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作坊里的中秋记忆:一帧帧手工月饼里的传承

胡翠平

八月十五月儿圆,做月饼、庆中秋,是我国流传数百年的传统。每到这个时节,村里家家户户都会自己制作月饼,用最传统的方式欢度中秋佳节。村里家家户户的烟火里,总会飘着月饼的香甜,那是刻在骨子里的团圆符号。<br> 2017 年国庆佳节我回老家探亲,恰逢中秋临近,在舅舅家隔壁,一家制作月饼蛋糕的老作坊正忙着给乡亲们赶制中秋月饼,我便驻足良久,用镜头记录下了那一幕幕充满烟火气的制作过程。 <h1> 作坊不大,推门而入,首先闻到的是面粉的清香、馅料的香甜,月饼和蛋糕的醇厚香气。看到的是正在忙碌的作坊匠人和老乡忙忙碌碌和馅调馅温暖的序曲。<br><b> </b></h1><h1><b> 制作月饼的步骤<br>第一步是是和馅调馅:</b><br> 要将花生提前炒得喷香,剥去红衣后碾成碎粒;核桃掰成小块,带着天然的油香;芝麻则要筛去杂质,黑白相间透着韧劲。将这些备好的果仁与绵白糖、少许熟面粉拌匀,指尖翻动间,各种香气交织在一起,光是闻着就让人满心欢喜。馅料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和爱好加入玫瑰、青红丝、红糖等其他原料。</h1> 调好的馅料软硬适中,需要提前把它们团成一个个比核桃稍大的小球,圆滚滚的,像揣着一团团甜蜜的期待,整齐地码在盘子里,等着被裹进面皮。 <h1><b>第二步是和面</b></h1> 首先大盆磕入数个鸡蛋,并加入适量白糖,再加入适量食用油,然后倒入白面,和成油酥面。面团要揉得光滑筋道,直到不粘手、有弹性才好。和好的面团盖上湿布醒片刻。<br> 将和好的面分成大小均匀的小剂子,每个剂子搓成圆团,用掌心按扁,就成了包裹馅料的 “外衣”。取一个馅球放在面皮中央,像包包子一样慢慢收口,指尖捏合处要严丝合缝,确保烘烤时不露馅。然后放入盘中。看着一个个被包得圆鼓鼓的面团,仿佛已经看到了它们烤熟后的模样。 <h1><b>第三步是塑形</b></h1> 最有趣的当属塑形环节,把包裹馅料的每个馅球放在月饼模子里。模子内侧刻着“花好月圆”、“五仁月饼”等字样,还有缠枝莲、如意纹的花纹。把包好馅的面团放进模子,用手掌轻轻按压,让面团填满每个角落,再倒扣在案板上,轻轻一敲,一个带着清晰花纹和祝福字样的月饼坯就脱了模。 <h1><b>第四步是“上妆”</b><br><br> 月饼坯整齐摆进烤盘,接下来要给它们 “上妆”。我们用红糖加少许水熬成浓稠的糖汁,或是用鸡蛋液加食用油,装在小碗里。用毛刷蘸上糖汁,小心翼翼地刷在每个月饼的正面,薄薄一层,既能增加光泽,又能让烤出的月饼带着一丝清甜。</h1> <h1><b>最后一步便是烤制:</b></h1> 烤箱预热好,烤盘放进去,随着温度升高,作坊里渐渐飘出浓郁的香味。先是面皮的麦香,接着是馅料里果仁的焦香,混合着糖汁的甜香,勾得人频频望向烤箱。等到月饼表面变成诱人的金黄色,花纹在焦糖色的映衬下愈发清晰,就可以取出来了。<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