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北欧+波罗的海行(中)

周保华

<p class="ql-block">  我们从赫尔辛基港口登上渡轮,在风平浪静的波罗的海航行大约3个小时,就抵达了爱沙尼亚首都塔林,开启了“小而美”的三国游。</p><p class="ql-block"> 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号称波罗的海三国。三国总面积17.4万平方公里,仅比辽宁省大2.5万平方公里。三国总人口620多万人,比大连市人口还少100多万。这三个主权独立的小国,在1940年被苏联强行并入版图,1991年苏联解体后恢复独立,2004年加入北约,完成军事安全体系转型,并加入欧盟、欧元区和申根区,经济获得快速发展,如今已迈入全世界37个发达国家的行列。</p> <p class="ql-block">爱沙尼亚首都塔林旧城区入口处的维鲁门,初建于1345年。塔林旧城区是欧洲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纪城市之一,这里铺满鹅卵石的老街蜿蜒曲折,漫步其中,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眺望塔林旧城区中世纪的建筑,美得如同一幅油画般的绚烂多彩。</p> <p class="ql-block">塔林旧城区街道两旁有很多酒吧和餐厅,也有不少的商贩。这是出售爱沙尼亚传统食品的摊床,热情的主人向游人介绍自己精心制作的食品。</p> <p class="ql-block">街道旁出售鲜花的商铺。</p> <p class="ql-block">塔林名不虚传,整个城市拥有众多各种样式的塔顶建筑。</p> <p class="ql-block">塔林街头又一座教堂。</p> <p class="ql-block">塔林市政厅广场。</p> <p class="ql-block">古城墙下一尊无脸青铜雕像和街头艺人。</p> <p class="ql-block">塔林中世纪城墙和被称之为“窥视厨房”的瞭望塔。</p> <p class="ql-block">夜幕降临时的塔林。</p> <p class="ql-block">塔林港区建筑。爱沙尼亚是三国中面积最小(4.5万平方公里)、人口最少(129万人)的,但它却是波罗的海沿岸最具活力的国家。作为欧盟的一员,爱沙尼亚拥有巨大的生产力,科技高度发达。</p> <p class="ql-block">塔林俄罗斯大使馆门前。俄乌战争爆发后,波罗的海三国是最坚决支援乌克兰抗击俄罗斯侵略行径的国家。从照片中可以看到俄大使馆栅栏上挂满民众的抗议标语和揭露俄军罪行的照片,爱沙尼亚警方派人在现场执勤。。</p> <p class="ql-block">拉脱维亚首都里加自由纪念碑。拉脱维亚 北部与爱沙尼亚接壤,南部与立陶宛相接,东靠俄罗斯,西部与瑞典拥有海洋边界,总面积达6.3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90多万人。自由纪念碑建于1931一1935年,是拉脱维亚人民精神力量和自由理想的象征。苏联统治时期,这里成为禁区并把列宁的雕像放置于此处。1991年8月20日夜列宁雕像被移走,自由纪念碑重新成为里加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火药楼和战争博物馆外墙及火炮。博物馆内藏有许多军事历史图像和实物资料,记录了拉脱维亚在过去100多年里抵御一批又一批侵略者的历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里加老城区有古老中世纪民居建筑石屋,其中“三兄弟”即三幢15一17世纪的房屋,2020年被欧盟授予“欧洲文化标签”称号。图为在老民居楼下艺人正为游客演奏乐曲。</p> <p class="ql-block">里加圣彼得教堂。</p> <p class="ql-block">里加伊丽莎白街和艾伯特街被誉为“里加新艺术街”,街道两边有很多优秀的青年风格派建筑。</p> <p class="ql-block">里加作为一个港囗城市,海上贸易繁荣,历史上曾一度成为沿海最大的城市。1334年建成的“黑头之家”在后来的几百年间一直是商人们聚集的场所。但这一建筑在1941年被夷为平地。1996一2000年根据史料,按原貌恢复了这座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建筑,并成为游客热门打卡点。</p> <p class="ql-block">里加一处建筑墙面上画满各种图案标签。</p> <p class="ql-block">加入欧盟和欧元区后,拉脱维亚经济得到迅猛发展,迈入世界发达国家后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显著提高。图为大街上幼儿园老师和孩子们。</p> <p class="ql-block">广场上快乐的年轻人正在集体脚踏人力车并畅饮啤酒。