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摩洛哥,我们到访的每一座城都有“麦地那”。</p><p class="ql-block"> 麦地那(medina)源自阿拉伯语,原意为“城市”,在伊斯兰语境中专指历史悠久的旧城区,我们通常翻译为老城,是城市的文化、宗教和商业中心。</p><p class="ql-block"> 麦地那,远看千家万户鳞次栉比,近看无序杂乱陈旧不堪,而身入其境,则像迷宫一样,仿佛来到中世纪……</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摩洛哥到访的几个麦地那,都各具特色。 </p><p class="ql-block"> 这是摩洛哥第一大城市卡萨布兰卡的麦地那,老房子以白色为主,这也正是“卡萨布兰卡”名字的由来——在西班牙语中,Casablanca就是“白色房子”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 把镜头推近一些,就可看到老城的拥挤杂乱,白色也不纯粹。</p> <p class="ql-block"> 里克咖啡馆是卡萨布兰卡老城的网红打卡点。上世纪四十年代的美国电影《卡萨布兰卡》,以及影片中在里克咖啡馆里回荡的那首优雅的情歌《As time goes by (时光流逝)》,还有八十年代的那首《Casablanca(卡萨布兰卡)》,都吸引人们到此一游。这家咖啡馆的白房子显得很有品位,与周边凌乱的街道形成反差。</p> <p class="ql-block"> 离里克咖啡馆不远,一只破碎的路灯,已成了鸟巢。</p> <p class="ql-block"> 无独有偶,在有小瑞士之称的伊夫兰小镇,老城屋顶破旧不堪,也成了鸟儿的巢穴。</p> <p class="ql-block"> 这是舍夫沙万的麦地那,它以蓝色为特色,远远望去,“舍夫沙万蓝”点缀其中,十分醒目。</p> <p class="ql-block"> 走进城里,避开脏乱差的景象,让镜头聚焦典型的“舍夫沙万蓝”。</p> <p class="ql-block"> 在街巷里走走,感受这惬意的蓝。</p> <p class="ql-block"> 在台阶上坐坐,欣赏这典雅的蓝。</p> <p class="ql-block"> 得土安的麦地那,是一片白色的,远远望去像一个巨大的白宫。</p> <p class="ql-block"> 从下面看上去,白色的麦地那显得十分干净。</p> <p class="ql-block"> 即便把镜头推近,也赏心悦目。</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白色的墙配上绿色的拱门,有浓浓的伊斯兰氛围。</p> <p class="ql-block"> 国王的行宫也是白色的,而距离王宫咫尺之遥,便是地摊自由市场。</p> <p class="ql-block"> 但是,当我们走进得土安老城时就会发现,有些细节是经不起细看的……</p> <p class="ql-block"> 得土安老城虽像一个迷宫,但有一个细节倒是值得称道的:又窄又乱的街巷中央有一道三条线并列的中线,说明这条路往前、往左、往右都能走通;如果只有中间和右侧两条线,说明左面走不通;如果只有中间一条线,说明左右都走不通。另外,中线上还有各种图案,说明前方有城门、集市、泉水等等。</p> <p class="ql-block"> 摩洛哥南部的马拉喀什老城最大的特点是,建筑都是红色调,与那里的红土相似。</p> <p class="ql-block"> 许多围墙看上去就是用红土垒的,而用水泥建的围墙却也是红土色。</p> <p class="ql-block"> 红墙红门红阶梯,倒也别有风情。</p> <p class="ql-block"> 马拉喀什的巴迪皇宫遗址是摩洛哥现存最古老的皇家宫殿遗址,始建于16世纪。这里的城墙也都是红土色。</p> <p class="ql-block"> 我猜想,马拉喀什满城的红土色也许就是为与这皇宫保持一致。</p> <p class="ql-block"> 马拉喀什新城里的新建筑竟然也涂上了红土色。</p> <p class="ql-block"> 马拉喀什老城内的马约尔花园则有另一种色彩,这是服装设计大师圣罗兰钟爱的颜色——梦幻般的深蓝与黄色撞击,形成一种特殊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 茂盛的仙人掌与圣罗兰蓝的搭配,也是马约尔花园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 小城埃尔加迪达的麦地那,呈现的是土黄色。</p> <p class="ql-block"> 埃尔加迪达位于卡萨布兰卡与索维拉之间,以保存完好的葡萄牙古城和美丽海滩著称。 从古老的炮台和城墙可以想象昔日的防御功能,漫步其间,犹如走进历史。 </p> <p class="ql-block"> 小城内有城墙、教堂及清真寺等,展现了葡萄牙、阿拉伯和犹太文化的融合。</p> <p class="ql-block"> 一面墙,一扇窗,一盏灯,一拱门,都留下历史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 在老城里坐下,和当地人一样,喝一杯薄荷茶。