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历史中“人”的重要

小文代写回忆录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们所处的环境中,历史是对“被告知的历史”,尤其是近代以来的历史。另外,“史学”主要以男性,或者帝王将相为中心,总会有一些缺失,甚至会产生不信任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口述历史,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像是反叛,想通过努力去发现“真实的历史”--这其实是做不到的,但这样做的过程也算是一个安慰,至少,亲眼见识和亲耳听到的东西,比在教科书中“被告知的历史”来得真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传统史学关注的主要是帝王将相,改朝换代,所谓“历史价值”,多半涉及战争或社会革命,这些被称为“历史事件”,“事件”成为历史的中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而更完整更真实的“事实”在哪里?你看不到真实的人的生活,你在其中找不到你自己,又怎么可能让后人去发现“真实”的历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里面,作为普通大众的你我,也就是“人”,“人”在哪里?我们自己在哪里?其实都消失在“事件”中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每一个人都是有历史的,可以说都是“历史性”的,每一个人生都承载着时代的符号,问题出在我们自己的史学观念和方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传统史学总在寻找(伟)人对历史的影响,它因此不能不是英雄史观和“英雄”的历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如果还是以“改朝换代”和所谓重大“事件”为线索去记录历史,那么这五十多年中国人的真实经历和感受怎样得到表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们从哪里去得知那么多丰富的人生故事和体验、那么多的苦难和教训?难道只能靠从小说和电视剧中想象,像“戏说乾隆”那样去“戏说文革”“戏说知青”吗? 如果我们没有办法得到,除非自己去寻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事件”为中心还原到“人”,至少要走到“事件”和“人”并重这一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对口述记录这个问题上,传统史学质疑最多的是“真实性”问题,涉及主观、平面和记忆的可信度等等,这都是事实,但为什么会纠缠在这里止步不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首先,是因为传统史学只有一个维度,强调的就只是事件的真实性,他会说,你一个普通的人,怎么可能了解事件的全过程?他一定还是关注和寻访那些有决策权或知情权的权威人士,相信他们的话和相关记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二,这个事件已经过去那么长时间了,就算你参与和了解事件的全过程,你现在说的与当时实际发生的情况肯定不一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如果把人放在与事件同样重要的地位,我们就既要知道这个当事人对这个事件究竟还有多少记忆以及有怎样的记忆,也会关注他本人在多大程度上参与了这个事件及这个事件对他的人生的影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其实这才是作为“人”的历史更接近“真实”的一面,也是更加人道的史学方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做口述历史的采访永远不会只是局限在对一个人的采访,不同的人在同一个事件中会有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立场、不同的感受一只有将这些“不同”的方面同时展示出来,才可能展示出历史真实的复杂性、多元性,才可能走出那些在过去看来是难以跨越的民族、国家、阶级、性别之间的对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做口述史的时候,每一个人(无论他多么重要、多么有地位)的叙述都不可以看作是完整的“证词”,相关人的口述可以成为“互为参照”的证词,比较单纯的文献研究,它其实能够提供更丰富、更清晰、更接近真实的信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已经有几代口述历史工作者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在这个历史方向上做出的探索,无论经验还是教训,都是人类社会中不宜多得、极其珍贵的财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遗憾的是,由于人为的疏漏、整体性的“遗忘”正在我们身边发生,好在这些人还活着,我们因此还可以在“文献”之外做很多事情,“口述”因此是找回“事实真相”的一种捷径,回忆录便是这种捷径的有效路牌。</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孩子们在各位叔叔阿姨提及往事时,有了不耐烦,那是因为他们的沉淀还不够,不妨写一本回忆录,让他们知晓更多细节。也可以赠送亲朋,让这些宝贵记忆,成为彼此一生共同的感动。</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如果想写一本回忆录,不妨私信小文。</b></p>