</p> <p class="ql-block">里加街景。</p> <p class="ql-block">里加与猫相关文化地标‌。里加因有以猫为主题的建筑闻名,如建于1912年的“猫之屋”,其屋顶装饰有黑猫雕塑,象征历史轶事。</p> <p class="ql-block">  细雨如烟,模糊了车窗外的景色。大巴经过近4个小时,终于到达位于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西郊的特拉凯古城堡。</p><p class="ql-block"> 这座建在加尔瓦湖心岛上的中世纪城堡,始建于14世纪,14-16世纪曾作为立陶宛大公国大公的主要居所。</p> <p class="ql-block">城堡由粉红色的砖石砌成,远观非常美丽,城堡面积不大,但城墙十分坚厚,城堡四周有瞭望台,墙内有护城河,由小桥通往内城。图为城堡内景。</p> <p class="ql-block">维尔纽斯老城,是欧洲最大的巴洛克风格老城之一,拥有鹅卵石街道与彩色建筑。天主教、东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等多元宗教共存,维尔纽斯获得“教堂之城”的称号。照片中的黎明之门,建于1503-1522年,是老城现存唯一的中世纪城门,是波兰天主教重要朝圣地。内有黑金色圣母玛利亚像。传说瑞典军队入侵时,城门部分坍塌击退敌军,被视为神迹。</p> <p class="ql-block">维尔纽斯圣灵教堂。</p> <p class="ql-block">巴兹里安门,是圣三一教堂和希腊天主教修道院建筑群的入口,建于1760年。</p> <p class="ql-block">圣安娜教堂(照片中前建筑)是哥特式红砖建筑,外墙由33种不同形状的砖砌成,拿破仑曾想将其“搬回巴黎”。 圣安娜教堂与圣伯纳德教堂(照片中后建筑)共同构成“圣安娜教堂建筑群”。苏联时期这一建筑群被强行改为艺术学院使用,直到1994年才恢复为教堂功能。 </p> <p class="ql-block">对岸共和国,是维尔纽斯老城区内一个艺术家自治共和国(Užupis立陶宛语意为“河的对岸”)。 成立于1997年4月1日(愚人节)。面积约0.6平方公里,15条街道,7000居民(其中1000名艺术家),国旗是一只摊开的手掌。</p> <p class="ql-block">在这个“对岸共和国”内,<span style="font-size:18px;">艺术氛围拉满,遍布涂鸦、画廊和咖啡馆,还有一座“宪法墙”,上面用包括中文的世界多种文字,介绍这个自治小国的宪法(类似社区居民守则)。这里的</span>天使广场中心建有一座吹号天使雕像,象征“共和国”守护者。现在“对岸共和国”已成为维尔纽斯旅游热点地区,吸引着各国游客。</p> <p class="ql-block">维尔纽斯街景。</p> <p class="ql-block">维尔纽斯大教堂广场。1989年8月23日由波罗的海三国约200万民众(占三国总人口的40%)自发组织和平示威活动,参与者手拉手组成一条长达600公里的人链,从爱沙尼亚塔林,经拉脱维亚里加,延伸至维尔纽斯大教堂广场,以此表达脱离苏联争取独立的强烈诉求。1990-1991年,三国先后宣布独立,并最终获得国际承认。</p> <p class="ql-block">立陶宛面积6.52万平方公里,人口298.8万人,国土面积和人口在波罗的海三国中均为第一。历史上立陶宛先后被波兰、沙俄和德国等占领和统治。1944年又被苏联占领。立陶宛于1990年3月再次宣布独立。它是苏联加盟国中第一个宣布脱离苏联的国家。从此立陶宛人民获得自由和解放,随着加入欧盟、欧元区和北约,立陶宛成为经济发达国家,人民安居乐业。图为在公园中载歌载舞的民众。</p> <p class="ql-block">立陶宛总统府,始建于14世纪,1997年起正式成为立陶宛总统官邸。俄乌战争爆发后,立陶宛举国上下全力以赴援乌抗俄。照片中总统府两侧的八根罗马柱上,分别挂着立陶宛和乌克兰两国国旗</p> <p class="ql-block">维尔纽斯是一座英雄的城市。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在这里打响了“苏联解体第一枪”,从而引发了欧洲乃至世界格局的巨变。距离白俄罗斯不到30公里的维尔纽斯,如今又成为欧盟和北约东部地区的最前线。图为维尔纽斯国际机场,每天有多个航班飞往欧洲和亚洲的27个国家和地区。</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结束语:从塔林到里加,再到维尔纽斯,三国风情各异,却共同编织着波罗的海的美丽故事;三个国家的首都,三种风格,却都让人沉醉不已。不论是历史遗迹,还是自然风光,波罗的海三国都值得驻足欣赏。去波罗的海三国,似乎更让心灵得到一次最纯粹的洗礼。“小而美”的国家,却有着大大的惊艳与感动:追求自由,自强不息,<span style="font-size:18px;">反抗侵略,敢于担当。再见,美丽的波罗的海三国!</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