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

禾火王景

<p class="ql-block">1996年12月6日,峨眉山-乐山大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该遗产由海拔3099米的峨眉山主体和通高71米的乐山大佛组成,以亚热带山地植被景观、佛教文化遗存及摩崖石刻艺术著称,拥有保存完整的森林垂直带谱和2300余种动物资源,是我国四处世界双遗产之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乐山大佛</span></p> <p class="ql-block">乐山大佛以人文遗产精粹和自然遗产的有机结合为特色,山水交融。景区以唐代摩崖造像——大佛为中心,有秦蜀守李冰开凿的离堆,汉代崖墓群,唐宋佛像、宝塔、寺庙、明清建筑群等,是两千年历史的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乐山的著名,一是源自那尊举世无双的大佛,再是来自与之相邻的秀美的峨眉山,乐山因此而有“东方佛都”的美誉。慈祥、大度、平和、深广的佛门精义成了乐山之魂。在清代改嘉定为乐山之前曾经有48个地名,来到乐山,人们也许想到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古语。</p> <p class="ql-block">游览乐山大佛从岷江水路开始。岷江是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发源于松藩,全长711公里,都江堰市至乐山为其中游。</p> <p class="ql-block">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全称为“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佛像建造工艺高超,比例均匀,造型端庄。</p> <p class="ql-block">大佛为弥勒佛坐像,含底座通高71米,从头到脚高度为58.7米,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p> <p class="ql-block">凌云栈道位于岷江东岸乐山大佛左侧栖鸳、兑悦两峰绝壁间,全长约500米,栈道南端连接碧津楼,北端直通大佛脚下,与其右侧九曲栈道构成环形游览线路,1983年开凿,1984年竣工开放。</p> <p class="ql-block">乐山大佛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约九十年,中间几经中断、三度开工。</p> <p class="ql-block">乐山大佛佛像的左右两侧为两尊护法天王石刻,身高均超过16米,还有数百龛上千尊石刻造像。</p> <p class="ql-block">乐山大佛头与山齐,头高14.7米、宽10米,头有发髻,耳长7米,依山凿成临江危坐,神势肃穆。</p> <p class="ql-block">唐开元初年(713年),乐山大佛正式开凿,由僧人海通发起开凿。相传海通法师不辞辛劳,广募善款之后,曾有官吏强行逼索,法师宁愿被剜去双目,也不愿屈服,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建佛善款,其精神至今令人景仰。</p> <p class="ql-block">公元739年章仇兼琼出任剑南道西川节度使,捐出俸禄二十万钱续建,唐玄宗诏赐“麻盐之税”用于大佛开凿;唐贞元五年(789年),中断了约半个世纪的大佛重新开工,至803年大佛才得以完工。</p> <p class="ql-block">1989年5月11日,广东顺德县鹤乡农民潘鸿忠拍下了一张凌云、乌尤全景照,经新闻单位竞相报道,在国内外产生了始料未及的反响,巨型睡佛遂被发现。隐型睡佛全身长达4000余米,佛头、佛身、佛足由乌尤山、凌云山和东岩联襟而成,四肢齐全,体态匀称,面目清秀,安详地漂卧在青衣江山脊上,仰面朝天,慈祥凝重。</p> <p class="ql-block">大佛位于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濒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p> <p class="ql-block">大佛顶上共有螺髻1051个,这是1962年维修时,以粉笔编号数清的。远看发髻与头部浑然一体,实则以石块逐个嵌就。单块螺髻根部裸露处,有明显的拼嵌裂隙,无沙浆粘接。螺髻表面抹灰两层,内层为石灰,厚度各为5-15毫米。</p> <p class="ql-block">大佛头高14.7米,宽10米;眉长5.6米,眼长3.3米,嘴长3.3米,颈长3米,肩宽24米,指长8.3米。