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开远的夏夜潮湿闷热,蝉鸣声裹着柴油机的轰鸣,在开远机务段机车整备场回荡。这是2006年,中国为非洲某国培训米轨内燃机车司机的特殊日子。机车库里,老司机赵铁山摸着泛黄的操作手册,眯眼瞧着面前几位皮肤黝黑的学员——其中一位昂着下巴的年轻人,据说是总统的侄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刹车先缓后急,坡道控速要像熬汤,火候差了就糊锅。"赵铁山操着云南腔的普通话,手比划着。翻译刚说完,那年轻人便嗤笑一声,用英语嘟囔:"开火车还要哲学?在我们那儿,踩油门就够了。"周围的学员哄笑起来。赵铁山攥紧了把手,却只低头擦了擦操纵台上的油渍。培训首日便风波不断。学员嫌宿舍没有空调,要求入住滇南大酒店;实操课上,总统侄子叼着雪茄跳下机车,着"太阳太毒",钻进树荫下打盹。最让中方头疼的是酒桌文化——夜宴上,学员拍桌要求茅台,喝醉后竟把培训手册折成纸飞机,在餐厅中飞荡。"这是技术资料!"赵铁山一把夺过剩余的手册,气的手指发抖。</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机车驾驶室里的和解转折,发生在一个暴雨夜。赵铁山带学员跟车实习,暴雨中长大坡道上,机车在距悬崖百米处猛然打滑。总统侄子瘫在座位上尖叫,却见赵铁山赤脚跳进泥浆,抄起砂筒带头在轨道上撒砂。两小时后列车顺利驰过坡道,总统侄子望着老司机被碎石划破的小腿,第一次沉默地递上了自己的水壶。</p><p class="ql-block"> 总结业那天,总统侄子主动要求最后一个考试。当他稳稳将列车停靠在标线5厘米内时,突然用生涩的中文对赵铁说:"师父,刹车…像熬汤。"全场大笑中,老赵掏出一包珍藏的普洱茶塞他:"比雪茄养人。"</p> <p class="ql-block"> 如今,那台培训用的东风21型机车仍停在开远站,车身上模糊的亚洲朋友语涂鸦写着"中国师父的耐心比米轨还长"。而万里之外的非洲草原上,一列绘有中非两国国旗的米轨火车正鸣笛驶过——司机室里,当年的学员指着操作台上锈迹斑斑的普洱茶罐,对徒弟们讲起中国开远米轨铁路夏天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原创:杨顺明 AI 创作/图片:孙录云</p><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2日发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