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阳光泄到国槐树顶,透亮晴翠的叶子,绚烂如盛夏,柔美如初春,很漂亮。掠过眼前,像翻过一页一页的书卷。火车又驶出西站,驶离北京。北京街头的人车都少了许多,比之平日,简直有点稀少,路面忽显宽阔,从单位到家,开车眨眼间就到,节日期间的北京总是这样。在很小的时候,我对地方是有选择的,熟悉与陌生,亲近与疏离,热闹与冷清,可谓十分泾渭分明。走亲戚,转学,到新的城市,上学,工作,终于从去彼取此,而渐趋于大同,按师弟的说法,随遇而安了。我越来越喜欢北京了,越来越喜欢很多城市,试着通过阅读,穿过时光的隧道,跨过万水千山的阻隔,去拜会它们。</p><p class="ql-block">早上偶然看到一个说阅读的视频,忽然起了一个聊聊阅读的念头,譬如秋风又起,吹起一缕新愁,当然也不全是,还有桂花香。乘车的时候,用一指禅在手机上敲字,最是打发光阴的好法子。</p><p class="ql-block">雨果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这句话,我在少年的时候,就曾读过,这递进的排比,这碧海苍天的形象,让人印象深刻,只是当时有几分怀疑,怀疑人的胸怀或思想比天空还辽阔。将军额上能驰马,宰相肚里能撑船,都是一类的话。只是到了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视野的开阔,才渐渐觉得雨果的话有道理的。</p><p class="ql-block">视野的开阔,主要靠阅读。阅读则需要经历,经历则需要阅读来哺育,才可以更成熟。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大概就有这个意思的。工作,读书,工作,再读书,这种间隔,不只是时间的分配间隔,而是螺旋,是读书为了工作,工作为了读书的这种缠绕的双螺旋。这是一种十分美妙的双螺旋。我弟弟弹吉他的时候,他说这当中有个渐入佳境的时刻,工作与读书,也是这样。工作仿佛年复一年中千篇一律,读书仿佛千篇一律中年复一年,二者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便有许多光景与滋味。学习,阅读,是一样的,你可以信我,我差不多算一个过来人的吧[偷笑]。</p><p class="ql-block">我在理论物理所读博士的时候,我师兄有一次赞美他南开的师弟,说师弟一早就来到办公室,静静坐在那里或读书或验算,一动不动,师兄说看到这样的师弟,顿感后生可畏,让人肃然起敬。当时所里的办公楼在改造,研究生的办公区搬到离楼不远的车库顶上,一些旧库房就成了我们办公室。师兄,南开师弟,我们都在这个临时办公区里。当时论文里有个极重要的公式,就是在那个办公区里推导的,有一个夜晚还停了电,我们点上蜡烛,在纸上推公式。我师兄的草稿纸我见过的,很工整,这让我惊叹不已。很多年后,我在科技会堂开会,有珍贵的科学文物供人们参观,其中就有钱学森的笔记,我又是叹为观止。能坐下来,是阅读的一个条件,也是一种阅读培养的功夫。</p><p class="ql-block">少年时,读过培根的一句名言,让我震惊又羡慕,瞬间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就是下面这句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那时,于我而言,史,是全然不敢说读过的,诗,唐三百都没看全,数学,让我瑟瑟发抖的存在,科学,崇高而深远似乎高不可攀,伦理学,很是陌生,直白点说就是头一回听,逻辑修辞,亚里士多德、西塞罗,几乎闻所未闻,也同样生疏。而培根却信手拈来一一洞穿般的点评,这又是一次肃然起敬。</p><p class="ql-block">我读过最短的书,是一本文革版《十万个为什么》的封面,我看清了那本十万个为什么,这几个字,还看清了封面上鲜艳的红色与黄色。是我村上小学前桌的女同学带到班上的。十万个为什么,完整的一套书有大概二十一本。见同学的那本,是其中之一而已,而且,小学二年级看,属于有点超纲,当然了,当时可是不知道这些,我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早晨,教室还有些昏暗,但觉得那书浑身宝气、周遭光辉,我自己则双眼放光。那真是让我惦记很久的书。我看这套书历经多次改版,与时俱进中,夹杂许多历久弥新的记忆。</p><p class="ql-block">一次或深或浅的阅读,就如一趟或远或近的旅行。</p><p class="ql-block">国庆仲秋双节长假快乐!阖家幸福安康、万事如意!</p><p class="ql-block">JJ2025年10月2日于高铁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