</p> <p class="ql-block"> 艾西拉小镇位于摩洛哥西北部大西洋沿岸。这里的麦地那,特点是满墙的涂鸦壁画,定期更新。</p> <p class="ql-block"> 有抽象的图案。</p> <p class="ql-block"> 有具象的人物。</p> <p class="ql-block"> 还有童趣十足的卡通。</p> <p class="ql-block"> 丹吉尔的麦地那,面朝大海和沙滩,别有一番意境。几峰骆驼走过,更增添摩洛哥色彩。</p> <p class="ql-block"> 首都拉巴特的麦地那,也是在海边。远远望去,面向大西洋最好的海景,都留给了墓碑,密密麻麻的;后面才是老城,也是密密麻麻的。</p> <p class="ql-block"> 非斯麦地那,据说是世界上现存最大规模的典型的中世纪风格城市之一。</p> <p class="ql-block"> 这是非斯麦地那的入口蓝门。我们在这里雇了一位持证导游。他是个柏柏尔人,名叫阿卜杜拉,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p><p class="ql-block"> 阿卜杜拉让我们注意,蓝门外侧是蓝色的,内侧则是绿色的。蓝色源自菲斯古城“蓝色皇城”的传统,象征着水源与生机。</p> <p class="ql-block"> 绿色则代表伊斯兰教信仰,寓意和平、生命与神圣。</p> <p class="ql-block"> 菲斯老城内有九千多条窄窄的街道交错密布,迷宫一般,外人进去就出不来了。每条街道的路名标牌分别用阿拉伯文、柏柏尔文和法文。而阿卜杜拉说,一般摩洛哥人都能讲阿拉伯语、柏柏尔语和法语(这里曾经是法国殖民地),而他则能操七种语言!</p> <p class="ql-block"> 老城内不能走车,运输就靠驴。</p> <p class="ql-block"> 最宽最热闹的一条街,阿卜杜拉称之为非斯的“香榭丽舍大道”。</p> <p class="ql-block"> 然而这里卖的并非什么奢侈品,而是很接地气的土特产。</p> <p class="ql-block"> 老城里保留了传统的手工艺,有各种绝活儿表演。这是手工打造铜盘。</p> <p class="ql-block"> 这是传统的土耳其浴室。</p> <p class="ql-block"> 浴室里的活儿也是全手工的。</p> <p class="ql-block"> 烘焙坊的手工制作。</p> <p class="ql-block"> 非斯老城内的皮革染色作坊更是传统手工艺的典型。</p> <p class="ql-block"> 这里的染色工艺可追溯至公元9世纪,18世纪达到鼎盛时期,至今仍沿用传统技法:工人徒手揉搓或赤脚踩踏染缸软化皮料,使用鸽子粪、牛尿等天然材料处理皮料,再以植物染料(如藏红花、指甲花等)染色。</p> <p class="ql-block"> 染色后依然是手工打磨。</p> <p class="ql-block"> 不到现场不知道,染坊奇臭无比,参观者都用一把薄荷叶捂住鼻子。由此可见染色工人之艰辛。</p> <p class="ql-block"> 来到一处泉水龙头跟前,阿卜杜拉用手捧着喝了几口水。他告诉我们,这水只有老城里的人才能喝,外人喝了会拉肚子。</p> <p class="ql-block"> 老城里,只有清真寺是整洁完美的。这里共有三百多座清真寺,最大的就是这座卡拉维因清真寺。在卡萨布兰卡的哈桑二世清真寺建成前,卡拉维因清真寺为北非最大的清真寺,可容纳两万人同时做礼拜。它是不许非穆斯林进入的。</p> <p class="ql-block"> 老城内的卡拉维因大学建于公元862年,被喻为世界上第一所大学。</p> <p class="ql-block"> 一个男子赶着驮满货物的驴子走过来,阿卜杜拉忙用刚刚教我们的阿拉伯语“巴拉克,巴拉克”提醒我们“让一下,让一下”,等驴子走过去了,他又唤我们“雅拉”,意思是“Let's go”。一路上,我们就时不时地这样“巴拉克”“雅拉”,这成了逛麦地那的常用语。</p> <p class="ql-block"> 在非斯老城里时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老房屋需要不停地修缮。然而传统拥挤的居住环境却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p><p class="ql-block"> 麦地那需要进行旧城改造吗?</p><p class="ql-block"> 作为阿拉伯人聚居区的菲斯老城,有着深厚的宗教、传统文化和哲学根基,于1981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地区,世界重点文物紧急抢救项目。</p><p class="ql-block"> 如果大拆大建,麦地那这份世界文化遗产就消失了;如果维持原状,居民生活将如何得到改善?</p><p class="ql-block"> 中国的城镇在经历了几十年的旧区改造后,虽已旧貌换新颜,但也失去了不少可贵的东西。</p><p class="ql-block"> 摩洛哥,不是“拆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