</p> <p class="ql-block">大佛右侧有一条九曲古栈道,是唐代开凿大佛时留下的施工和礼佛山道,最宽处1.45米、最窄处0.6米,共217级石阶。沿绝壁开凿而成,曲折九转,奇陡无比。</p> <p class="ql-block">大佛依山面水,雍容大度,气势磅礴,脚背宽8.5米,脚背至膝高28米,仅其一双脚背就可围坐数十人,人称“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p> <p class="ql-block">乌尤山又称离堆,又名青衣山,属乐山大佛景区组成部分。其山体原与凌云山相连,因秦蜀守李冰开凿麻浩河分洪而形成四面环水的“离堆”地貌,孤峰兀立,林木葱郁。</p> <p class="ql-block">乌尤寺原名正觉寺,创建于唐,北宋时改今名,在明清时两度毁于战乱,现存建筑大多为清朝末年和近代所建,寺内建筑结构森严,殿宇共有七座,都集中在乌尤山头。</p> <p class="ql-block">麻浩崖墓是汉代流行于岷江流域的一种仿生人住宅、凿山为室的墓葬形式,始凿于东汉至南北朝时期,东西长约200米、上下宽约25米,有编号的崖墓544座。主旨体现的是“事死如生”的孝悌观念,是汉朝忠孝文化表现在丧葬中的一种世俗风情,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凌云寺在凌云山上,九峰环抱,寺宇辉煌,因为是大佛所在,所以又称大佛寺。创建于唐初高祖李渊武德年间(618—626),距今近1400余年,早于乐山大佛的建造,开元初年(约713年)开凿佛像,寺宇又有扩建。</p> <p class="ql-block">凌云寺藏经楼为民国时期所建,是中西方建筑的融合产物,砖石砌成,一层前出廊,二层有观景台,门窗还有装饰线,通体藏红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海师洞依山崖凿壁而成,原为东汉崖墓,洞深十余米。相传唐代高僧海通就在这里开凿乐山大佛。洞口有祭祀海通禅师“自目可剜,佛财难得”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灵宝塔位于乐山大佛景区凌云山灵宝峰的峰巅,是一座13层古塔,亦被称为凌云塔或白塔。其地理位置使它成为远眺三江汇流及峨眉山的理想之地,同时是乐山巨型卧佛景观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峨眉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峨眉山</span>位于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以自然风光优美、佛教文化浓郁而驰名中外的,其“雄、秀、神、奇”的特色,雄踞于中国名山之列,享有“峨眉天下秀”的赞誉。</p> <p class="ql-block">峨眉探秀是从山顶开始自上而下,山脚坐车直达海拔2540米的接引殿,再坐金顶索道到金顶,返回接引殿坐车到万年寺,然后步行至清音阁,最后坐车到报国寺、伏虎寺。</p> <p class="ql-block">一到山顶,只见数百株古松奇枝异态,苍劲挺拔,是峨眉山上少见的松树聚生地。朵朵白云飘到山顶上,飘到游人身旁,缠绕在松树之间,时而飞舞轻游,时而飘向岭下的峨眉平原,显示出峨眉云彩多变的流动美。</p> <p class="ql-block">山风吹过,阵阵松涛回荡在山谷之间,颇有“松威”气势。雨后初晴时,烟云从涧谷袅袅升起,或从蓝空缓缓飘过,从密簇簇的松林中望去,变幻百出。</p> <p class="ql-block">峨眉金顶的云海让人心生神密感,从金刚嘴俯瞰,群山连绵起伏,云烟缭绕,绿意盎然,仿佛置身于一幅动人的山水画卷中。</p> <p class="ql-block">站在峨眉山顶,可以远眺到大瓦山。峨眉山、大瓦山、瓦屋山被誉为中国罕见的三座桌状山,这三座奇妙的姊妹山,虽然相距不远,相互可望,却各自展现着独特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峨眉山是一座背斜断块山,西部隶属峨眉~瓦山断块带。其地质发展史和地质构造有着密切的联系,经历了约8亿年孕育,7000万年沉浮,200万滋润,从一片汪洋中平畴崛起,到高耸入云。</p> <p class="ql-block">华藏寺,全称为“永明华藏寺”,位于峨眉山金顶主峰,海拔高度3079米。金殿是华藏寺的其中一殿,所处位置最高,与华藏寺合二为一,统称华藏寺,俗称金顶。</p> <p class="ql-block">万佛顶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中海拔最高的风景名胜区及自然生态保护区,也是中国海拔最高的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地。这里地势最高,海拔3099米。