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王引生,中铁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获得者。</p><p class="ql-block"> 中国高铁,从追赶到领跑,几代铁路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王引生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p><p class="ql-block"><b>一、中国高铁建设的技术攻关者</b></p><p class="ql-block"> 王引生,1965年11月26日出生于甘肃省天水市,1987年毕业于长沙铁道学院土木工程系,并获得博士学位。</p><p class="ql-block"> 王引生早期在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从事科研工作,参与了多项国家级重大工程的技术攻关。凭借在冻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等领域的突出贡献,他逐步晋升为中国中铁科学研究院的核心技术负责人,并担任多个重要学术职务,如中国中铁“双碳”专业研发基础研究分中心主任、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等。</p><p class="ql-block"><b>二、科研成就与重大工程贡献</b></p><p class="ql-block"> 中国幅员辽阔,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在中国高铁“八纵八横”的线路规划中,王引生和他的团队面临的核心挑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关键战场:</p><p class="ql-block">1、破解“在豆腐里打洞”的世界难题——兰渝铁路胡麻岭隧道</p><p class="ql-block"> 胡麻岭隧道位于甘肃省境内,全长13.611公里,是兰渝铁路的关键控制性工程,被视为兰渝铁路的“头号拦路虎”。</p><p class="ql-block"> 隧道穿越的地质条件极为复杂,主要为第三系富水粉细砂层,泥沙含水量高达24%,这种土质像“裹着水的豆腐渣”,遇水变泥粥,无水硬如石。传统的盾构机在这里寸步难行,国外专家曾断言“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p><p class="ql-block"> 作为技术负责人,王引生带领团队开展了大量的实验和研究,首创了 “高压旋喷桩超前加固” 和 “九宫格开挖”等特殊工法。简单来说,就是先通过高压注射水泥浆,在“豆腐”里制造出一根根坚硬的“骨头”(桩),将软土固化分割成一个个小格子,然后再像“吃九宫格火锅”一样,一小格一小格地谨慎挖掘、支撑。</p><p class="ql-block"> 从2009年3月开工到2017年6月19日历时八年,胡麻岭隧道终于胜利贯通。为“八纵八横”中西部通道的建成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是中国工程师智慧和毅力的完美体现。</p><p class="ql-block">2、穿越“生命禁区”的冻土——青藏铁路的技术突破</p><p class="ql-block"> 王引生的首次高原之行,是在2000年2月。当时,他随有关专家赴青藏高原进行科学考察。途中,老专家讲了西北院原冻土研究所党支部书记王占有的故事。王占有在风火山上工作了20多年,临终前说:“我活着没有看到青藏线修通,死后请把我的骨灰埋在风火山上,我要看着火车从我身旁通过。”同事们还给他讲了西北院人40年来为了攻克高原冻土世界难题、献身高原的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在那个时候,王引生想:“青藏铁路开工时,我一定报名参战。”</p><p class="ql-block"> 2002年6月,西北院决定有丰富监理经验的王引生担任青藏铁路监理站总监理工程师,他深度参与青藏铁路建设,主持完成了风火山隧道、清水河试验段等关键工程的技术研究。针对高原冻土环境下的施工难题,他带领团队研发了“多年冻土隧道施工控制与预测系统”,创新采用“防水板+隔热层+防水保护层”复合结构,有效解决了冻土热扰动和隧道渗漏水问题。</p><p class="ql-block"> 其成果获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青藏铁路工程)、2007年铁道部科技进步奖特等奖(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工程技术)等多项殊荣。</p><p class="ql-block"> 此外,王引生在昆仑山隧道施工中提出的分区温度场控制理念,将施工对冻土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相关技术被纳入行业标准。</p><p class="ql-block">3、为“八纵八横”骨干线路保驾护航</p><p class="ql-block"> 在王引生的职业生涯中,他的身影和智慧还体现在众多“八纵八横”的关键线路上:</p><p class="ql-block"> 贵广高铁(“八纵八横”之“包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穿越喀斯特地貌,溶洞、暗河密布。王引生团队在隧道施工中应对突泥、涌水等风险,确保了工程安全和进度。</p><p class="ql-block"> 成兰铁路(连接“兰广通道”),穿越龙门山地震带,地质活动剧烈。他和团队在隧道抗震设计、围岩稳定性控制等方面做出了关键性技术指导。</p><p class="ql-block"> 西成高铁(“八纵八横”之“陆桥通道”重要连接线),穿越秦岭,地形陡峻,地质复杂。其团队在长大隧道群的建设、通风和运营安全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科研支持。</p><p class="ql-block"><b>三、学术影响力与社会贡献</b></p><p class="ql-block"> 王引生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出版《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工程技术》《铁路边坡塌方与灾害的预知和预防》等专著4部,主持制定行业标准3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2项。</p><p class="ql-block"> 王引生还担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甘肃省科技领军人才等职务,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主旨报告,推动中国铁路技术走向世界。</p><p class="ql-block"> 王引生的科研生涯贯穿了中国铁路从普速到高铁、从追赶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他在冻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绿色低碳技术等领域的创新成果,不仅为青藏铁路、川藏铁路等超级工程提供了关键支撑,更推动了我国铁路建设技术的自主可控与国际领先。作为科研与工程实践深度融合的典范,他用近四十年的坚守诠释了“科技报国”的初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附1:</b>截至2025年,全球高铁运营里程超过6.5万公里。中国高铁运营里程达到4.8万公里,占全球高铁总里程的70%以上。覆盖全国97%的50万以上人口城市。</p><p class="ql-block">附2:<b>王引生经典语录</b></p><p class="ql-block"> 我这一辈子,就干了一件事:和隧道打交道。能把一件事做好,就不容易。</p><p class="ql-block"> 隧道是百年工程,我们对历史负责,不能留下任何隐患。</p><p class="ql-block"> 一个大工程的成功,靠的不是一个英雄,而是一个英雄的团队。</p><p class="ql-block"> 看到我们修建的隧道贯通,列车飞驰而过,那种成就感,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p><p class="ql-block"><i>参考资料</i>:《新华网》、《新浪网》、《搜狐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