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称:铎翁</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01769957</p><p class="ql-block">课文:《沁园春·长沙》部颁版高一语文必修上</p> <p class="ql-block"> 中秋的湘江,像一条被时光揉皱的青绸带,在岳麓山的凝望下静静北去。我择一个薄阴的清晨,踏上了这座浸透历史烟雨的江心绿洲。风里带着橘子清香与江水特有的湿润气息,脚下砂石轻响,仿佛在叩问一段沉雄的过往。</p> <p class="ql-block"> 绕过蓊郁的橘林和香樟林,天地豁然开朗。青年毛泽东的艺术雕像如同从大地生长而出般巍然矗立。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基座雕像,而是与整个橘子洲血脉相连——三十二米高的人像与山体融为一体,那是岁月与精神的共生。雕塑家以斧劈刀削般的线条,勾勒出飘逸的长发、坚毅的眉宇、遥望远方的深邃目光。这目光,穿透湘江薄雾,仿佛正望向一九二五年的寒秋,望向神州沉陆的苍茫大地。</p> <p class="ql-block"> 我绕像缓行,从不同角度瞻仰这石质的诗篇。侧面看,轮廓如险峻的山脊,积蓄着欲破空而出的力量;正面仰望,那宽广的额头似能容纳整个中国的风云。梁启超曾呐喊:“少年强则国强”,眼前这尊青年雕像,正是“少年强”最完美的具象。他不再是神话中高高在上的神祇,而是一个即将“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鲜活生命。汉白玉的冷硬质感,反被艺术家赋予了不可思议的温润与热忱。</p> <p class="ql-block"> 江风掠过雕像的鬓角,我仿佛听见了历史的回响。一九一一年,十八岁的毛泽东在湘江游泳后于橘子洲头畅谈救国;一九二五年,他故地重游,写下《沁园春·长沙》。雕像凝固的,正是那“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瞬间。这不仅是艺术杰作,更是一座精神的灯塔,照亮无数后来者前行的路。</p> <p class="ql-block"> 循着江声前行,脚下石阶引向一处探入江心的平台——问天台。此地虽由今人设计,却完美承接了历史的叩问。站在平台边缘,江风猎猎,衣袂翻飞,真有“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的澎湃。江流在此拐弯,形成一个巨大的漩涡,一如百年前那个青年在此对天发问时,在时代卷起的思潮漩涡。</p> <p class="ql-block"> 我闭上眼,试图在涛声里捕捉当年的声音。那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不是文人墨客的闲愁,而是背负民族命运的灵魂呐喊。它像一道撕裂黑夜的闪电,照见了旧中国的沉疴痼疾。陈子昂登幽州台时慨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是怀才不遇的孤独;而毛泽东之间,则是“舍我其谁”的担当,是开天辟地的预言。</p> <p class="ql-block"> 平台石栏上镌刻着《沁园春·长沙》全词,我以指尖轻抚那些深刻的笔画。这问天,并非祈求上天赐予答案,而是向旧世界发出变革的宣言。正如鲁迅所言:“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问天台,就是那个时代的先行者,在无路之处决心踏出新路的起点。它见证了理想如何从一颗火种,燃成燎原之势。</p> <p class="ql-block"> 离开问天台,步入橘竹掩映的文化园。这里不像雕像与石台那般具有视觉冲击力,却以更为深沉的方式,将革命历史娓娓道来。青砖灰瓦的展馆,宁静地藏于绿荫深处,像一位睿智的老者,守护着珍贵的记忆。园内小径蜿蜒,两侧的石刻、碑廊,无声地叙述着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 在《新民学会成立史迹展》前,我驻足良久。玻璃展柜内发黄的照片上,一群目光灼灼的青年正围绕在毛泽东、蔡和森身旁。他们在此探讨“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道路,声音或许稚嫩,信念却如钢铁般坚定。蔡和森在致毛泽东的信中写道:“吾人惟有主义与血泪而已。”这种为信仰不惜一切的纯粹,在今天听来,依然振聋发聩。</p> <p class="ql-block"> 文化园不仅记录历史,更在传承一种精神。它让我明白,当年的革命并非抽象的符号,而是一群有血有肉、有理想也有困惑的青年,在黑暗中摸索、争论、实践的结果。他们在此“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前途紧密相连。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是湖湘文化的精神内核,也是橘子洲不朽的灵魂。</p> <p class="ql-block"> 穿过一片茂密的橘林,望江亭翼然立于江畔。这是一座典型的中国式亭榭,朱柱黛瓦,在秋日下显得古朴而沉静。登临亭中,凭栏远眺,湘江风光尽收眼底。江面鸥鸟翔集,对面岳麓山层林尽染,山巅的云麓宫隐约可见。亭柱上刻着楹联:“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精准地捕捉了此地的壮阔气象。</p> <p class="ql-block"> 此亭虽非毛泽东当年驻足的原物,但它所承载的观澜知天下、临风思古今的功能未曾改变。站在这里,可以想象当年的革命青年们,在畅游湘江后,于此休憩、辩论。江声浩浩,淘尽了多少英雄人物,唯有那些真正把握了历史脉搏、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者,其精神方能与江山同在,历久弥新。</p> <p class="ql-block"> 在临近出口处,一片竹林旁,静卧着那座著名的诗词碑。巨大的天然石碑上,以雄浑的毛体镌刻着《沁园春·长沙》全文。“独立寒秋,湘江北去……”熟悉的词句在石上奔腾流淌,仿佛还带着作者落笔时的激情与温度。碑石因常年风雨的侵蚀,边缘已生出些许青苔,更添历史的厚重感。</p> <p class="ql-block"> 游人至此,多会轻声诵读。那文字的力量穿透时空,将人瞬间拉回那个“百舸争流”的时代。诗词碑,如同一部石质的史书,它不仅纪念一首伟大的词作,更在传颂一种敢于挑战、敢于创造、敢于主宰民族命运的伟大精神。它提醒每一个经过的人,不要忘记这片土地上曾发生过的、由青年主导的惊天动地的变革。</p> <p class="ql-block"> 夕阳西下,为橘子洲披上一层金色的光辉。临别时,江风依旧,涛声依旧。我深感,橘子洲的存在,不仅是为了纪念过去,更是为了照亮未来。它像一座永不停歇的时钟,提醒着每一代中国青年:时代的考题已经列出,我们的答卷正在写就。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棒传到手中时,我们能否如先辈那般,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这或许是橘子洲在秋风中,向每一个来访者发出的、最深沉的叩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