顶上原有寺庙建于明代正德年间,清光绪十一年重建藏经楼,收藏经书数千册,为全山之冠。</p> <p class="ql-block">这一带的冷杉林立,长势良好。林下杜鹃、箭竹丛生,景象优美。万佛顶、千佛顶、金顶三峰排列,从山下仰望,象是螓首,“螓首峨眉”之说,就由此而来。</p> <p class="ql-block">万佛顶之名,来自于佛经中“普贤住处,万佛围绕”之意,晴日远眺,可见贡嘎雪山银光闪烁,云海茫茫,群峰层峦叠幛;回望金顶,峭拔雄峻,高耸云霄,庄严神圣。</p> <p class="ql-block">金佛系铜铸镏金工艺佛像造像,通高48米,总重量达660吨,由台座和十方普贤像组成。其中,台座高6米,长宽各27米,四面刻有普贤的十种广大行愿,外部采用花岗石浮雕装饰,十方普贤像高42米,重350吨,金佛设计完美,工艺流畅,堪称铜铸巨佛的旷世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观赏审美价值,是海峡两岸艺术家心灵的碰撞,智慧的结晶。</p> <p class="ql-block">金佛通高48米,源自佛经中“四十八愿度众生”,意喻阿弥陀佛度脱一切众生的四十八大愿。金佛中的“十”有四层含义。一是意喻普贤的十大行愿。二是普贤的十个头像分别体现普贤十大行愿的内涵。头像分为三层,神态各异,代表每一个愿的特定含义。三是代表佛教中的十个方位,意喻空间重重无尽。四是代表时间上的无穷尽。空间和时间上的无穷尽,既表明了普贤的十大行愿法力无边,又表明了只有修普贤行愿,才能圆满十方三世诸佛和芸芸众生。</p> <p class="ql-block">金殿又名为佛教圣山“峨眉山”金顶,由金、铜合金浇铸而成,金碧辉煌,非常壮观,与金佛、日出、云海、佛光、圣灯并列为峨眉山金顶六大胜景。</p> <p class="ql-block">华严顶的云,缠绕在松林之间,时而飞舞、轻游,时而从涧谷袅袅升起,或从蓝空缓缓飘过,变幻百出,显示出峨眉山云彩多变的流动美。</p> <p class="ql-block">峨眉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以 “佛国圣地”、“普贤道场” 之名闻名海内外。朝圣之路的终点,就是这华藏寺。</p> <p class="ql-block">金顶索道是连接雷洞坪与金顶的核心交通工具,采用奥地利技术建设的双承载单牵引往复式客运系统,是峨眉山游客快速运输的核心设施。</p> <p class="ql-block">万年寺位于峨眉山景区骆驼岭下,海拔1020米。始建于东晋隆安年间(397—401年),初名普贤寺,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神宗赐额“圣寿万年寺”得名。现存近代建筑群,占地2万平方米,核心景点包括无梁砖殿‌,明万历年间为护普贤铜像而建,砖石穹顶结构,象征“天圆地方”。‌‌</p> <p class="ql-block">峨眉山最大最老的一株古楠,至今仍在屹立山道旁。据史料记载,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宋太宗诏令重修万年寺,为了方便更多香客的往来,就在游山便道的岐路口栽下了这棵楠木,作为地点标志。此树年龄已逾1000年,仍挺拔依旧,终年常青,因此该树也被誉为“峨眉山楠木之王”。</p> <p class="ql-block">从万年寺至息心所的黛色山峦间,树树珙桐早已翩跹,寺前那株百年珙桐,在四月里会愈发清丽夺目,嫩绿的叶片,在时光雕琢下渐次舒展。</p> <p class="ql-block">珙桐花,又名“鸽子花”。当地俗名水梨子,是峨眉山最名贵的观赏植物,是一千万年前留下来的孑遗植物,人称“植物活化石”,植物界中的“大熊猫”,是国家8种一级重点保护植物中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白龙洞得名于道教洞天福地体系,后随佛教兴盛转为寺院,体现峨眉山宗教文化层积特征。其核心传说关联《白蛇传》,相传为白娘子修真之所,寺因此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清音阁,又称卧云寺,峨眉山重点八大寺庙之一,该处是唐僖宗年间慧通禅师修建,供有释迦牟尼、文殊、普贤大师之像。 建于唐僖宗四年(877年),明初广济和尚取晋人左思《招隐诗》“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之意,更名为清音阁。此阁修在黑龙江和白龙江之间的山梁上,凌空高耸,形势险峻。阁后阁侧,林木密郁,翠色参天,特别是阁后一大片杉林,色如翡翠,把这座古老的寺庙衬托得愈见古雅。以清音阁为中心,由清音阁、牛心寺、广福寺、白龙寺和白云峡构成了以自然山水为主旋律的佛寺园林环境,是世界罕见的庞大的山野佛寺园林。</p> <p class="ql-block">在清音阁下方有一接王亭,左、右两江为白龙江、黑龙江,二江之上的拱桥状如彩虹,凌空跨越,名“双飞桥”。