-block">谈到“实事求是”,这个词语被大家熟知,也被大家常用。殊不知,“实事求是”是对一个人的高度评价与称赞,《汉书.河间献王传》称赞河间献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所以,“实事求是”最早源于《汉书》。比如,我们也可以称赞孔子“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窃以为,“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就是孔子实事求是的思想。我们不妨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事求是的人。</p><p class="ql-block">有人说,这句话少了一句,“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后面还应该加上“如有所毁者,其有所试矣”,“誉”与“毁”应该对称。鄙人不以为然,孔子在这里是故意不说“如有所毁者,其有所试矣”,其中隐含着大智慧。有道是:君子不说人是非,说人是非乃小人所为;君子善说人之长,小人善说人之短。有道是:称赞人是正能量,诋毁人是负能量,君子善于给这个世界正能量。如果孔子说了“如有所毁者,其有所试矣”,势必给人一种错觉,“诋毁”与“称赞”具有同等价值。孔子不说“诋毁”,而只是说“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言外之意,“我只知道称赞一个人要慎重,要实事求是,我不知道如何去诋毁一个人。”或许有人说了,《论语》中不乏孔子批评宰我、子路、冉求等人,还批评过季文子、管仲等人的记载,如何解释?窃以为,孔子批评对象多是自己的学生,学生是被教育的对象,这不属于评价,而是属于教育,老师教育学生天经地义,谈不上“诋毁”。至于批评季文子、管仲等人,是因为他们触犯了孔子的道德底线;抑或说,他们悖礼而行,“是可忍孰不可忍”。总之,孔子从不诋毁人,只是就事论事地去评价;孔子也少赞美人,即使赞美,一定实事求是。</p> <p class="ql-block">唯酒无量不及乱一一出自《论语. 乡党》》</p> <p class="ql-block">或许有人说:老师,你能否讲一件“实事求是”的底层逻辑?这是一个好问题,也是一个大问题。好吧,今天借此机会谈一谈。上面说过,“实事求是”一说最早源于《汉书.河间献王传》评价河间献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对河间献王的高度评价,故“实事求是”是称赞一个人具有修德好古的高贵品质,后来人们把这个意义引申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其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实事求是”成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逻辑。鄙以为,要弄清楚“实事求是”的意义,必先弄清楚“实”与“是”两个字。“实”字源于西周金文,本义是满,没有空隙,后引申为事实、实在、真实。“是”字也是源于西周金文,本义是“正,不偏斜”,后引申为对、正确之义。“实”与“事”合在一起,“实事”是指做实事、实在做人;“是”前面加上“求”,“求是”意指求正。“正”即“中”,中正是也,《中庸》曰:“中乃天下之大本”,故“求是”乃“求正”“求中”。因此,“实事求是”是说,在实实在在做事中追求中正之道;抑或说,在实践中追求真理。若进一步细究,“实事”乃形而下之物质,“求是”乃形而上之精神,故“实事求是”包含了物质与精神的有机统一。若再进一步探究,“求是”是“中”,“实事”是“用(庸)”,“实事求是”或是/应是/定是孔子的“中庸之道”。说到这里,或许有人惊讶:闹了半天,“实事求是”原来是孔夫子的“中庸之道”啊!如此说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思想岂不是也源于“中庸之道”?是的!若继续追究,夫子的“中庸之道”则源于舜帝向大禹交班时所说的十六字心诀,“道心微惟,人心惟危;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或许又有人问:还能继续向上追吗?鄙以为,不要继续追了,足矣;若非要追,那就追到8000年前伏羲“一画开天”,阴阳分,形而上谓之阳,形而下谓之阴,一阴一阳之谓道也。因此,“实事求是”是阴阳之道,是中华文化之道,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道,是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道。不过,早在2500年前,孔子感慨地说:“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意思是,中庸是至高无上的道德,可惜民众不知道它已经很久了。2500多年过去了,夫子若穿越时空来到今天,问我们:中庸如何?鄙人一定举手答道:与2500年前差不多,甚至更差,人们离开中庸之道越来越远了。夫子无奈地摇摇头,说:唉!还是老子说得有道理啊。然后,夫子不再语,离去。</p> <p class="ql-block">以仁为本,以义为质,礼以行之,信以成之。-一摘自《中华新儒商》</p> <p class="ql-block">我们回过头来,再说一说这句话的下半截:“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孔子是对夏商周三代人的称赞,是说上古三代的人心是直的;“直”就是“中”,就是“正”,“中”就是“德”,行直道就是走正道、走德道。孔子的本义是:夏商周的人们大都有“直心”,中庸用得好,所以他们用“直心”或用“中庸之心”去评价人;而现在的人,中庸鲜已久矣,诋毁人往往言过,称赞人往往名不副实;所以啊,你(你们)看看我,我不会诋毁人,我称赞人一定是名副其实。说到这里,或许有人说:难道夏商周三代人的品德就这么好吗?鄙人没有生活在那个时代,所以不知道,但孔子却这么说;窃以为,孔夫子的真实意思是想表达,大道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隐没,人心渐渐不古,于是“借古讽今”,努力为天下构建一个文化信仰,那就是“道德”。所以说,谁说中国人没有信仰,中国人至高无上的信仰就是“道德”。中国人最忌讳别人说自己“缺德”,话又说回来,今天的我们难道不普遍“缺德”吗?“缺德”似乎是骂人的话,很难听,若细细琢磨,2500年前孔子时代“中庸鲜已久矣”,2500年后,难道“中庸”回来了吗?中庸即为德啊!然,天佑华夏,孔子回来了,道德重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望。</p><p class="ql-block">今天的企业家如何通过学习这段话汲取智慧呢?窃以为,企业家与钱打交道,“钱”属金,具有“伤害”之义,必须用德控制“伤(商)”。因而,企业家修学好德是避免“钱伤”的必由之路。然而,评价人又是修德的重要内容。所以啊,企业家更要做到,不要轻易评价人,更不要诋毁人,唯有“当面敬重,背后夸赞”才是修行目标。有道是:不要盲目崇拜任何一个活着的人!令人遗憾的是,大多企业家硬是做不到,口无遮拦,当面驳人,背后诋毁,故灾殃不远矣,又岂能善终?鄙人的私塾,谓之万子私塾,就是为企业家早日走上中华新儒商之路而设立的:传儒家微言大义,教商贾允执厥中,培育新时代儒商。</p><p class="ql-block">好,今天的课就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的关注、聆听与分享,再见!</p><p class="ql-block">——写于《万子私塾》武汉 2025.10.2 亥时</p> <p class="ql-block">“一生做一件一生做不完的事,顺便嫌一点一生花不完的钱。” -一𢰸自《中华新儒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