二江汇合之处名凤凰嘴,上有牛心亭,朱栏红柱,凭栏可观亭下有一黑色巨石,状如牛心,上流二江绕石环流,水击石上,银花飞溅,清脆山谷,恰似古琴抚弄,故名“双桥清音”,为峨眉山传统十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阁下有双飞亭,左右各有桥,如鸟翼飞凌,故名双飞桥,亭下二水汇流处有一巨石,高丈许,形如牛心,砥柱中流,银涛喷雪,水声如雷。亭下还有碑,乃明人所题"万古清音"四字。"双飞亭"柱悬清末"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弟撰书的楹联:"双飞两虹影,万古一牛心"。</p> <p class="ql-block">这里保存着完整的亚热带森林系统,拥有3200多种植物(包括珙桐、桫椤等活化石)以及2300多种动物,被誉为“动植物王国”。</p> <p class="ql-block">从下山开始,山色青翠翠的,缕缕阳光透过藏密的树丛,四周满眼绿色,山绿、水绿。</p> <p class="ql-block">仿佛小路、阳光、空气,都呈现淡淡的绿,深深的绿,浓浓的绿,形成绿的空间,绿的天地,恰似一幅青绿山水画。</p> <p class="ql-block">连山谷间、溪水边都似弥漫着青春的气息,生命的气息,使人暑气顿消。</p> <p class="ql-block">报国寺,位于峨眉山麓的凤凰坪,为峨眉山八大重点寺庙之一,山中第一大寺,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报国寺是入山的门户,是游览峨眉山的起点,是峨眉山佛教活动的中心,占地40000平方米, 背靠青山,逐层高隆,布局规整,气势恢宏。</p> <p class="ql-block">圣积晚钟位于报国寺对面凤凰堡上,此钟为1564年别传禅师驻锡圣积寺时所铸,钟以寺为名,是全山第一大钟,有“巴蜀钟王”之称,为峨眉传统十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明嘉靖铸造的莲花铜钟高2.8米,唇径为2.4米,重12.5吨,铸有晋、唐以后历代帝王和高僧的名讳,以及《阿含经》一部,人称“天府钟王”。</p> <p class="ql-block">在报国寺七佛殿后,有一尊高达2.47米的大瓷佛像。佛像的底座上,有千叶莲花图案,佛身上披有千佛袈裟,体现了“一花一世界,千叶千如来”的佛教思想,为明朝永乐十三年(1415年) 在江西景德镇烧制。</p> <p class="ql-block">寺内内所藏明代大瓷佛像、华严铜塔、嘉靖铜钟,为寺中“三宝”。</p> <p class="ql-block">‌伏虎寺始建于唐代,原名神龙堂,清顺治八年重建后更名伏虎寺,因僧建尊胜幢镇虎患得名。‌‌现存明代紫铜华严宝塔(高5.8米,铸4700余尊佛像)为全国铜塔之最,周边“布金林”园林,为峨眉山最大比丘尼寺院。‌‌</p> <p class="ql-block">伏虎寺内大雄殿左侧塔亭中,庄严典雅的华严铜塔静静矗立,作为峨眉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它是到访峨眉不可错过的稀世国宝。</p> <p class="ql-block">华严铜塔又称圣积铜塔,原坐落于圣积寺,因寺得名;又因塔体铸有 4700 余尊佛像及完整《华严经》(195048字),且外壁为《法华经》、内壁为《华严经》、塔刹为《金刚经》,三种经文均以宋小楷铸形,故得“华严宝塔”之名。</p> <p class="ql-block">铜塔通体紫铜冶铸,通高5.8米,呈八方十四层结构,为喇嘛塔与楼阁式塔结合的密檐塔。铜塔曾长期存于圣积寺,寺荒废后铜塔险被冶炼,后铜塔暂存成都再运回峨眉山,历经报国寺、普贤殿等地迁徙,1980年,四川省在伏虎寺建塔亭,1982年4月塔亭竣工,铜塔移入亭内保存至今。</p> <p class="ql-block">清代寂玩和尚在伏虎寺四周广种杉树、桢楠、柏树,按《大乘经》一字一株,称“布金林”。布金林与大峨寺的旃檀林、白龙洞的功德林并称为峨眉山的三大园林。布金林古木参天,浓荫蔽日,因而有“密林藏伏虎”之称。</p> <p class="ql-block">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峨眉山-乐山大佛的评价:公元1世纪,在四川省峨眉山景色秀丽的山巅上,落成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许多世纪以来,文化财富大量积淀。其中最著名的要属乐山大佛,它是公元8世纪时人们在一座山岩上雕凿出来的,仿佛俯瞰着三江交汇之所。佛像身高71米,堪称世界之最。峨眉山还以其物种繁多、种类丰富的植物而闻名天下,从亚热带植物到亚高山针叶林可谓应有尽有,有些树木树龄已逾千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